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学管理>>教研活动>>阅览文章

江宁区岔路学校(小学)语文中高段大教研组活动 1

江宁区岔路学校(小学)语文中高段大教研组活动  1

 

一、情况概述

    本周二,王金娣老师在六(2)班执教了我校语文第一次大教研,课题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一首杜甫的诗,诗的内容远离现在生活,古今异义词较多,如何更好的理解这首诗呢?王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去寻找诗的味道、诗的意义。

二、综合评价

    因远离生活,又有许多古今异义词不容易理解。王老师便结合学生情况,带着学生共同走进了杜甫生活的场所,理解诗中的古今异义词。在对诗人情感的理解中,王老师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在多种方式朗读中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杜甫。

     需改进的地方:

1.对古诗的背景介绍较多,使得课堂时间分配略有不均。

2.教学形式可以多变一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打造灵动的生成课堂。

三、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之意,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

3.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利用拓展的古诗增加学生阅读量,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杜甫其人。?

【教学重点】? 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

1师生对诗。

2、知道这些诗都是谁写的吗?(课件出示:杜甫画像)

二、知诗人,知背景

1、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  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课件出示:1500余首 诗圣 诗史)

2师:老师补充一点,杜甫的很多反映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的诗,都是在“安史之乱”期间写的。关于 “安史之乱”,谁来简要的介绍一下?

(课件出示“安史之乱”)

师:安史之乱从755年安禄山起兵到763年唐代宗平定乱事历时8年。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我这里有几句诗再现了老百姓当时的生活。

(课件:指名读,师释义)

3、老百姓过的就是这样的日子!同学们,试想一下,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杜甫和老百姓都在渴望着什么?

师:由于战乱,杜甫一家人在他乡异地流浪了8年之久。忽然,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喜讯。这一喜讯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创作出他的“生平第一首快诗”。

(课件:生平第一首快诗   课题)

齐读课题。

三、读题,解读题意

1、说题目的意思?

2、让我们大声的把胜利的喜讯传播出去!

齐读课题。

四、初读,弄懂诗意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出示整首诗)

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不明白的打个问号。

1、古今词义:

诗中,这几个词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你知道有什么不同吗?谁来给我们讲讲。

读懂了这些古今词意不同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

2、六个地名:

诗中还有六个地名。这些地方分别在哪里?(出示地图)我请一个小解说员上台给大家讲解一年(指名上台讲解)

5、还有不懂的字词吗?

6、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五、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读诗,你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心情?

2、诗中哪个词直接告诉了你?(板书:喜欲狂)

理解“喜欲狂”。

3、生活中,你遇到过让你高兴得发狂的事吗?说说当时的情景。

4、指导读“喜欲狂”

5、默读古诗,找一找,诗中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生默读思考,交流:

★涕泪

1、这是什么样的泪?带着这种情绪读一读指导朗读。

2、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晚年去看看:又是一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诗人站在街头看着曾经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已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出示《春望》,指名生配乐读。

本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诗人流的是什么样的泪?

8年了,终于盼来了好消息,怎能不让人喜极而泣啊

齐读——初闻涕泪满衣裳。

  愁何在  漫卷诗书

1一向爱书如命的诗人居然也随手胡乱的卷起诗书真的是喜欲狂了。指名读

2、诗人此时会怎样告诉家人这个喜讯?

3、听到这春雷般的喜讯,家人的忧愁一扫而空。

妻子和孩子曾有怎样的忧愁?

这不仅仅是杜甫一家人的忧愁,也是所有老百姓的忧愁,所以“喜欲狂”的一定不仅仅是他们一家人。

指导朗读。

  放歌、纵酒

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欲狂”了。因为诗人听到,引读——剑外忽传收蓟北,想到马上就可以,引读——青春作伴好还乡。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千杯万盏也不醉” 啊。

指导朗读。

  最后两句

1、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回家的路线。)

听到喜讯,诗人连回家的路线都想好了。(看路线图)

2、同学们,诗人现在身在何处,他要经过哪些地方,最终的目的地是哪?3、注意作者用的是哪几个动词?为什么这样用呢,看看地图就明白了。

理解“穿”坐船从巴峡穿过巫峡,峡谷险而窄。

    “下”顺流而下到襄阳

   “向”上岸后径直奔向洛阳

师:地图上看起来就几个厘米,但实际上那可是千里之遥啊!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峻岭,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要跨三个省,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可在这里诗人却想得如此轻松,说得这样简单,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归心——似箭

这里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来背一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是啊,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心里,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

(指名读,齐读)

师:如果说涕泪满衣裳是喜极时的狂态,那么最后的这条归乡的路线图则是杜甫喜极而产生的狂想了。

再读,升华情感

师:诗人喜欲狂了,我们也喜欲狂了,而所有的喜悦都是因为,引读——剑外忽传收蓟北。

师:听到这个喜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为什么会如此高兴,这喜极而泣的“涕泪”中包含了什么?

师:他忧也为国,喜也为国,有着一颗帜热的爱国心!(板书:爱国心)

让我们带着喜欲狂的心情和深深的爱国之情   齐读全诗。

七、背诵

会背的站起来。

八、    积累,拓展延伸

1、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书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他们有的动情倾诉,有的昂首浩歌,老师这里就有几首与大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2、 学生读古诗

3、 作业:临写

板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喜欲狂

爱国心

 

四、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王金娣

   《课程标准》对于诗歌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本次大教研,我选择了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教学中力求上出“语文味”,上出“诗味”。我认真钻研教材,收集了本首诗歌的赏析和相关论文,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与能力,做好了充分准备走进课。课后得到老师们许多宝贵的建议,受益匪浅。

  (一)、信息化技术运用。?

    运用电教资源,在音乐,画面的烘托下拉近时代距离,刺激学生的感观,身临其境,从而让他们感受诗人当年身处的艰苦环境由此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课外诗歌的延伸整合加深对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的体会感悟。

  (二)、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1、开篇情境。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大量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特别是安史之乱期间杜甫的遭遇,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还要注意的就是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于是,我又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诗歌赏析环节。教学本诗,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围绕一个中心,引导学生品诗。于是我想到了杜甫作此诗时巨大的情感推动力——为国而愁,为国而喜。于是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全诗为“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问题铺路,引导做桥,重点品读作者的心情“喜欲狂”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探讨。总遗憾是考虑到时间问题,课堂上还是死板的学生发言老师加以引导。这样的形式不免单调,没有新意。

  (三)、以读带悟?

    本堂课贯以“以读带悟,悟中品读”,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标,有四读。初读古诗我做的挺到位,请几位学生试读,有错误的让学生动手纠正,我还进行配乐范读,学生自己放声朗读,全班再齐读。学生理解诗意后在进行诵读。把握诗人的情感后再进行品读,最后尝试背诵。但本应最精彩的环节却没有发出他的光芒。悟诗情环节,每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都不一样,阐明观点体会感情的同时,那种喜极而泣,那种欣喜若狂,那种与万物复苏的春天作伴,那种归心似箭为何局限于理解,为何情到深处时不用朗读来表达。若是做到学生说完自己的感受让他再试着读出来,让更多的学生读出来,才算做事真正做到“以读带悟,悟中品读”。

    说实话以前也上过这首古诗,这一环节的读比本堂课要好得多。那失败的原因呢?课堂内心不淡定,时间安排不合理,设计好的过渡语会忘记。这都证明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要付的努力还有很多,脚踏实地的做好以后的教与学,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不辜负信任的人的期望。

五、活动剪影

 王金娣大教研.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