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 对班主任工作的几点认识
1、班主任工作是-项既平凡又重要的工作。平凡在于班级工作的繁琐化和日常化;重要在于育人工作的教育性和不可逆性。班主任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责任,没有特权。要当好班主任,必须对工作满腔热情,又必须心甘情愿。这里,一方面是“平凡”、“辛苦”,一方面又要“满腔热情”、“心甘情愿”,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是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
2、班主任工作是-项既崇高又幸福的工作。崇高在于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班主任好比春蚕吐丝、蜡烛照人,是很值得人们敬重的;幸福在于看到学生的成人成才和受到学生的真心爱戴。班主任工作是照亮学生前途的事业。他的全部追求在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他的全部价值都体现在学生的成人成才上。
3、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所谓班主任工作是科学,指的是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是科学的,态度是严谨的;所谓班主任工作是艺术,说的是班主任工作的方法、途径、策略是多变的、因人而异的,像艺术一样变幻无穷。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等待开垦、充满矛盾的世界。能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称班主任工作艺术是“敲门的艺术”。
二、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有人说: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基本合格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则是一个失败的班主任。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1、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理念、核心目标
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核心目标: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2、班主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班主任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得力助手,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导师。班主任是对班级学生进行各种教育的首席责任教师。
作用: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联系学生和家长的桥梁,是协调各科教学的中介。
3、班主任工作的角色定位和人格魅力
(1)、角色定位:
在现代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应该是三种角色的集合:教师、班级管理者、心理辅导员。
在教师角色和管理者角色之后又提出一个心理辅导员角色,就是要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
(2)、人格魅力:
班主任要把班级从一个集合体培养成一个目标高远、团结向上、行动一致的优秀班集体,要靠班主任的威信,而威信来源于非权力性影响力。
班主任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来自其人品、学识、才华、气度、胸襟等人格魅力
4、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行为模式
(1)、勤于深入学生的生活,即“足”勤。班主任工作的成功,是建立在对班级学生的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之上。班主任要勤于深入课堂、深入宿舍。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了解和把握学生。
(2)、勤于观察,即“目”勤。班主任要获得关于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就要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处处发现。优秀班主任总是一位优秀的观察家,他们不仅勤于观察,而且目光敏锐,能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是极微小的情绪变化上,感知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把握偶发事件的萌芽,及时采取针对性教育和防范措施。
(3)、勤于捕捉与学生交谈的机会,即“口”勤。一方面,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口”勤可弥补眼观之不足,拓宽获得学生信息的渠道;另一方面,“口”勤在说服、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能收到巩固和强化学生知行的效果。
(4)、勤于用自己的双手给学生做出示范,即“手”勤。学生接受班主任的教育,不只听其言,还会观其行。班主任只有用行动做出榜样,使学生“耳濡”和“目染”,久而久之,才能产生影响学生的巨大效能。正所谓“话说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进而产生“无声胜有声”的独到效果。
(5)、勤于思考,即“脑”勤。“脑”勤是“五勤”之核心。勤于思考是班主任工作的灵魂。班主任要将班上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活生生的人,塑造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就要付出最具创造性的劳动,才能找到打开每一把“锁”的“钥匙”,提高班级工作的有效率和成功率。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而作为校教育工作前沿的班主任工作,更应该重视和正视这个问题。
(一)、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我国现有在校的中小学生有近2.5个亿,相当于美国人口的总数。如果按照美国每4000~5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标准,我国中小学就需要50000多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按照我国目前的状况,即使每个心理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都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100年时间内也不能满足目前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可见,按照目前我国的状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都由专业的心理学工作人员来完成,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但我们有稳定的班主任工作制度以及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因此,从现实情况来看,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
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学校,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是班主任,学生受班主任的影响也最大。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班主任工作中进行,是完全可能且十分必要的。
(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心理辅导可以分为发展性心理辅导和矫治性心理辅导。
发展性心理辅导是指施教于未然,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和个别差异进行心理辅导,促使其心理矛盾有效解决、心理潜能充分发挥、个性品质和谐发展。
矫治性心理辅导是指施教于已然,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疏导,乃至对有关的心理障碍进行诊断和矫治。
(2)、在自然情境的过程中展开。班主任主要是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有利条件,在日常工作的自然情境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境界。
(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根据平时的观察和调查,当前不少学生在“学习心理、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精神健康”等方面心理压力较大,不同程度地存在适应力差、群体性差、意志薄弱、对人冷漠等心理问题。究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自身的原因。不同学生的气质、体质、身体健康、生理发育、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等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有的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甚至产生心理疾患。
(2)、学校的原因。虽然当前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实行“减负”政策,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学校还存在片面追求学生成绩的倾向,这必然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教师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学生个体间产生的矛盾,家庭对学生不恰当的要求,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育,使部分学生厌学,畏惧交往,产生自卑,不能正确、全面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等情况。
(3)、社会、家庭的原因。社会发展迅猛,旧的观念受到冲击,新的理念还没形成,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长教育思想的陈旧、教育方法的单一,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但也有些家长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对子女的不闻不问、毫不关心等原因,都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四)、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对策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使学生的人格健全,心理潜能得到开发,生活上能自理,行动上能自律,心态上能自控,评价上能自省,情感上能自悦。因此班主任要配合学校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要发挥班级、家庭、社会的综合、整合的功能,开展以关心帮助学生成长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与原则。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遵循、处理好三个原则:
(1)“普遍性与针对性”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统一、有共性,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整体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和家长一直把关注学生学习的集点放在学生的分数上,分数作为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体现,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成了学生沉重的十字架,由此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当学生没有达到我们要求的分数时,学生体验到的就是一种失败感,渐渐地就形成一种期待性焦虑,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无奈感,学习起来觉得索然无味。学习主动性降低。针对这个问题,班主任应该利用班会或课余时间和学生多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平时我跟学生就一再强调,不管结果如何,尽力就行,你就可以问心无愧。
(2)“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广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同时重视学生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人,而且他们的差异表现有多个方面,既有智力差异,又有心理品质的差异。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差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时期,过早地用单纯的“好”或“不好”来划分他们的等级是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师首先就要做到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对学生一视同仁、施予博爱。切忌歧视、偏心。
(3)“尊重与理解”原则,即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思想与感受。
学生的身心虽然还处于发展时期,可现在的学生个性、自尊心都特别强,他们渴望得到尊重、理解,教师不能无视于学生的个性,随意践踏他们的自尊。然而教师又常常不由自主地想把学生纳入自己的教育模式中,而忽视他们自身性格、个性发展的要求。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就得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以朋友的身份来对待学生,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内心信念。同时,我们也应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学会选择,让他们在实践中自我锻炼、自我学习、自我成长。
·2、班主任在学校的工作中,直接组织、管理、教育着学生,班主任在班级的工作中要用心育的眼光对待学生,积极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建立“理解、交流、平等、关爱”的师生关系。要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稳定的健康精神状态,以饱满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班主任每天都与学生接触,要处理大量的班级事务。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态度、方法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所以,班主任要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特别是在日常教育管理学生的工作中,要努力做到:
(1)、加强心理沟通,以求得班级群体对管理目标在心理上的认同。
(2)、注意心理换位,以化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
(3)、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心理相容。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若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严格意义上,必须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措施,但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又是必要和有效的。当然以上仅是笔者的一些粗浅探讨,那么如何在二者间寻找更加有效和完美的切入点,需要我们继续探讨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