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党建工会>>文明校园创建>>教师队伍建设>>阅览文章

做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做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 南京市岔路学校师德培训活动

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涌现出了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为推动全市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岔路学校于2022927日开展师德培训会共同来学习杨瑞清同志先进事迹。

杨瑞清立志扎根农村教育,即将毕业时就向校长表明决心:学习陶行知,走陶行知之路,到最艰苦、最偏僻的乡村教书办学,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得到好的教育。他带着一腔热情,来到了条件非常简陋的五里小学。面对被称为“二年级万岁”的差班,他毫无怨言,实践着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思想,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当班级有孩子没来上学时,杨瑞清亲自上门,边陪孩子干农活,边教孩子知识。他的努力打动了村民,大家自愿集资,改善了学校环境,让更多的孩子留在了当地读书。

如果说杨瑞清的第一次选择是不恋城市去乡村,不图安逸讲奉献,那么,他的第二次选择便是不恋城市去乡村,不恋“官位”爱课堂。1983年5月,杨瑞清因专业能力和品德品行突出,被调任县团委副书记。上任后,每每回想起告别会上的场景,又看到老支书的一封信后,他再也熬不住了,再次回到了朝夕相处又牵肠挂肚的孩子们中间。在进城和回乡之间选择回乡,在从政和从教之间选择从教,杨瑞清的两次选择是生动的教育故事,是美丽的人生佳话,正如他自己所说“青春年少的时候不能少两样东西,一个是理想,一个是激情”。杨瑞清用41年扎根乡村的坚守,完美诠释了他的信念和追求。

1981年,杨瑞清创办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第一个行知实验班,解决了学校之前留级生多的难题。“学会赏识”,让孩子阳光自信,“学会发现”,孩子都有闪光点。通过转变观念、转变思路、改变方法,实验班成效显著。行知实验班的成功更加坚定了杨瑞清学陶师陶、办好农村教育的信心。1985年,江苏省第一所行知小学诞生。杨瑞清秉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1994年创办了江苏省第一家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并命名为“行知基地”。他带领学生走进田野,关注大自然,借此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他还要求每一个孩子要做乡村教育的“小先生”,数百名小先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学到的知识带进了每一个家庭,成为教师和家长、学校和社会的纽带。

在实施乡村大教育的过程中,杨瑞清坚持走“联合”之路,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及农民的支持,开办实验农场,并使实验农场成为“行知教育基地”,这些举措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创造了新鲜经验,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国内外众多师生慕名而来,体验中华文化,感受中国教育,行知教育理念影响全国,辐射东南亚。

杨瑞清还主张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以小学教育为中心环节,向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两头延伸,向产业建设、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等多方拓展,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级大教育”办学模式,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把这一做法向全国推广。

在杨瑞清的带领下,一支热爱农村、热闹孩子、热爱事业的师德先进群体也成长起来了,杨瑞清在乡村教育的实践中,在自己的奉献道路上找到了生命的平衡点。他倡导和实践的“闪光教育”,让孩子们快乐自信、健康成长。他的鼓励,点亮了孩子们的希望之光;他的帮助,让深陷困难的孩子重返课堂;他的付出,润物无声,给予了孩子们精神的力量。

最后,马勇校长指出我们把学习杨瑞清同志先进事迹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精神结合起来,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把对党对教育的热爱化为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业绩的实际行动,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撰稿:王珏

                        校对:胡静

                        审核: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