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学意浓,教学研讨树新风。为落实语文新课标理念,构建探索小学语文“语言实践型课堂”,2023年11月1日,以“语言实践型课堂”为主题的江宁区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在江宁区岔路学校举行。本次活动非常荣幸邀请到江宁区语文教研员吴勇老师莅临指导。参与本次活动的有我校领导:马勇校长、胡静校长、姜永军校长、魏昌敏主任。同时,江宁区内各学校语文骨干教师代表和我校全体语文教师也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共分为三个部分:课例展示、主题交流、沙龙辩课。首先由江宁区岔路学校三位优秀教师陈雪静、夏明星、陈叶进行精彩的课堂展示。
第一节课是陈雪静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上册《四季》。
陈老师教学设计十分新颖,贴近儿童生活。首先,她侧重朗读指导,朗读形式多样,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表演、朗读等形式,感受了四季的变化和美丽。其次,在识字环节中,陈老师以图片帮助认字、识字,通过“四季卡片翻翻翻”、“快闪读词”等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将生字教学有效融合到了教学之中。
尤其是执教时讲到“说”这个字,陈老师把握了汉字“音、形、义”三要素,帮助学生建立汉字的音、形、义的联系,先出示了“说”的字形构成的动画,让学生形象地感受“说”的各部分构成,然后从字源向学生解释“说”右边的下面是儿童,表示人的身体,上面表示人的眼睛和一张嘴巴。左边表示人说出的话,是语言的言。放在左边,就叫言字旁。这样学生就能在充分感知字形的基础上,加深对生字的印象,达到对生字的识记,从而领会到“说”就是告诉我们说话时要身体正,看着人家的眼睛说,还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样的字义。整个教字过程生动有趣,从字形出发,再过渡到字义,一气呵成,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识字的效果也随之提升。
第二节课是夏明星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
夏老师教学设计巧妙,层层递进。首先,在随文识字的教学上,夏老师处理巧妙,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其次,本堂课的朗读更是亮点,有教师范读,齐读,配乐读,开火车读……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富有活力。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境想象,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例如,夏老师在讲第二自然段写微风、狂风句子的时候,先让学生齐读,初步感知风既可以温柔,也可以充满力量,在鲜明的对比中初步感受到风声的美妙。然后,通过指名读,读出“呢喃细语”的轻柔,“雄伟”的力量感。再通过男女生分别读“微风”句和“狂风”句,再次感受两种声音的明显不同。最后,师生在配乐中配合读,再次感知通过描写不同声音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会把我们习以为常的声音写得鲜活丰富。
第三节课是陈叶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太阳》。
陈老师教学前带领孩子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一根线像什么,加上一个半圆又像什么。这样的头脑风暴一下把孩子的思维打开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课堂上,陈老师没有脱离语言单调的分析,而是要求学生紧紧结合文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趣味性,生动自然,设计巧妙。例如,在分析“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一句中的“列数字”的好处时,有一个比较分析设计:将原文中的准确数字,如“一亿五千万千米”“三千五百年”“二十几年”换成“很远”“很多年”可以吗?学生从对比分析中,感知数字带来的直观感受,体会太阳离我们之远,从而体会到说明文语言既简洁又能把意思说明白的特点。
课例展示后,江宁区岔路学校青年教师唐雨涵老师带来了题为《注重语言实践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主题讲座。
唐老师从如何理解课堂中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何要注重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如何在课堂上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提升教学效率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结合三节课例具体分析课堂中的语言实践活动——服务于语言运用的,有目的的、有指导的真实、综合的实践活动。
唐老师认为,课堂上,要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提升教学效率,重视四类学习活动:“识字与写字”是语言实践的基础,是根;“阅读鉴赏”是语言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茎;“表达与交流”涉及语言经验的运用,是叶;“梳理与探究”是对高层次的思维的训练,是花。四类学习活动各有侧重,又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最后,由江宁区语文教研员吴特对三位老师的课例展示进行点评,吴特对三位老师精心设计、精彩演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对于本次教研活动,吴特指出:“语文的学习,就是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都会写作。语文的教学,必须是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感悟,所以发现汉字,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实践性特征。”
语文的教学,要从教知识走向教经验,语文的实际活动,就是在写字里面。例如,陈雪静老师在指导生字时,“是”和“天”的生字中都有“人”,通过比较“人”的不同,从而落实到了“梳理与探究”的思维训练。例如,夏老师在课堂上的写作小练笔——仿照《大自然的声音》中的三种句式,写一写“熟悉的一种声音”,描写声音的由轻到重、种类多样等也是“梳理与探究”的一种方式。例如,陈叶老师讲述太阳的“远、大、热”三种特点时,并不是单独去讲,而是联系起来梳理说明文的表达特点。吴特指出,梳理探究是我们进行实践活动的,我们无需讲知识,无需讲概念,靠梳理与探究就能掌握说明文的特点。
同时,吴特明确了教师上课要落实到以下四点:一教师范读;二教师手持教棒;三教师手写板书;四课件出示段落要整段,不能一句一句割离。今天所展示的三位老师也正落实到了以上四点要求。
最后,吴特着重强调:“每一个生字都是从课文的语境中来的,生字是活的,就像一条鱼在水中一样,课文就像水,鱼儿离开水就会死掉,而生字只有回到生活语境中才是活的。我们把字从鲜活的课文情境中拿出来,然后让字鲜活地活在学生的心中,所以每堂课必须要有20分钟的写字时间留给学生。”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聚力赋能,蓄势前行。本次教研活动是在新课标视角下聚焦语文实践型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益探索。未来,江宁区岔路学校教师将凝心聚力,赋能启航,在锤炼中规范,在学习中沉淀,在研究中提升,共写江宁区岔路学校育人的新篇章。
撰稿人:申慧
校对:魏昌敏
审核: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