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学校特色>>效能评估>>B5-2>>阅览文章

学会人际交往 提高协调能力

学会人际交往  提高协调能力

——初一人际交往讲座

一、几个故事

两个例子:

193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政府,在该州一个农民家里意外的发现了一位已满5岁的小女孩安娜。她出生以后,母亲就把她单独关在楼上的黑暗房间里,每天仅仅给她维持生命的牛奶,此外不与她接触。当地官员发现她的时候,小安娜又瞎又聋,不会说话,不会笑,不会走,不会咀嚼。

1920年,印度神父辛格在森林中救出两个狼孩,狼孩被救回到人类社会时,约七、八岁,从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生活方式等都表现出狼的习性。她用四肢行走,不会说话。她惧怕人,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每天午夜到早上3点钟,象狼似的引颈长嚎。据研究,卡玛拉当时虽然已七、八岁,但她的智力却相当于6个月的乳儿水平。人们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适应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卡玛拉4年内只学会了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她在7年后才学会45个词,能勉强地学说几句话。卡玛拉死时已经十六、七岁,但她的智力仅相当于3-4岁的孩子。

上面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失去交往的机会,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都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也许有的同学会说,上面的故事将的是小孩,当一个人长大了,不与别人交往,独自悠闲自在,不也挺愉快的吗?那么让我们再来看一个心理学实验。美国有位心理学家在普林斯顿大学里,做过一个孤独对人影响的实验。他请一些大学生中的志愿应试者单独住进一间与他人隔绝、悄然无声的封闭小屋里。里面放有各种食物,尽可以自由吃、喝、睡,但不能与任何人交往,也不能看任何书籍。应试者只要在实验室住上4天即可获得一笔相当丰厚的酬金。这些应试者刚开始时轻松自在,可是两天后所有的应试者开始拼命地敲打墙壁,要求出来。当他们重回"人世"时,个个神情痴呆,表情麻木,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大大降低,并且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完全恢复。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群体,失去了社会交往,就会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破坏。所以,同学们应该明白,人需要交往就像需要吃、喝、睡一样。交往对我们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人把人际交往称为健康所不可缺少的"维生素"

二、我们离不开人际交往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一点谁都无可厚非。但学习文化知识并不是唯一的任务,除此之外,良好道德的养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都是人生的必修课。

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通俗的讲,就是人们与社会广泛接触,建立起各种各样联系的过程。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一个现代社会的青少年,如果将来想要有所成就,那么必须具备人际交往的能力。我在学校的心理辅导室介绍的材料中也提到过:只有优异成绩,却不懂得与他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只有过人的推理,却不了解自己,是个迷惘的人。人际交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互相交流信息、思想,有利于生活与学习。

     前人曾说过:"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今的社会被比喻为信息的海洋,如果任何信息都要自己亲自去筛选辨别的话,那人不活活累死才怪。而人与人这种交往,最初的一个目的就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举世闻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这些都是和他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共同探讨,反复实验而研究成功的。离开了这些助手,爱迪生单枪匹马是很难成功的。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有两万多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2.排除内心的孤独,宣泄不良情绪。

人同时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渴望与别人的交往,通过交往来获得别人的认可,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大家都不喜欢孤独,而人际交往就是很好的清除孤独的办法。通过与别人的交往,能够将自己心中的积怨、忧愁和悲哀倾吐出来,减轻心理压力,同时从别人那里获得生活的力量和勇气。同学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了苦恼找好朋友聊聊,心情就会变好很多。而且从已有的研究表明,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最初都与不良的人际关系有关。
三、影响中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不良心态

1.自负心理。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过于强烈。凡事都希望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不大顾及别人的感受。在家里可能长辈会让着自己,而到了学校,由于大家都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再用那种态度去与同学交往就很容易碰钉子。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一大群人中,受到更多人喜欢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耐心倾听,并能在适当的时机对你所说的话作出反映的人。而那些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的人经常是自我感觉良好,但别人不一定买他的帐。这种人就是违反了人际交往的一个原则:对等原则。因为他只顾展现自己过人的口才,表现自己渊博的知识,丝毫没有考虑到别人是否对你所说的话题感兴趣。

2.自卑心理。这种情况就与上面所提到的情况相反。由于大家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不同,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有所差异。在前面我们说过人与人之间角色是平等的。这是作为自然角色而言。而在另一方面,从社会角色来说,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之间难免会存在差异。以前曾经有同学在心灵信箱的来信中说到:自己是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是太好。所以会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敢与同学交往,甚至有时还会刻意的回避。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你与别人交往之前,就先给自己扣上了一个低人一等的帽子,那么一但必须要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很可能就会表现得畏缩不前,无法自然的展现你自己。

3.嫉妒心理。一方面很想与别人做朋友,另一方面又因为对方在某些地方表现得比你优秀而心怀嫉妒。那么这样的人际关系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斯曾经说过:"嫉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巨人,疑点变成事实。"三国里的周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来周瑜也算得上是一个人才,但由于心胸太狭隘,总想算计诸葛亮。到最后气得吐血身亡。更为可悲的是到临死的时候他还不愿意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怪罪上天说:"既生瑜,何生亮。"一代英才就这样死于自己的嫉妒之心。

4.多疑心理。有些同学在与朋友交往的时候,往往会不大信任对方。总担心自己会上当受骗,处处都提防别人。这其实是对于友谊最大的挑战。有些同学习惯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他不信任我,总是怀疑我的真诚。"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说:"是因为他不信任我,所以我也不信任他。"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投射心理。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强加到别人头上。说这句话的同学是因为自己不信任别人,所以才会固执的认为别人不信任自己。而这种心态对于友谊来说,只会起到破坏性的作用。经常怀疑别人的同学要看到这一点:要想别人能相信你,首先自己要做到信任别人。古人认为交往的最高境界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强调的一点也就是人都渴望别人的理解。一个总是对朋友心存怀疑的人,他的朋友也必定不会把他当才一个真正的知己。

四、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

1.树立自信心。

    一次一个同学来到心理辅导室找我做心理咨询,他一开口就说:"老师我明明是很想与别的同学交往,一但进入到与他人交往的情景时,心情就会非常紧张,感到无话可说,有时还有神情不自然、目光躲闪、手足无措的行为表现。"

然后我就问他:"你自己想过没有,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感到紧张呢?"他想了一下,说:"我担心别人会觉得我的表现不自然,并因此而嘲笑我。"其实真正的在交往过程中,很少会有人观察得这么细致,当一个人当心自己的表现会不自然,并给予过多的关注时,那么很可能他的表现就会很不自然。人都有一种按照自己的预期方向前进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对于自己的评价往往都是偏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不足。许多同学之所以会回避与他人的交往,就是由于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与人交往十的窘迫,根源于情绪的紧张。而这种紧张又与自我评价过低有密切关系。当一个人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向别人开放有关自我的部分心理领域,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别人探索和评价的对象。如果一个人自信心过低,就会害怕向别人暴露自己的弱点,害怕在别人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虽然很可能他的弱点没有这么严重。

2.给自己恰当的角色定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生活经历。就是当我们在挤公共汽车的时候,当自己还没有上车时,心里会想:"前面的人怎么这么磨啊。"并且会拼命的往车上挤。一但自己站到了车上的时候,又会想:"后面的人挤什么挤啊。"并且盼着司机早点把门关上,不要上这么多人。为什么前后反差会这么大呢?其实这不完全是关于道德的原因。而是由于在车上和车下,人扮演的是两种不同的角色,因此他们的心理活动也会反映出这两种不同的角色特征。我们在生活中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父母面前扮演的是子女的角色,在同学面前扮演的是同辈人的角色,而在更小的弟弟妹妹面前扮演的是成人角色。因此处于不同的角色时就会要表现出相应不同的角色特征。就拿向同学借东西来说:"请问能不能把你的钢笔借给我?"这就是用同伴的口吻借,别人一般来说也会很乐意借给你。"喂,把你的钢笔拿给我用下!"这就是以成人的口气借,那别人除非是在心情非常好的时候,才有可能把钢笔借给你。所以注意说话时,自己所处的角色地位,将会有助于你更好的与他人沟通。

3.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对等原则

    有些人特别喜欢了解别人的一些私事,当别人出于信任一一告知他之后,反过来别人也问一些类似的问题,但他却不知为何又避而不谈,让对方感到被别人刺探了私事有没有得到对等的信任,心理很不舒服,以后便不愿意再与他交往了。比如说AB"你对于班里XXX同学有什么评价?"B出于对A的信任,把自己对XXX的评价如实的说出来。而当B拿同样的问题问A时,A又不愿意回答,或则是敷衍了事"XXX啊,哈哈,我对他没什么评价。"显然,这种行为违反了交际当中双方互相开放内心的程度要对等的原则。当然会损害到彼此的关系。要避免这种情形,在与别人进行言语交流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问话,如果是对方不愿意提起,不会轻易公开的问题,或则是对方可以告诉自己但自己不能告诉对方的问题,就不要去问。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允许自己对于别人的好奇,却不能允许别人对自己的好奇。于是有的人被朋友关闭在心灵之外,还弄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4.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关于人际交往的技巧有很多,由于时间原因我们不能一一道来。这里就只举几个常用的技巧。

比如说当我们在赞美别人时,最好要将赞美的内容具体化,让别人觉得你是发自内心的赞美,而不仅仅是出于应付。比如说如果一个同学今天穿了件新衣服,很漂亮,那么说"你今天穿了这件新衣服看起来更漂亮了"就比简单的说"你很漂亮"要有效得多。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给予具体化的赞扬,这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朋友。还有就是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如果你能很快的记住别人的名字,并能在第二次见面时准确的叫出来的话,这能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受重视,也会有利于你们之间的交往。与别人交往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将所有的好话都说尽。而到了后来就只说别人的缺点了。就象我们去商店买两斤糖。如果售货员先抓了25两放在里面,然后往外面拿出来,即使里面还有21两,给我们的感觉也是太少了,自己吃亏了;如果售货员先抓15两,然后往里面放,即使是只有19两,我们也会觉得自己占了便宜。所以有经验的售货员称东西的时候都总是先不放满,然后再往里面添。人际交往也是一样,对于人的评价如果是由低到高,那么你更容易让他觉得你很理解他。还有就是学会做个有效的倾听者:别人所的时候能认真的听,并有所选择的对于他的话做出反映。这也是为什么有同学在心理咨询后跟我说:"老师,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您并没有怎么太多的说话,但却比其他的老师说上一大堆的大道理更为有效。"有些人能做到听别人说,但别人说话后,却忘记了给对方充分的反映,接下来就谈自己如何如何,而对方也同样不注意回应。表面上看起来两个人谈得很热闹,实际上这样的交流没任何效果。

5.学会保持适当的距离

    有些人会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朋友之间应该无所不谈,两个人走得越近越好,甚至恨不得变成一个人。如果这样做的话,开始两个人之间可能会没什么大的问题,但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许多的矛盾。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空间距离效应。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与不同关系的人保持不同的空间距离体现出来。人类学家霍尔把这个距离依次分为亲密距离(0—0.5)、个人距离(0.5—1.2)、社交距离(1.2—3.5)和公众距离(3.5—7.5)。为什么在正式的外交场合,两张沙发之间一定要放一个茶几,这就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双方的距离。有一次在一个比较正式的外交会议上,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忘记了在两张沙发之间摆放一个茶几,结果整个会议过程中,那位外宾都是靠着沙发的远端坐着。了解上述交往距离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既可以避免因为误入别人的个体空间而自讨没趣,又可避免因离对方太远而有拒人千里和装腔作势之嫌。从而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一门需要我们花费一生的时间去学习的学问。掌握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常识,将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更为有利。希望大家通过此次讲座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