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需要思考时间
——科学教研组第二次教研活动
一、 情况综述
这是科学教研组本学期第二次教研活动,内容是王超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国旗怎么升上去》。这个单元主要探讨了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的个种类和作用,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杠杆、斜面、轮轴等简单机械,这节课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滑轮这种简单机械,通过学生的探究了解滑轮的种类和作用。
二、研讨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滑轮的构造、种类和作用几个方面。王超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滑轮,很容易的发现了滑轮的特点,进而说出滑轮的主要结构一个支架和带凹槽的轮子两个部分。接着让学生思考怎样使用滑轮提升重物,教师也提出了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什么不同的方法。但这里教师处理的有些着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太充足,有个别小组就要想出不同的方法,正在进行操作尝试,这时教师匆忙让学生上交材料。很明显,很明显学生的想法并不是现成的,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尝试,探究只能走走形式而已,并且还不能达到我们需要的效果。接着对于动滑轮和定滑轮作用的认识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教研组在前面的集体备课中已经针对这个部分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可以看出王超老师在设计时充分参考了我们的研讨结果。能注重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细节,认真指导学生细心完成实验。如:要匀速拉动测力计,注意了绳子不能从凹槽中掉出来,及时观察及时记录等等细节都做的非常好。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在集体备课中没有注意到的一些细节,学生在拉动测力计读数时,没有做到跟随测力计移动导致学生观察结果不太准确,影响了规律的发现。教师在发现这种现象时最好了请一个学生上讲台演示,其他组重新实验进一步验证规律。这不是赛课,作为常态课完全允许重新进行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忽视了科学发现的准确性,教师的解释只能变成徒劳的掩饰。
三、教学设计
5.《国旗怎样升上去》教学设计
王超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5课。本课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滑轮的结构特点及分类,知道滑轮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将物体或重物径直提升到某一个高度,还可以帮助人们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在教学活动中,借助于模型和课件,通过一系列观察和探究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滑轮这种装置的结构和功能,使他们认识生活中的常见机械,密切他们与生活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本课的教学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认识滑轮的结构及分类;二是研究动、定滑轮,发现其作用。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为将来学习物理(力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滑轮的构造特点可以通过观察实物让学生掌握,滑轮的分类可以通过组装活动和课件让学生掌握,这些没有太大的难度。探究滑轮的作用是本课的重点,可以通过足够时间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来概括。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研究,一组只研究定滑轮的作用,另一组只研究动滑轮的作用,这样让学生对滑轮的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减少干扰,有利于突破难点。要运用杠杆原理来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认识滑轮是变形的杠杆,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五年级的新生难度太大了,不作为本课的重点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为本课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
2、知道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之分;
4、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5、知道两种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收集数据,验证对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猜测。
教学难点:发现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两种滑轮装置、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钩码、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观察滑轮。
1.谈话:当悠扬的国歌声响起,我们知道一般都是要升国旗了。我们学校每周一也都要举行升旗仪式,那你们知道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吗?
2.请同学们观看这段视频,再想想老师的问题。教师课件演示升旗的片段,讲述:看来大家都是爱国好少年,国歌声响起,都会不禁跟着哼唱。那么旗杆上有什么装置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呢?
3.学生观察描述:绳子、滑轮等。(----板书课题)
4.请每一小组同学观察你们桌上的滑轮,它是什么样子的?
(滑轮形状——像轮子,轮子上有槽(要把绳子套在轮子的槽里,绳子才不会滑下来);轮子可以在轴心上转动;轮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钩子(可以勾住物体)。)
5.教师小结: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机械。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上有槽的轮子。它可以围绕中心的轴转动。
二、了解滑轮的分类。
1.谈话: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滑轮可以用来提升物体。现在老师手上有1枚钩码,你能想办法利用课桌上已有的材料把它提升起来吗?
2.小组内学生讨论并演示: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钩码会向上移动而滑轮的位置不会随着钩码上下移动。
3.教师揭示定滑轮的概念: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5.课件演示定滑轮的工作过程,讲述:还有没有其他方式也能够利用滑轮提起钩码呢?教师演示动滑轮的工作过程,并讲解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三、探究滑轮的作用。
1.谈话:关于定滑轮和动滑轮,你们想研究什么?
2.聚焦:滑轮和杠杆、斜面、轮轴一样都是简单机械,他们都会在人们的生活或工作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3.生答:省力的作用。教师引导:能不能省力是我们做出的假设,必须要通过实验验证。首先一起来看看定滑轮。
4.各小组利用桌上的器材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生:直接拉物体时的拉力与定滑轮上拉物体的拉力大小进行比较)(对比实验)
5.注意事项。
(1)用弹簧秤拉动时,线绳要保持竖直状态;
(2)用弹簧秤将重物向上提起,稳定在一定高度,记录此时的拉力数值,就是拉动重物需要的拉力。
(3)验证动滑轮能不能省力的方法是一样的,特别提醒:动滑轮提取重物时,重物是钩码+滑轮的总重量。
6.将学生分为动滑轮组和定滑轮组来分开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7.分组汇报实验结果。(定滑轮组的作用请学生上台展示,动滑轮组作用通过PPT上数据分析,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8.学生小结: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但是定滑轮不省力。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可以组合起来使用,扬长避短,这样就组成滑轮组。
11.小结:在生活我们常常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为了使用方便,于是就产生了滑轮组。
四、滑轮在生活中的运用。
五、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教学反思
《国旗怎样升上去》教学反思 |
[ 2017-3-17 15:52:00 | By: 王超 ] |
|
整节课我按照教学设计的环节,先让学生自主观察总结出滑轮的结构,然后通过组装滑轮了解滑轮的分类。最后引导他们对动、定滑轮的作用进行探究。课程结束,在同组教师的帮助下,我对自己的这节课做了以下反思: 1、整节课在时间的把控上有些前松后紧,教学方式还需进一步改进,尤其是在动滑轮的认识上,花费了5分钟不必要的时间,以至于后面对动定滑轮作用的探究上,学生的成果展示环节显得时间不够,匆匆收尾,没有达到预定的探究结果。课堂中如果能主动舍弃学生操作,换成老师来演示指导,效果会更好,也省时。 2、忽略了本次探究结果对数据要求的精确度很高,实验前注意事项说明不到位,造成实验结束时,学生的实验结果不能说明预期的实验目标。实验注意事项应侧重对学生如何正确采集数据进行指导:测力计使用时的一些细节(测力计归零)、匀速拉动过程中读数、视线要与指针平齐的位置读数、绳子拉动的位置必须保持竖直状态等。此外,这些注意事项可以适当让学生自主总结会印象深刻。 3、当实验结果超出预期时,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不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在较短时间内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数据,依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不要直接否定学生的错误结论,专注实验的探究精神。 4、课程导入环节不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场景进行动手操作,活跃课堂,效果更好。 5、探究过程可以采用限时制,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自主得出结论。 发现自身不足,给自己一个更好进步的空间,重新整理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改进自我。 |
五、活动图片
六、活动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