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学管理>>阅览文章

江宁区岔路学校(小学)语文中高年段第六次大教研(6)

以读促教 升华教学

——语文中高年段第次大教研

一、情况概述

2017年1220日,张剑楠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年级上册教材《李时珍夜宿古寺》。这是本学期语文中高年段的第次大教研。本次教研课紧紧围绕以读促教 升华教学”这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的。

二、综合评价

【优点不漏】

    1.在教学中,张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越读越深入。如在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一段话时,紧抓一个“笑”字,进行多角度点拨,学生每读完这段话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角,这样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2. 在学生体会了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后,练习填空,让学生发挥想像,在这样的点拨下,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树立起来了。

3. 张老师抓住了李时珍吃的这些苦值得吗?”关键问题展开学习。在让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关词句,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时珍的生活做了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个崇高的理想。

【缺点说透】

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学生整节课可能对李时珍所处年代所受的苦没有切身的体会,与文本的交流显得不够深入,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不够精准。

三、教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认读本课生字,学写“宿”字。理解词语“断垣残壁”、“察访”。

3.熟读课文,理清脉络。抓关键词“苦”品读课文,抓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清脉络,慨括段意。

教学难点以苦为点,感知人物形象。

一、揭题导入

1.课前游戏:根据关键词猜人物(司马光、童第周、徐悲鸿、李时珍)

2.(板书课题)了解李时珍及 本草纲目 。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李时珍的了解?师随机补充: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编写的 本草纲目 是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先后被译成十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 2010 年 3 月人选“世界记忆亚太遗产名录”。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 《 李时珍夜宿古寺 》 这篇课文,了解李时珍修订 《 本草纲目 》 的故事。

3. 宿”是本课的生字,从甲骨文字形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在一间房子里休息,旁边还有一张床,有夜里睡觉、过夜的意思。宝盖是房子的演变,写的时候要罩住下面的字。

教师范写(师述:上小下大,第三笔是横钩,收笔要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认读。

住宿  药材  徒弟  灰尘  煮饭  

寺庙  修订  砖头  详细  扯下(红色的是生字)

察访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破败  古寺      断垣残壁 

夜幕  啃干粮    长年累月  

皎洁  寻访所得  笔墨砚台

2.理解词语:断垣残壁、察访

3.四人小组合作,自由读课文,并分段。

4.指导学生概括段意。

5.指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请你看着屏幕,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6.小结学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段意合并法)。

7.整体感知课文,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孩子体会:“苦”)

三、品读课文,以“苦”为点,感知人物形象

1.出示第 1-4自然段,李时珍师徒的这段对话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苦)

2.默读课文,把你感受到苦的地方标下来,可以在相应的段落前画上三角号,在重点词下加点。用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行 ― 边走边察访走了好儿个月。(抓住关键词:“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展开想象,体会行程之苦)。

在查访药材的过程中,他们走了多久?(板书“久”)

他们去过哪些地方?(板书“远”)

不仅如此,山上的危险无处不在,或许他们会被蛇咬,或许……(板书“险”)

2)住 ― 破败的古寺。(学生找句子)

李时珍住在怎样的古寺里?从哪些词看出破败?

“到处”(没有一处是干净的地方) “长满”(一不小心就会摔一跤) “厚厚”(把屋顶都挡住了)从这些词我们看出这座古寺的破败,谁来读一读,把古寺的破败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这是写人物的文章,为什么花这么大的笔墨来写破败的古寺呢?环境的描写能让人体会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

是呀,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李时珍却一点都不怕苦,李时珍轻轻推开们,只见里面——,断垣残壁上——,中间的神像蒙上了——。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体会李时珍的平静心情,因为习以为常,再次体会苦)

四、课后思考

1.李时珍师徒还经历了怎样的苦?

2.请你从李时珍的角度来想想这么“苦”,到底为什么一直坚持?

 

板书设计: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远、久、险           走的

                破败              住的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为《李时珍夜宿古寺》的第一课时,由游戏导入、字词教学、分段概括以及1-4自然段的文本细读几个模块组成。

    教学设计中,比较重视的有两点,第一是关键词语的理解。预习作业时发现学生对“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破败、断垣残壁”等词语存在理解障碍。在指导时循序渐进,先试着想一想每一个字的意思, 然后把它们的意思连起来看看。接着出示图片加深感官理解,最后结合上下文内容拓展理解词意。例如理解“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语时, 学生理解为 “白天赶路晚上住宿”、 “饿了吃饭渴了喝水”。 这样的理解不是十分准确, 但学生的表达却是基本规范的。 此刻, 教师的着力点就应该是把学生引向正确理解的道路。于是教师第二次指导, 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 (具体的人物及事件) 理解词语。 学生比较顺利地理解为“天刚一亮就起来匆匆赶路, 天色暗得无法赶路才停下来随便找个地方住宿”, “饿得受不了才简单吃点东西, 渴得受不了了才喝些水”。 显然, 学生的理解是非常正确的, 但表达方面却可以进一步规范。 此刻, 教师的着力点就是把学生引向规范表达的路子上去。 至此, 理解的正确与表达的规范二者之间得到了有机的融合。如此,一方面达到基于文本的课堂教学要求,另一方面理解关键词对分析文章内容,感受李时珍师徒的“艰苦”也起到帮助作用。

    第二是朗读指导。一字、 一词、 一句、 一段地都读懂, 把文章的安排组织都搞清楚,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从而丰富他的语言知识, 提高他的语言技能,明了文章所讲的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第一自然段要求把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带入文字中,一起来感受一下李时珍师徒内心深处的对话。 起初学生无法进入情境, 只是泛泛地读, 这表明学生没有深刻地理解文字。 因此, 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关注细节, 理解内容, 利用转换角色的方式体会情感, 一步步深入到文字背后,通过分析路程远、时间久、艰险多体会到环境条件的艰苦, 更加体会到李时珍师徒为了修订 《本草纲目》, 甘愿行荒野, 宿破庙, 吃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 最后, 学生顺利地读出了其中蕴含的情感, 激活了文本语言、 生动地还原了文本语境。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作为第一课时,朗读训练还不够多,在理解朗读之前,对全文朗读的要求应当提出。可以把小组朗读环节去掉,让孩子们自由朗读,然后逐段检查朗读。读通、读顺才能读懂、读透!第二,在对课文进行分段概括段意以及引导孩子理解李时珍师徒察访之“苦”这一环节,孩子反映不如预期热烈。反思后,总结出是由于教师设问难度过大,应当逐层的,有梯度的提问。比如先让孩子理解关键词,再根据关键词概括文章内容,在概括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苦”,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细致设问,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不怕苦”这种抽象的精神概念。

    经过这次教学经历,我对诸如如何正确、 全面、深刻、 有层次地理解文本内容, 如何规范、 周详、妥帖、 有顺序地设问等许多基础性的问题有了一些自己的浅见。希望将经验付诸于实践,能多上出几节好课!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017语文教研组\张剑楠上课.JPG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017语文教研组\张剑楠研讨.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