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岔路学校(小学)语文中高年段大教研组活动4
一、情况概述
本周,陈倩雯老师在四(4)班执教了我校语文中高年段第四次大教研,课题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2019年11月08日上午第三节课
活动地点:六楼录播教室
活动主题:“复杂理论观照下活课堂的教学研究之统编版记叙文教学的落实”
活动目的: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共同探讨统编版教材中记叙文的教学路径,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些许思路。
活动步骤:
(1)教研组长提前发通知,本组教师提前熟悉教材。
(2)陈倩雯老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在组内进行研讨磨课。
(3)全体中高段教师共同在录播教室开展教学研讨。
三、综合评价
“课后的生词一定过目不忘”“他有一个词读得非常好”“积极举手发言就是踊跃”“会划波浪线不是本事,关键看旁批”……老师蕴含鼓励的评价、提醒把同学带进浓浓的学习之中。
老师指导学生从自由读到同桌读,再男女赛读,把课堂推向高潮,把学生情感推向高潮,“你没被这鲜明的对比刺痛你的心吗?我听出了你心中的痛。”学生在老师的精准的语言带动下,朗读一次比一次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
老师在让学生体会“中华不振”时,不仅通过学生感悟文本,还准备了一组直观的更能反映中国人惨状生活的图片,更是激起了学生的愤怒,朗读再次达到高潮,感悟深入学生心灵。多种教学手段的配合很好地突破重难点。
综观整节课,老师教学设计科学,融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爱国情感,学习表达方法于一体。教学手段多元,学生学习全面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指导有序进行。课堂呈现出独立思考,个体体验、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真是一节高效课堂!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体会人物思想感情。首先,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
二、句段解读
1、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明确:12岁的周恩来从江苏淮安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要地方,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地方,通俗地理解,好比是一群恶狼争抢着一块肥肉。
2、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耀武扬威的巡警。
明确:“背”和“闯”两个词充分体现出周恩来一心想到租界看个究竟的好奇心和决心。“闯”字又带有豪壮之意。第二句中“大不相同”说明差别很大,租界的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反衬出别的地方冷冷清清。商业萧条,同样是中国的土地,差别却很大,更令人疑惑。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明确: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三、质疑探究
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
(1)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2)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
(3)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抓住“惩处”辐射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板书:惩处(惩罚、处置)]
(2)板书重点句: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引导学生想象妇女、洋人、围观的中国人各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衣衫褴褛得意扬扬]
教师明确:妇女悲伤无助、有理无处说;洋人仗势欺人、得意扬扬;围观的中国人气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
(3)联系第7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的规则。教师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
(4)教师总结“中华不振”的内涵:我们的祖国当时不够强大。
4、写法借鉴。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文章中如,周恩来刚到沈阳看到租界的繁华、热闹,与别处大不相同,衬托出别处萧条冷清、破烂不堪的景象。这是生活上的对比,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在写作中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需做到:一是要明确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二是要选准衬托物。衬托物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
5、练笔。
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沉思,他在沉思什么?想一想,写一写。
点拨:围绕中国人为什么会被外国人欺负,要怎样做才能改变这样的局面展开。
四、体验与反思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说说各自的读书目的,对比周恩来的读书目的 ,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谈谈由此获得的启发。
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1)读爱国名言,理解其包含的深意。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来源。——周恩来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1)人物:周恩来除了有远大抱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外,还是个善思的人。从“不解的问”“打破沙锅问到底”“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可以体会到。
(2)写法:三件小事,两次过渡。
(3)感悟:“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周恩来志存高远,胸怀博大,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一生都在为之奋斗。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也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国家、民族的兴盛联系在一起,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成为民族未来建设的栋梁。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
五、教学反思
本文虽长,但经过梳理后,可以分成3个小故事,而其中第二个故事即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见中国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是本文的重点,如果把这部分理解透了也就明白了“中华不振”和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所以在这部分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同学们画出感受深刻的地方,再质疑,然后带着问题深入学习课文,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想象妇女哭诉什么,洋人怎样说,围观的中国人怎样敢怒不敢言。让学生在想象与朗读中,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让学生及时进行练笔,写写周恩来沉思的内容,这样就很自然的过渡到立志部分。
学生在一堂课中,对课文能感悟到多少收获多少,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理解的越深入到位,学生就能理解到更多。挖掘教材本身应该成为备课中的第一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以前,要自己充分的阅读、感悟、深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自己被教材所打动,才能让学生被教材所打动,因而形成情感的共鸣。
六、活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