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学管理>>阅览文章

江宁区岔路学校(小学)语文中高年段第一次大教研(1)

巧抓词眼 悟情悟法

                   ——语文中高年段第一次大教研

一、情况概述

    2017年9月21日,吴畅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装满昆虫的衣袋》。这是本学期语文中高年段的第一次大教研。本次教研课紧紧围绕“巧抓词眼 悟情悟法”这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的。

二、综合评价

【优点不漏】

    1.注重细节教学,让学生悟情、悟法,在品味“迷恋”时,指导学生比较“放进、扔进、丢进”这几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备课不仅备课本,也是备学生的过程,吴老师的课前准备十分充分,所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充满了活动。整堂课的流程设计新颖,用情感变化来串联课文。

    3.俗话说,板书是微型课堂,而吴老师的板书工整美观、条理清晰,评价语也有感染力,由此看出她的教师基本功扎实。

【缺点说透】

    1.合作读第二三自然段的作用并不明显,此教学环节可以精简。

    2.“小宝贝”与“放进……”都理解为“怕虫子受伤……”未上升为一切皆因“迷恋”,感情升华没有体现出来。

    3.最后法布尔的话直击“兴趣”,缺少适时的引导。

三、教后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观察昆虫的两件事,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痴迷昆虫的人物形象。文章通俗易懂,富有童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一)找出主线、理清思路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段落琐碎,但形散而神聚。明确文眼和线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迷”是这篇课文的灵魂,也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在课上,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带有“迷”字的词语——“着迷”“迷恋”“痴迷”,再让学生想一想,这三个看似相像的词语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抓住文章脉络,又能通过体会三个词语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语言是一门奇妙的艺术,读者只有透彻地了解了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本篇文章的细节描写颇为生动形象。如在叙述法布尔抓纺织娘这一故事中,作者将“三天前”、“终于”两个词嵌在文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法布尔捉纺织娘是多么的不容易。后文描述法布尔捉小甲虫的故事时,作者说法布尔将小甲虫称作“小宝贝”、抓到后还专程“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直到父母责骂,让法布尔扔掉小甲虫,法布尔才“极不情愿”地将小甲虫“放进”垃圾堆。字里行间,表达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珍惜和喜爱。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到深处、细细品味,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些文字的妙用,充分感悟之后,又让他们将自己代入法布尔的身份之中,说出法布尔的内心独白,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悟和运用能力。

(三)我的遗憾、努力方向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为教学者,难免会遇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窘境,本课的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在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畅谈体会的个别环节,我有些局限于教学预设,没能客观地面对差异、面向全体同学,以后的预设应更加开放些,让各个层次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

2.本文结构清晰,语言使用巧妙而有趣,除了课文,也是非常优质的写作范例。如果我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适当加以引导,添加一些依托课文的写作教学环节,我的课程会更加丰富有趣。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课程的感悟与反思。

IMG_195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