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岔路学校(小学)语文中低年段大教研组活动4
一、情况概述
本周三,吴畅老师在一(3)班执教了我校语文低年段的一次大教研,课题为《大小多少》 。《大小多少》是一篇识字儿歌,文字极富童趣、贴近生活,能让学生在有趣的阅读中完成识字。
二、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2019年11月19日上午第三节课
活动地点:六楼录播教室
活动主题:“复杂理论观照下活课堂的教学研究之统编版儿歌教学的落实”
活动目的: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共同探讨统编版教材中儿歌的教学路径,为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提供些许思路。
活动步骤:
(1)教研组长提前发通知,本组教师提前熟悉教材。
(2)吴畅老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在组内进行研讨磨课。
(3)全体中低段教师共同在录播教室开展教学研讨。
三、综合评价
吴畅老师的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生动形象,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声音的长短、大小来读不同的生字,让学生能更加理解“大小多少”的不同含义。在识字教学中,吴老师采用归类识字、图文对照等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识记生字,使原本容易枯燥的识字教学显得生动有趣。
四、教学过程
《大小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苹、果、杏、桃”4个生字,学会写“牛、果”2个字;
通过儿歌和插图进一步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
背诵课文,积累量词短语。
教学重点:通过儿歌和插图进一步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积累量词短语。
教学准备:课件、自制板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先和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咱们的老朋友——PPT出示《画》。
2.谁能读一读(指名读 齐读)
3.“远”对“近”、“有”对“无”、“去”对“来”这首诗中出现了三对反义词,十分的有趣,吴老师也想和大家玩一玩对反义词的游戏。
4.谁能挑战一下,请举手回答
(1)PPT出示“大”对( ), 指名答
(“大”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小”字像森林里一粒小小的沙子。)
我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字,看谁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大 响亮)(小 低沉)
(2)PPT出示“多”对( ) ,指名答
(“多”字像上下平放的两块肉,“少”字像碗里的一点点米饭粒)
我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字,看谁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多 响亮)(少 低沉)
5.这两组反义词连起来就是咱们本节课的课题,请大家连起来读一读。
二、走进课文,感知课文
1.(师范读)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2.(生自由读)请同学们将语文书翻到第60页,自己读一读课文。
3.请大家找一找文中出现的 “大、小、多、少”,用铅笔圈出来。
4.出示文章的1、2小节
(1)指名读
(2)思考:在刚才同学朗读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小动物(指名答)(黄牛、猫、鸭子、鸟)
(3)谁能将小动物的名称读准确,小动物就会出来。
a.强调“牛”的发音,开火车读。脾气大,鼻孔出气。
b.“猫”:四脚爬行的动物一般用“反犬旁”
c.“鸟”:范读,学生读
d.“鸭子”:“子”读轻声,读出可爱的感觉。认识“鸟字旁”
过渡:认识了这些动物朋友,再请大家齐声读一读1、2小节
5.指名读3、4小节
(1)说一说,你又碰到了哪些水果(指名答)
(2)读准了,水果就出来了(苹果、枣、杏子、桃)
a. 苹果:“苹”是后鼻音。“苹”是草字头,“果”是木字旁。
b. 杏子:“杏”是后鼻音。“杏”树木下开口笑。
c.枣:一颗枣
d.桃:一个桃
齐读3、4小节
6.送小动物回家
(1)将“黄牛”和“猫”送回家
a.大的是——黄牛 小的是——“猫”
b.像黄牛这样比较大的动物,前面就用“头”,例如:一头大象、一头狮子
(2)将“鸭子”和“鸟”送回家
a.多的是——鸭子 少的是——鸟
b.像鸭子这样比较多的,前面用“群”,例如:一群企鹅、一群蝴蝶
7.再次回顾大—小 多—少
三、回顾练习
1.读对了,就能将苹果摘下来
2.练习写字
五、板书设计
大小多少
大: 黄牛 苹果
小: 猫 枣
多: 鸭子 杏子
少: 鸟 桃
六、教学反思
《大小多少》一篇有趣的韵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所含的知识点不少,为此,我安排一些教学情景,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教学时,我结合课文的内容,说到“小动物们要比一比,我们小朋友也要来比一比,看看那列火车开得最快?”“ 我们再来比一比,看谁能帮助小鸭子走迷宫?”“苹果和枣比一比,那小朋友也来比一比,看看谁读得最棒。” 有效地创设了情境,不仅让学生有了竞争意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
识字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本课也不容忽视对生字的教学。于是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使汉字不再枯燥、生硬。
1、图字结合法。我通过图片及课件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字意,并与其字形相结合,化难为易,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如: “堆”字的教学。
2、“一棵树”的“棵”,学生早已熟悉,但“一颗枣”的“颗”是本课的生字,学生不仅比较陌生,更容易与“棵”混淆。所以,我先试问学生,“这个颗,是一棵树的棵吗?”让学生来区分两个字的同时,设下悬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能更好地关注接下的教学环节。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思考空间。
七、活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