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上午,由江宁区教学研究室主办的“培养‘自主写作者’系列活动之习作讲评课研究”教学研讨活动在南京市江宁区岔路学校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课例展示、专题讲座与专家点评,探索习作讲评课的有效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来自开发区片、东山片的部分语文教师及习作骨干班学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上午8:00活动正式开始,分为课例展示、主题讲座和专家点评三个环节。活动的课例展示环节尤为精彩,三位教师围绕不同学段、不同文体,同台异构,呈现了三节高质量、有深度的习作讲评课,充分展现了“以评促写,自主建构”的教学理念。
第一节课由岔路学校余竞老师执教三年级《我来编童话》。余老师巧妙创设“童话打磨师”的情境,引导学生为班级童话集升级作品。课堂中,她层层递进地推出三个评价量表:从“明确故事完整度” 的基础框架,到“关注要素达成度” 的情节丰富,再到“展示细节完美度” 的语言生动。学生们在“有表情地说”“带动作地说”“话里藏道理”的趣味指引下,将笔下的角色写得活灵活现,实现了从“会编童话”到“编好童话”的能力跃升。
第二节课由科学园小学张超老师带来三年级《续写故事》。张老师以“三评三改”贯穿课堂,引导学生借助评价量表进行自评、同桌评、全班评。课堂聚焦“如何过生日”这一重点,学生们在量表指引下,逐步补全了“同学准备”、“晓明进场”、“送祝福礼物”、“吃蛋糕”等情节,更惊喜地预测了“老师出现”或“父母归来”的感人场景。整个教学过程扎实高效,学生在反复的评议与修改中,将故事续写得既合情合理又充满温情。
第三节课是岔路学校彭倩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二十年后的家乡》。彭老师以竞选“最佳导演奖”为任务驱动,带领学生化身“小导演”打磨未来家乡的拍摄脚本。她引导学生运用 “新旧对比”、“功能对比”、“效果对比”、“动静对比” 四大“镜头语言”来凸显家乡巨变,将抽象的“变化”写得具体可感、神奇动人。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们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在高效的互评互改中,写作思维与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进阶。
随后,岔路学校陈雪静老师作了题为 《有逻辑的评价活动推进学生习作能力的进阶》的主题讲座。讲座首先从当前一线教师习作教学的困境谈起,引出有逻辑的任务活动对儿童习作能力进阶的重要性;其次结合文献研究,阐释了儿童习作能力进阶的提升过程,其实是在层级化任务引领下,从低阶“写完整”向高阶“写精彩”发展的动态、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接着从三节展示课中“三评三讲”中的“篇章完整度、要素达成度、细节完善度”,揭示了儿童习作能力是按照“宏观架构——中观填充——微观雕琢”的路径进阶的;最后围绕“如何搭建‘有逻辑的’任务活动体系”,分享了三节展示课磨课中不同环节的侧重点。当我们用“有逻辑的任务活动”作为脚手架,用“进阶式评价量表”作为导航图,为不同起点的学生搭建清晰的阶梯时,儿童才能在习作的路上保持目标清晰、步履坚实,最终成为自主习作者。
活动最后,江宁区教研室教研员、特级教师吴勇老师对三节课例进行了专业点评与总结。他充分肯定了三位教师在习作讲评课中的探索与实践,强调“以评促写”是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有效路径,并鼓励教师们继续深化习作教学研究,推动区域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本次研讨活动聚焦“自主写作者”培养,以课例为载体,以评价为抓手,为全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习作讲评课的教学范式与思考方向,获得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撰稿:张剑楠
校对:魏昌敏
审核:冯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