您现在的位置:教学管理>>教研活动>>阅览文章

江宁区岔路学校(小学)语文中低年段大教研组活动2

江宁区岔路学校(小学部)中低年段语文教研组活动2

一.情况概述

20201119日,苏阳老师执教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我有一个想法》,这是本学期语文组第二次大教研活动。本学期以来,我校语文大教研活动的模式进行了创新与改变:优秀教师率先执教;专家组老师全程指导;语文组所有教师全员参与,现场观摩。通过这样的教研组活动,力争提高我校教研活动水平,将教研真正落到实处。本次活动主题为“聚焦教学语言,提升专业素养”,余竞老师评课,活动特邀江宁区小语教研员吴勇老师莅临指导。

二.研讨评价

李群老师:苏老师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让学生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再写,很有成效。

朱雯丽老师:习作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作为习作教学的起始年级,让学生动笔写其实挺难的。苏老师以他的博学,他对社会热点问题敏锐的关注度,将一个个教学难题一一攻破,让我们获益匪浅。

三.教学设计

习作七:我有一个想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清楚地写下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及自己对此的看法;

2.能主动用书面的方式与别人交流看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暖场

距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们来一起看个绘本。(播放绘本视频1

(一)导入

课前我们看的绘本视频和“想法”有关,看到同学们眼睛中都闪着光芒,我想大家也一定是群“有想法”的孩子。

我们脑海中每天都会产生很多想法,这么多的想法,怎么办呢?叶圣陶爷爷曾经说过:……(你来读)

是的,想法不仅可以用嘴说出来,也可以用笔写下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想法、写想法。

(二)说现象
1.我们的想法很多源于我们身边的一些现象。(一起读)
2.我是怎么发现这个现象的呢?请看这个事例(出示图片1),谁来描述。

预设:

[生可清晰描述]:听懂了吗?他之所以可以把事例描述清楚,是因为在描述过程中加入了“四要素”。

[生描述含糊不清]:一个小提示,描述一个事例,用上这四要素,可以将事例说得清楚。

你再试试。

谁再来挑战,看这个事例(出示图片2
4.这些沉迷手机的人,我们称为:“低头族”“手机控”。
5.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低头族”“手机控”吗?

生发言

沉迷手机的现象真是无处不在。大家刚刚借助语言将现象与事例说了出来,我们也可以用文字:
出示:……

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1)这段文字的关键语句是哪句?

写作时,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你要写的现象。(板贴1

那么,作者接下来围绕这个现象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

[生读下面内容]:这就是发现现象后所举的……

(对!例子,这就是举例子)

[生直接说举例子]:归纳总结能力真强!

追问:举了几个例子……

继续追问:举一个例子,好不好?为什么?

举一个例子还是不足以说明这个现象的常见,所以最好举(二、三个)
无论是说现象、还是写现象,都要用几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样可以将现象写清楚!

我们家里、学校里、社会上有没有这样让你觉得需要改进的问题或现象?

看!老师就发现了一些……

(图1)课下追逐打闹,常有发生

(图2)排队的时候,总有人加塞

(图3)交通规则,无所顾忌

(图4)吸烟时候,吞云吐雾

(图5)还有一些乱刻乱画的“艺术家”

8.同学们,你们有一双慧眼。还有其他的现象吗?

预设:用“我发现……”的语句做一句话引导,方便后面写作。

9.原来,我们的身边有这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呀!

请同学们拿出作文纸,选择其中一个把它写出来。如果想要把这个现象写清楚,我们就要:

先一句话概括出你觉得需要改进的现象;

2)针对这个现象在举二、三个例子。

10.没有同学在写作这个部分有困难,需要帮助的?
(三)写想法

谈危害
1.对于刚才的那种沉迷手机的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

[不能继续再玩手机了]:为什么不能继续玩手机?——所以,你想说的是手机的(危害)?

[玩手机会让我们眼睛近视]:长时间盯着手机,肯定会造成视力下降。这是玩手机的……(危害)。

2.沉迷手机还有哪些危害?

3..可超链接引导:

有这样一张图片,一起来看:老人好不容易盼到儿孙回家,终于盼到他们回来了,可是……

可是他们却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这是什么危害?

4.总结:沉迷手机不仅降低了我们的视力、伤害了我们的脊椎,还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沉迷手机:真的是伤“身”,又伤“心”呀!
提建议

1.同学们,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把我们的想法向前再延伸一下,既然沉迷手机有这么多危害。你会给这些“低头族”、“手机控”提什么建议?

2.我们这些想法,转化成文字会是什么样呢?接着看作文的第三自然段

(谁来读)ppt
1)站身边,这是沉迷手机的……(是的,谈害处)

2)接着读……这是作者所提的……(对的,谈完害处提建议)

3.谁来给我们总结把想法写清楚的方法。

4.在作文纸上继续把你之前发现现象的想法写出来。

(四)自评、师评、互评

1.写完的同学,可依据价表,先自评。看看自己能得几颗星。

有了想法要勇于表达,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

谁来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

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有没有写清楚现象和想法,待会可以给他提提建议!

3.互评

1)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想要自己的作文更加完美,怎么办呢?

ppt出示)齐读

2)接下来两分钟,同桌互读、互评,看看你的同桌能得几颗星?给他提提建议。

谁来点评点评同桌的作文。

3)节省一下时间,借助这个发言提纲,好吗?

4.小结

如果加上同桌给你的修改建议,核算一下,现在你能得几星?

五星的举手!六星的……

看来最好的朋友,是同桌的他,他会给你帮助!

(五)总结
1.写完了我们的想法,我们把课前的绘本看完……
2.下课之后,可以继续修改自己的作文。然后用合适的方法让你的想法被身边的人看到。

老师相信:写作会成为改善我们生活的力量。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我们齐读……

四.教学反思

一节习作课,是一场“梦”!

这梦从何而来,到哪里去?

工作六年,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走到了习作这条路。不知不觉、不想不悟、横冲直撞……我总是依着自己的想法去教、去写、去评。

我也不断地在“偷取”,课后间隙,我坐在报告厅后和易老师“闲话家常”,都是我们“佛系老师”的心得。期间,我对易老师“忏悔”地说:“这两年,我一直在‘偷’东西。从六年级下来,我就盯着徐静老师和金莺老师,他俩干啥我干啥,他俩干一遍,我干两遍。”

在岔路的五六年,从俞萍老师偷到徐静老师,从魏昌敏老师偷到傅宁老师。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最多算个“借”。我“借”他们的方法,教教我们班孩子,孩子毕业了,我就还给他们。

习作课,是一场“梦”,每个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一直在做梦。他们梦见过李白,李白说:“他日相思一梦君,应得池塘生村草”;他们梦见过苏东坡,苏东坡理性地告诫;“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他们梦见过西游吴承恩,他在水帘洞前疾呼:“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他们梦见过美学老人朱光潜,他亲切的告诫青年们:“慢慢走,欣赏啊!”……所有的这些,关于经典、关于传统、关于写作……我们如何传承?

习作课的“梦”从哪里来?它从“梦”中来!

课上完了,“梦”也醒了。我回想“梦”中,暑假时阅读了叶黎明《习作教学新论》,我兴冲冲地写下了整体述评:

《习作教学新论》总评:

1.叶老师在从事理论研究之前,有过中学执教的经历,所以可以站在经验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站在理性的角度重新建构一个更加适合的系统写作模式。

2.如王荣生与陶本一在本书的两篇序中所言,本书要提出并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写作教学“系统性的课程问题”。既然谈到“系统性”,那么本书也就朝着“普通文习作教学”、“文学写作教学”和“实用文写作教学”的文体三分的角度就架构“系统”。

3.作为这个系统的黏合剂,叶黎明选择了“文体写作知识”作为落脚点。这个“文体写作知识”有三种呈现方式,即教育学理论中常见的陈述性、操作性与策略性。

3.批判是本书的主旋律。

4.“史”的意识较为突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学术方法在写作内容上的应用,使读者对写作课程与写作教材的历史流变有一个大致清晰地认知,也明确了语文课程“大家”在这场“史”的流变中所作出的贡献。

5.《美国语文》写作模式的引入是否可以一劳永逸地帮助当代教师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

6.千年中国文章学,在当下的习作教学中是否真的全无用处?

我想试试,试试实用文。“死而无憾”!

几分回响:

其一,习作稿纸的设计。带有“草稿本功能+边栏指导功能+自评、互评功能+定稿功能+师评功能”的班本、校本习作本的设计与使用是否具有可行性?

其二,指导课+评讲课的双线互动。习作指导课后,应该有对应的评讲课,针对全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修改。

其三,单元要素的全线贯穿与重点呈现指导。三年级开始正式有习作单元与单元要素的指引,在三—六的习作教学中,如何不断地重复与重点指导与讲评单元要素,并使之与单元习作配合。

其四、文体分类教学的侧重点。教材中呈现的习作知识,是否是唯一标准。

其他:片段模仿描写之必要与学生评价的选择。单元习作是整体,这个整体可否拆分成“零件”,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用片段模仿的形式教会学生“制造零件”,单元习作时再进行“组合”与“添加”。

路,一直在走;梦,做做停停……

感谢身边一路同行的老师们,谢谢你们让我的“梦”中一路“风景”!

详述:

一、校本习作本设计的可能性

这是本次习作给我带来最大兴趣的一个点。一个设计合理的习作草稿本可以让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路清晰可循。就本次习作而言,习作的稿纸设计是老师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讨论的问题,从普通的作文纸到最后的定稿作文纸,前前后后变换了大概四、五次。其中还包括了对习作稿纸的引导语的变化,最后呈现出来的习作稿纸,比较符合我心目中的理想样式。

如此造成的一个直接想法:我们能否对班级学生的每篇习作进行这种合理化的设计,其中包含草稿、评价、修改等环节。学生习作的所有流程都可以出现在这个习作本中。

与此直接向对应的是“过程教学法”。大致而言,一节完整的习作课可以分为如下几个课时:

第1课时:作品考察(谈论显著特征并进行列举)

第2课时:介绍写作过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连续创作)

第3课时:写作第一稿

第4课时:介绍修改(相当于我们的评改课)

第5课时:伙伴批改:附伙伴批改表(相当于我们的互批)

第6课时:重写与创作最后一稿(相当于我们的修改和誊抄)

第7课时:校对

第8课时及以后:发表

#以上过程选自叶黎明《习作教学内容新论》,有修改#

这样一个完整的习作过程,是否可以以“习作本”的形式出现?这是这节课后我强烈关系的问题。课后,再核对自己的这一节课习作指导课,相对于“过程教学法”的步步为营与各个击破,这节课就显得太过杂糅。具体表现如下:(1)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进行了一个实用文的习作。

(1)课后学生完成的习作,是一个“草稿”,只是一个思路。还需要有更为详细的引导创作,才能算是完成第一稿。

(2)在短短的40分钟内,台阶升得太快。把很多应该是后面课程进行的内容,挪到的一节课中。

关于设计“习作本”是一个粗线条的认识,意图是为了将本身杂糅的课变得有顺序,使得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迹可循。

二、指导课与评改课的双线互动

必须肯定的说,这节课只是解决了学生写作的一个思路上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够在这节课后能够明确“ 一个社会中需要改进的问题,我可以从‘说现象——举例子——谈危害——提建议’这个写作思路上去进行”。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叶圣陶一贯重视习作教学的实用性,他认为作文评价主要看的是内容是否达意。故而学生如果利用课堂中师生共同考察所得出的这个支架,完成最初的写作思路设计,这节课也就合格了。

至于这节指导课,设计的思路就在于“说清楚、写清楚;先说后写”,不断地进行语言训练与文本分析,使这条写作支架在学生心目中不断复现。最终的效果就是只要学生拿起笔开始写作,那么“说现象——举例子——谈危害——提建议”这四步骤就出现在他们的脑中,自然可以顺着这个程序化的思路一直走下去。

至于评改课对于习作教学的重要性,不需要多做说明。我们在进行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厘清一个概念,即文学创作文学习作。语文老师在从事的是“文学习作”的部分,“文学习作”追求的是课堂指导的共性,而“文学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三、单元要素的全程贯穿与重点呈现

首先,统编版教材不仅仅重视语文的“人文性”,也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正是站在这个立足点上,单元要素进入“单元导语”就起了指导作用,它指导着整个单元的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当我在进行磨课时,我还没有进入到第7单元的教学,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单元,原因之一是单元要素与习作7的关联并不大。

上课前我做了一个统计,目的在于察看是否存在习作与单元要素无关联的单元,这样我在上课时候,就可以脱离单元要素,自己发挥,无所牵绊。我得到如下一个表格:

随着磨课的进行与课程进行的前进,不断地发现:原来,虽然习作7与第7单元的单元要素不太挂钩,但是它却有意无意地链接了第5单元的“观察”与第6单元的“围绕一个意思写”。

最后,在课堂呈现的时候,我有意无意地加入了第二单元的习作2的要求“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同时,在引导语的设计中,我故意加入了:“同学们都善于观察!”与“学完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你能找到这段文字的关键语句吗?”意在使学生联想起本册书之前的单元要素,并让它们为这节课学生的思考做支架。

四、文体分类教学的侧重点。

梁启超一早就说:“现在教作文的最大毛病便是不言规矩专言巧。”实用文的逐渐隐身与再次现身,是统编版教材的一大变化,它意味着“读写结合”教材编写理念的回归,是一场语文教学上的“文艺复兴”——不仅仅关注学生的阅读欣赏、也关注学生的书写。

1929年《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国语》对“普通文”和“实用文”作为概念的界定:“普通文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总称……实用文为书信条告的总称。”按照文体分类教学,小学阶段我们更关注的是“生动”的记叙文,因为它“必考”。渐渐地,我们离“实用文”越来越远,虽然一直有属于它的一片位置,但是却可有可无。这样来说,梁启超先生所言的“规矩”与“巧”之间的鸿沟是不是更大了?

本节课也是一片“实用文体”,意在让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一些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小学“实用文体教学的起始”,对于一些实用文体所重视的“格式、行款、组织形式等”要求并不明显。而我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正是立足于言“规矩”而不言“巧”,只要求学生完成习作评价中的四项内容。

其他:学生评价的选择与片段模仿描写之必要。

本次校本研修的主题是“教、学、评一致”,关注课堂的引导语与评价语。评价语的设计一直是我们在磨课过程中的“硬伤”,这是我个性使然,关于课堂评价我一直比较随意。尤其是实际常态课教学中,由于孩子们回答问题时候声音低弱,我会经常重复学生的话语;有时也会因为孩子们的课堂表达而“随意幽默”一下。专家组老师和评课老师不仅仅对我提出各种意见与帮忙设计,这样才使得最后的呈现不至于琐碎。傅老师“评价语不是背诵而是高于教材,站在高处把控全局”一直萦绕心头,可能我很难达到。除此之外,实际展示的评价过程中,我有刻意地多次、频繁地去请我们班一位平时比较调皮的孩子,目的也是希望借助这次校本研修的过程教育这个孩子,并回班之后对他提出一些要求与鼓励,以期达到德育的目的。

片段仿写之必要。依托于“单元要素”与“阅读文本的深入挖掘”所出现的各类“可模仿的片段”构成了片段仿写的素材。如此说来,阅读文本的深入挖掘就成为了一种“写作练习的开发与设计”,一种“习作零件”的制作。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各种“零件”,至于如何“组合”,应该就是他们在整体写作时候的个性显现了。开发一个适合学生小学学习的、与统编教材相适应的片段写作系统,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儿。就本篇习作而言,“写清现象”部分则借助了书本中的“例文”;“写清想法”部分,我针对“例文”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使它更容易在课堂上呈现、被学生们接受。

五.活动照片

IMG_7536(20201225-174053)

IMG_7537(20201225-174059)

IMG_7538(20201225-174105)

IMG_7539(20201225-17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