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学管理>>备课组活动>>阅览文章

江宁区岔路学校(小学)五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1)

江宁区岔路学校(小学)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1

且读且诵且悟

——江宁区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二次传达

一、情况概述

朱雯丽老师去汤山中心小学参与了区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主题是“且吟且诵且悟,让孩子们在古诗文中‘生长’”。朱雯丽老师听了东山小学朱锦涛老师和汤山小学关鑫老师分别执教的三年级的《司马光》和汤山小学毛云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的《山居秋暝》、王德健校长执教的《少年中国说》。现在将活动精神进行二次传达。

二、活动方案

(1) 时间:2020年9月16日

(2) 地点:教学楼514

(3) 备课内容:江宁区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二次传达

(4)参加人员:五年级组全体语文老师(共12人)

5)主讲人:朱雯丽

(6)集体备课内容

江宁区教研室的周爱华老师对课进行了相关点评,朱雯丽老师结合着听课记录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深入浅出抓重点,问题化于教学中

在教授五年级《山居秋暝》时,不需要告诉学生王维是师佛,引导学生去领悟诗中的“佛性”,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感受到,讲了学生也不懂。在教授三年级《司马光》的“击瓮破之”时,无需告诉学生“之”的代词用法,引导学生理解“‘破之’就是‘破瓮’”的基础下反复将“击瓮破之”和“击瓮破瓮”进行对比读,学生能说出后者读起来不好听,就可以了。同时,教学时要关注课后习题,将课后习题与单元要素关联,将其有效化于教学中。部编版教案已经很难,没必要把中学、大学的知识也传授给他们。“小学语文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值得我们思考

二、重视朗读,在读中激发想象,增进理解

朗读是目标,也是手段。三年级《司马光》一课的课后习题中提到,跟着老师读课文。朱老师做得很好,带着学生一句一句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教学中,要让学生读、诵、背、内化语言文字进行积淀,带着情感走进古文字教学手段繁杂,有些没有也没关系,就抓住文字、词语、句子、段落、文章,将其读透,情感就出来了。

三、古诗文不必与语文要素强行牵连

五年级《山居秋暝》一课要求学生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说说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这里与语文要素有关联,若无关联,不必强行牵连。

四、充分解读文本,适度补充背景

在一堂课内,只能抓核心进行教学,解读文本非常重要!三年级的《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很多问题答不出来很正常。教授三年级《司马光》时,古时的卷轴可不必出示,教得多学生不一定能吸收。讲解“众皆弃去”时,可以让他们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进行练习,更利于学生理解。教授五年级《少年中国说》时,有学生读错“干将发硎”中的“发”,若知道了“干将”是宝剑,“硎”是“磨刀石”,学生自然能读对“发”的第一声。在帮助理解“红日”等七种事物与少年中国的关系时,可抓住“河出伏流”的“伏”,“潜龙腾渊”的“渊”等重点事物的关键特点。

部编版古诗文离学生很远,适度补充背景,帮他们填补理解的鸿沟是很必要的!在教授五年级《少年中国说》时,王校通过补充戊戌变法后民族危亡空前严重的情况帮学生理解当时写作背景,通过补充当前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成就,帮助理解课后选做题:梁启超的强国心愿实现了吗?

五、运用教学机智,冷静处理突发事件

朱老师在教授《司马光》中的“众皆弃去”时,设计了让学生自主练说众人可能有何反应的环节,学生不能理解老师想要学生回答的“一儿……(跑)一儿(哭)……一儿(寻)……”,便答“一儿登瓮”,这是很正常的。不同学校的学生情况不同,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法,教师仍要耐心指导。王校上课时课件链接失效,话筒破音,尽管调试时一切正常,这样的意外老师们应该见怪不怪,仍要淡定冷静。

六、老师作“平等中的首席”,真正关注学生

王校教授《少年中国说》时让学生提前写好疑问,自己把这些疑问进行整合,在课堂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朱老师执教《司马光》时,关注理解困难的学生,在请其他学生讲解后再次请那个学生回答,直到他理解。语文教学要杜绝题海战术,一定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孩子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语文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学习、成长。

汤小的王德健校长则将自己备课《少年中国说》的反思进行整合,为我们进行了以“让孩子们在古诗文中‘生长’的微讲座。习大大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新时代的儿童应当“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获取成长的力量。课堂教学应当依托古诗文的特点,从浸润、对话、思辨的角度引领儿童聚焦古诗文,品味文字,领悟深意,让优秀的文化滋养儿童的生命成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核心地位,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基于学情,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里去。要想促进且吟且诵且悟在小学古诗文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好应用,要走进教材,专研教材,还要走出教材。

基于目标,王校聚焦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基于学情,预学搀扶,突出自主性:他有目的地布置了预习作业,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王校设计了个主问题:1.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各自有什么特点?描写的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呢?2.请用同样的句式尝试写一两个事物。他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来相互启迪,“让学”真发生。古诗中有“三美”——节奏美、内容美、音韵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边诵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诵读中想象诗中的画面。古诗文向来注重遣词造句,我们抓住古诗文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在品析过程中让学生对古诗文言语智慧获得直观认识,从而引领学生触摸言语智慧。在指导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去抓关键词去揣摩、体会,“初升、伏流、腾渊、乳虎、试翼、初胎、发硎”具有幼小、锋芒初露等特点,来比喻少年中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看到了少年中国的希望与美好未来鼓舞人们要充满信心。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多层对话,与文字、作者对话,促进儿童思维提升。

     微信图片_2020103017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