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
江宁区岔路学校 魏昌敏
【题记】郑燮说“难得糊涂”是说处世的态度,有的时侯不如糊涂一点好。我说“难得!糊涂…”是说生活的态度,许多时侯必须要学会糊涂,专注一门,这样才会,学得专深,活得轻松。
运动带给人的是累并快乐的享受,而大部分人参加运动目的性较强,不是为了减肥,就是身体作健康出了状况。一旦目的达到或指标正常,就没了动力,坚持也就成了肥皂泡,吹弹即破。
在我们身边,运动与健康仿佛只是老年人的生活,早起晨练的,晚上跳舞的,年青人很少。究其原因,还是运动的干扰多。不是外界环境的干扰,而是内在心境的干扰。心里不安静,知道的太清楚。已跑多少圈、还剩多少圈、每圈多少米、每圈多少步、内圈多少米、外圈多少米、一圈消耗多少大卡热量、每圈多长时间……这些都在心里盘算着。跑步之前,要准备手机、手表、水杯、毛巾、钥匙……这一切与跑步本身没有直接的关系,但都会成为跑步的牵挂甚至牵累。正因为你对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太清楚,所以在长距离的奔跑中才更容易焦躁、疲惫。看来,清醒是有害的。
孩子初二,上课很早,他走了,我就到学校的操场跑上一会儿。大约六点二十分左右,学生还没有到校,只有三二个早到的初中生在门口徘徊。跑上十圈,大约二十分钟。每次都满脸大汗,每次都和双腿、杂念做着密密麻麻的斗争。学校操场跑道有六圈,每次都从外道向内跑,然后折回向外跑。从外六向内再折回外五时刚好十圈。对于一个爱好运动的人来说,三公里不算长。可这每天的三公里起初跑得并不简单,身体的劳累,主要是双腿的酸痛自不必说,就说这内心生出的杂念这足以让人不得安宁。刚到起点,就算着终点。眼前就会自然地瞟着内侧接下去要跑的一圈又一圈,盘算着还有几圈结束。放眼观景、抬头看路、低头看脚,都试过,不知道眼睛放在哪儿最舒适。放眼观景,疏懒的云朵、密集的房屋、茂盛的银杏都在随着脚步的一起一伏在晃动,有些乱心。抬头看路,那长长的跑道长得一模一样,一圈一圈,单调往复,似乎没有尽头,有些灰心。低头看脚,那交错的步伐不断地把眼前变成了身后,就如海上劈波斩浪,路上风驰电掣,总是盯着,有些分心。脑袋里不时会出现满脸乱须的阿甘坚定地跑在遥远的乡间小路上,也许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有珍妮的影子。他简单的就像一个傻子――糊里糊涂,只是想跑,没有任何理由。三年时间,他跑遍了美国的大江南北,成为美国长跑的领军人物,也许这就是执着。看来,糊涂是有益的。
我的晨跑,时间是固定的、里程是固定的,就连每圈用时基本也是固定的,就不由自己不想开始和结束。一切明明白白,糊涂不来,目标无法糊涂而过程可以糊涂。通过近一个月的晨跑,我慢慢地找到了控制干扰,管理双腿的“糊涂法宝”――莫问前路,只想节奏。从起点到终点,这一路上只在寻找一种舒适、轻松的节奏,有时侯跑出了节奏,大部分时间是没达到。节奏这种东西很精细,就像高空走钢丝,只要身体各部分不够协调,就不能有好的节奏。节奏是腿和脑完美结合的产物。当然,跑步要有一定量的积累,对一人从未长跑过的人谈如何控制想法轻松跑完全程,那一定是不可能的事。在起点,从左脚落地那一瞬间,脑袋要十分专注:命令左腿承重,身体稍向左倾,右腿腾空并放松。在左膊的带动下,半边身体自然略向前倾斜。当右腿落下承重,左腿腾空并放松,半边身体在右膊的带动下,半边身体自然略向前倾斜。这样的动作要一成不变的反复使用,每秒大约做二到三次,频率还是相当快的。而习惯是不好改变的,当左腿落地承重时肌肉是紧绷着的,要在大约半秒钟不到的时间立即放松,又要在不到半秒的时间里又迅速落地承重,紧绷、放松、紧绷……且要快、准、久,不容易。每天跑起来时,强迫自己目不见景、耳不辨声,脑子里只有一上一下的两条腿。命令抬起放松、落地紧绷、抬起放松……脑子里只有腿,不能有终点、不能有汗水、不能有学生、不能有作业、不能有上课、不能有老师、不能有妻子、不能有儿子以及那几个拖着条帚晨扫的初中生……每次跑完全程,都不能很好地做到自由的控制,也很难跑出舒适的节奏,看来,还要强制自己糊涂一段时间,糊涂真得好难!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现实生活中,诸葛、吕端一样的人不少,若以“糊涂”为标准,世上的人大至可分为四种。小事精明,大事糊涂,这是真糊涂。诸事通达,从容应对,这是大智慧。诸事清明,有心无力,这是大痛苦。诸事不明,事事从心,这是真巧拙。所谓小事,即眼前事,如买与卖、支与收。所谓大事即长远事,如立言与立德、传承与成长。真糊涂的人争得是一时长短,输得的一世的前程。拥有大智慧的人是内外兼修,度人看事皆通透,这样的人太完美,可敬但不可爱。最痛苦的莫过于事事都明白,就是做不到。最简单的就是事事糊涂却一帆风顺,傻人有傻福。
细细想来,糊涂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在人生的某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付诸行动,并真心地做深,让他成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天地才会辽阔,心地才会宁静
我只想写,没有任何理由。我是语文老师,从教二十多年了,爱好文字但不善长。四十以后才开始用文字整理自己的生活。曾经为教学研究写过一些干巴巴的文字,结果是“草盛豆苗稀”。也曾经为孩子写一些活脱脱的文字,结果是“热脸贴了冷屁股”。许多年了,职称与“帽子”都卡在了文章上。后来明白了,我压根就不喜欢没有生活的文字,甚至有些抵触。明知有方向,从来也不屑为所谓的“帽子”宵衣旰食,因为那不是我喜欢的方式,对于表达我是有“洁癖”的――我的文字与他们的文字是不同的,我的文字是自由的,只要手能动,文字就会流动;只有我还活着,文字就一定活着。而他们的文字是没有生命的,只要“帽子”戴得稳了,级别待遇拿在手了,几乎没有人能让文字活下来,因为他们从内心憎恨那些曾经让自己荣耀的文字。
在别人眼里,喜欢文字,勤于文字,却不走“正途”,真是可惜了。我却乐此不疲,没有任何理由,只是想写,没有任何的功利,只是我手写我心。这些文字,是没有多少人看到的,多年以后,亦不会流传于世的,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我想:当年梭罗隐世山林而有《瓦尔登湖》、蒲松龄阅尽鬼道人间而有《聊斋志异》、吴敬梓历难科举而成《儒林外史》……当时,他们也有这样的感慨吧!
古话说“穷愁著书”,事业上的穷愁让我在不惑之年找到了心灵的皈依,喜欢上了文字,我庆幸:自己有了二十年的阅历作底,还有三四十年的时间可以去写。夜深人静,用文字解剖自己,心里的喜怒哀乐愁变成了密密麻麻的阡陌纵横,满世界的心旷神怡,文字让人宁静!
万事糊涂,与文字相约不糊涂!
我只想教,没有任何理由。做了几十年的孩子王,我还没有厌倦。与孩子们在一起,总觉得自己是孩子。学生工作后来看我,一个个成稳健谈,我道成了一个只会倾听的老孩子。在我个年纪的人还有如此感受的人是不多的。那些头上有“帽子”的人除外,如果把他们的“帽子”摘了,他们一定是学校里刺儿最多的一群人,因为他们从来不甘心做个普通人。我做老师已经很习惯了,从来没有想过,离开三尺讲台,还有什么地方合适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离开懵懂孩童,还有什么人包容自己。当年先择做老师,自己没有想到过成长,什么三年规划、十年规划。业内评价一个成功的老师应有五个特点。活动有圈子、圈里有名子、专业有帽子、相聚有面子、办事有路子,这是一个教师的追求,可能也是所谓成功人士的追求。许多年过去了,我勉强及格。活动不划圈,自然无名字。专业小帽子,相聚灰面子,办事求路子。同龄人、同辈人,还有一些小辈人,做校长多年了,级别上去了多年,孩子毕业了多年,于此我是大大地落后的,甚至糊涂的不愿追赶。入职时那铿锵的誓言一直在脑海中,老老实实的做着。默默耕耘,不求显达让我感到满足,只要有学生就好。孩子们的纯真、善良,似一条清澈的河流,时时浇灌着我的心田。学校让人宁静。
万事糊涂,陪孩子成长不糊涂。
明白难,糊模亦难,由明白而糊涂更难。真正明白生活不易,想在复杂的生活中糊模也难,由明明白白到诸事糊涂,唯一事明白更难!
难得!
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