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学管理>>教研活动>>阅览文章

江宁区岔路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组活动(2)


、情况概述

2022年5月10日下午,江宁区岔路学校全体语文教师齐聚录播教室,共同参加了本学期第一次大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张剑楠老师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朱雯丽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两位老师深入贯彻落实“活课堂”理念进行教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方案

1.活动时间

听课:2022510下午  研讨:下午3:00-3:30

2.活动地点                      

听课:行政楼六楼录播教室               研讨行政楼六楼录播教室  

3.活动主题

以读促讲,以读促悟

4.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让教师的教学语言更为简洁凝练,关注朗读指导,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将语文要素的具体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5.活动步骤

组长提前一天发教研活动通知,本组教师提前熟悉教材。

两位老师执教全体语文教师听课学习。

评课老师提出自己对本节课的思考

主持人归纳总结

6.活动要求

每位语文教师根据通知提前参阅相关教学资料,熟悉本次教研活动的听课内容及研讨主题围绕主题准备自己的发言稿研讨结束后积极撰写活动反思,并上传到自己的博客。

三、研讨评价

夏明星:张老师紧扣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和课后习题进行教学,让学生抓住哈尔威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感受人物的品质,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辅助了教学。

张娜:开篇视频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了海难发生时大家的惊恐。在那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中插入了嘈杂的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当时场面的混乱以及人物的品质。

苏阳:教师配乐朗读哈尔威船长与船同沉的段落,教师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让学生在读中悟,再一次升华感情,让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陈莹:《两小儿辩日》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单元要素是“运用具体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朱老师通过单元通读和课文细读,把这一要素的落实确定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并利用大量时间、采取各种方法来突出这一重点,也无可厚非。

赵舒:本课可以模仿课文结合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展开辩斗,既有观点的提炼和陈述,又有文言形式表达的要求,对学生而言,颇为难读。朱老师给学生搭建了内容的支架,提供一个素材,就降低了表达的难度。

谢宜华:本文的主要目标是学习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一核心要素在文言文中落实,自然涉及到文言文形式的语言表达。

四、教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

张剑楠

教学目标:

1、认识“剖、裸、泣”等生字,会写“窟窿”等词语。

2、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能找到描写哈尔威语言的句子,并说出从中感受到的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孩子们,看这艘船,用一个词来告诉我你的感受(两到三个人)

2、这艘巨大、壮观、漂亮的轮船,它的名字叫诺曼底号

3、诺曼底号在1870年3月18日夜晚于茫茫大海上遭受了一场致命的灾难。齐读课题——

4、诺曼底号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在那一场灾难中,船上的人死伤无数、哀嚎震天,沉痛的哀悼,低沉一些,再读课题——(手势)

二、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果改编的这篇小说:自由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子,思考主人公哈尔威船长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

2、(请一位学生)你概括的准确且详细,但还可以更简练一些。老师提醒大家在四年级上册,我们学习过用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你们可以试一试吗?

3、交流:起因:沉沉夜雾中幽灵般的玛丽号撞向诺曼底号,海难发生

4、经过:……哈尔威船长于危难时刻沉着镇定、组织救援

5、结果:众人得救,唯英雄(船长)牺牲

三 精读品悟

(一)海难发生 场面混乱

1、我们一起追溯时光回到1870年3月17日那个夜晚,请你读——

2、剖是立刀旁,玛丽号像一把尖刀刺向诺曼底号,在它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

3、在这猛烈的撞击之下,震荡可怕极了。请你读——

4、这场景,你仿佛看到什么?

震荡可怕极了,一声巨响震醒了本在睡梦中的人们,整个人群因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像疯了似的,读——

震荡可怕极了,海水瞬间将一切淹没,衣服来不及穿,行李来不及拿,一分一秒仿佛都是生命在流逝,读——

震荡可怕极了,你推我搡,哭声、喊声夹杂着海水的咆哮声一片混乱,读——

5、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这汹涌的海水仿佛——好像——让你看见——

这海水如幽灵、如高山、如凶猛的鲨鱼扑面而来,再读——这震荡真是可怕极了

(二)第一次命令

1、在这一篇混乱中,一个响亮的声音响起来了——(自然出示,读)

2、吼喝是什么意思?(吼喝,两个口字,张开嘴巴大声地…)大声的、严肃的、命令式的。读一读——

3、从这些命令中你看到怎样的一个船长?

沉着镇定——读出沉着冷静

舍己为人——读出坚定有力(你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指挥有方——读出响亮威严

4、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场景

5、在这危急的时刻,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记了。哪里有可鄙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言由心生,哈尔威船长用他的命令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忠于职守。所以作者雨果这样评价他——

(三)第二次命令

1、可怕的除了灾难本身,还有自私自利的人心,人们为了求生,用自私和慌乱将自己推入绝境。一片嘈杂混乱中,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响起来了——

2、在这段对话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3、自古以来,扶老携幼、爱护弱小就是美德,保护弱小的哈尔威船长履行着他的做人之道,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4、他们的对话很值得揣摩,请你们来读一读(两到三组、感受紧迫)体会短句子的魅力

(两三遍中,每一遍都目标不同。其中第三次就可以体会短句子的魅力)

5、危急时刻,从容镇定,怪不得雨果这样评价他

(四)英雄牺牲

1、哈尔威船长像山一样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此时他就是所有船员和乘客心中的靠山和脊梁。

2、十分钟、二十分钟,直到船沉没——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慢慢沉入大海(注意教师语言的音调、语速)。哈尔威船长牺牲了,但他英雄的品格永不磨灭。本节课,我们重点从语言中感受了他的语言,精神品质。下节课,我们将继续从他的动作,他是怎么做的,来体会他的高贵的人物形象。

四、作业练习

《补充习题》

五、板书

      忠于职守

语言               窟窿

      做人之道

《两小儿辩日》教案

朱雯丽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无数至理名言流传至今,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句名言,谁来读?(指名读

它们都出自——《论语》

1、了解孔子

论语中多是记录孔子的言论,而孔子也是今天我们所学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像这样一位大学问家,在这个故事中竟也被难住了,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齐读课题

2、解决课题“辩”字

“辩”是本课的生字,你知道它在课题中是什么意思吗?(言字旁必定要说话有关)

书写(辛在左,竖变撇,言在中间要变短,辛在右,竖要直)

二、初读

1、初读古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正确朗读想必不在话下(齐读

同学们的朗读流畅又响亮,精神饱满。若在此基础上再读出节奏就更好了,会有点难度,那咱们就边理解边找节奏。

2、指名 翻译+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借助注释是阅读文言文的好方法)  故: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日始出:太阳刚出来)

日始出时——全是翘舌音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日始出)

同意思不同表达方法的好处——丰富生动、不单调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及日中、及其日中)读准相似句子中的细微差别

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决断)  不能判断的是什么——(联系上下文)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为、知”的读音怎么确定(关注注释)

3、复述全文

4、齐读全文

我们在理解文言文的同时也找到了朗读节奏,这一遍一定读得更好(捧书齐读全文

三、精读

(一)明辨观点,分析依据

这则文言文写的是一次辩斗,两小儿间的辩斗。

文中的两小儿是如何辩的?

首先,他们表明了自己的——

观点一:“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观点二:“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比较两人观点,你发现了什么?(截然相反,背道而驰)

这就是二人“辩斗”的起因   ——此时,两人之间争端已起,谁来读?(火药味)

听出针锋相对的意味了

(二)找出理由,论证观点

光有观点还不够,紧接着,他们亮出来自己的——

依据一: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出示太阳、车盖、盘盂图片)在这孩童眼中,早晨的太阳——中午的太阳——

看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马车上的车盖大得可以遮住整个车身和车上的人,而小小的盘盂一双手就能把它轻轻捧住。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多么的明显呀,谁来读?

(2)瞧这孩子,多会观察,多会联想,他能联系生活,找到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如他所说,日初出——及其日中——此不为——)

那另一小儿又是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

依据二: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在这一小儿看来,太阳初升时——到了正午——(他关注的是——)

2、你认同他的说法吗?联系生活实际讲理由。

你的话很有道理,这小儿的依据也很有道理,请你读

3、这种早披外套,午穿单衣的天气差异,不正是——

另一小儿也从生活中找到了具体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近者热远者凉,你还能从生活中找到哪些例子呢?

(你们也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呀,靠近热源就觉得温暖,远离热源就觉得寒凉,

这不就是——,换言之——)

在这个小故事中,两小儿都找到了生活中的某个具体事例作为依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这就叫有理有据,有了依据,观点才能站得住脚。

两小儿从不同角度认识太阳,有了不一样的发现,也就有了一场激烈而精彩的辩斗。

(三)分析人物

在这场有趣的辩论中,每个人物都大放光彩,说说看: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善于观察、勤于思辨、大胆质疑、实事求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闪光点。

四、演读

看了文中两小儿的辩斗,老师也想听一听你们的辩斗。

(先齐读一遍)

总感觉缺少些什么?没到据理力争的程度

思考:在表达时还可以加上什么呢?

两人在争论时,脸上可能会是怎样的神情呢?他们也许会做出什么动作?

扯着嗓子、跺着双脚、以手相指、比划大小、面红耳赤……

(想象并用上他们的情态、动作,一定辩的更有意思)

1、组内互辩 (展示)

2、师生互辩:老师也想和你们辩上一辩,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再与我辩论时请你打起十二分精神,仔细听认真想。(揣摩揣摩我说的话)

原速辩

加速辩(能感受到吗?越说越快证明越来越急、激动)

3、分角色读

同学们越读越有感觉了。

六、背诵

这则文言文我们还要争取熟读成诵,现在给大家一个自测的机会,背诵文言文,尝试填空。不熟练的同学可以看语文书。(背诵课文

七、拓展

《两小儿辩日》作为一篇文言文,却具有着很强的哲理性与思辨性。像这样的文言文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则故事

译文——

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人从长安来,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晋王朝向东迁移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问题一:文中晋明帝共提出两次观点,分别是什么?这两个观点是由什么问题引发的?

问题二:晋明帝是如何论证他的两个观点的?

结束语

晋明帝也好,两小儿也罢,他们都是勤思善辨之人,能从细枝末节中发现奥秘,留下惊世之语。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努力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的人,去发现大千世界中的更多奥秘。

五、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

本次教研的主题是“基于学的教学语言研究”,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希望通过教师语言的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故事,走近人物。

朗读感知: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哈尔威船长的两处语言。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是怎么说的?看视频(再男女读、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对体会船长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有帮助。对话部分,让学生分角色读,关于命令的句子指名再读,重点读,从而体会在危急时刻,在别人乱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哈尔威船长能做到镇定自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让所有的人变得井然有序,更体会他是怎样的人及伟大的灵魂。

中心明确:

在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是怎么说的做的,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一次次喊话中走入人心。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他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课文中。结尾处在伤感音乐的伴奏下,那声声呼唤催人泪下,那句句真言震憾人心。哈尔威船长那高大的形象,那高耸的丰碑,永远乾立在孩子们的心间。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

2、对阅读方法关注还不够。

3、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以及对问题答案的预设还不够清晰,说明备课时还需深入些、细致些。

总之,我觉得在本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诺曼底号遇难记》已经结束,而我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将继续。

《两小儿辩日》

本则文言文是小学语文阶段所学文言文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内在逻辑性很强,因此对学生的朗读和理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之一则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课后习题也要在一节课的课堂上落实下去,所以在本节课中,我紧扣教学目标,逐步落实。

课堂开篇,我以《论语》中名言引入,其中还暗含了一句和课文主题相关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便于学生在课程后半段理解孔子时能联想到。

接下来在课题理解中解决本课生字——辩,重点关注中间的言字旁和左右两边“辛”的笔画差异,以达到理解和正确书写的生字教学目标。

由于课前给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较高,所以课堂上学生基本能做到正确朗读,课堂上主要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在此基础上判断正确的朗读节奏,进行流利朗读的训练。在此处,学生集体流利朗读的效果呈现不佳,未能辩出两小儿激动急切的效果,可以再花些时间变换形式朗读。

在逐句翻译后尝试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尤其是两小儿依据的两句话重点检查。

这篇文章“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也是要融进课文理解中渗透的,所以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找观点、对比观点,找依据、对比依据,明确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才是有理有据,才是辩论。深化辩论要求后让学生再尝试辩论,原文辩、现代文辩、加动作辩,学着把观点和理由说清楚。

文言文中两小儿和孔子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值得学习和借鉴,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品味人物形象,学习精神品质,达到人文教学目标。本篇文言文“熟读成诵”也是教学目标之一,在熟读后提出成诵的要求,尝试背诵填空,检查掌握情况,反应还可以。

在课文的最后,又用一篇《明帝说日》进行拓展,找观点找理由,明确“有理有据”的重要性。

、活动照片

index.001

index.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