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学管理>>备课组活动>>阅览文章

岔路学校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试卷质量分析

本次期末测试按照《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段标准,重在考查学生对本学期各单元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对年级学生进行了检测,根据检测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

一、试题特点

  本试卷以数学课标要求为标准,设计有填空、判断、选择、计算、操作、解决问题等六大题型,形式多样,内容全面,覆盖了三年级所有单元教学内容。比较科学地检测了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学生数学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

    1、突出基础内容。
    本次期末试卷检测,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检验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今后各方面能力水平的发展。本试卷题量适中,内容紧扣了本册教材的内容,是一份高水平的试卷。
    2、贴近生活实际,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次试题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通过口算、填空、选择、判断、计算、解决问题等形式让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3、重视各种能力的考查。
    本次试题通过不同的角度,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第一大题是填空题。本题的知识面较广,囊括了本册的要点,主要考察学生对本册教学内容掌握情况,从答卷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灵活处理问题。第2小题中,单位换算错误;第7小题要的是近似数,有些同学求的准确数,这是由于学生遇到问题不仔细读题,不会思考,导致失误。
    2、第二大题是判断题,第4小题周长和面积相等学生判断的,只注意了数量,没有注意不同单位无法比较
    3、第三大题是选择题。第3小题是0.3与0.6之间的小数有()个因为个别学生只考虑了一位小数,所以出现错误。
    4、第四大题是计算,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比较高,主要是平时注重这方面的训练。但几位学生在脱式计算时没有观察符号,导致结果错误。
    5、第五大题是动手操作。平时学生练习的比较多,所以做的比较好。
    6、第六大题是解决问题。总的来说第4小题失分比较多,原因是对图形观察不认真,没有去掉一个长边
    四.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从这几方面加以改进:  

  1.计算教学:加强算理的理解与口算技能的训练

  在计算教学中,每节课要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持之以恒地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的口算训练,做到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持之以恒,长期培养;同时,计算技能的形成少不了一定量的训练,要针对学生思维的易错点,精心设计,做到精讲多练,有份量,有针对性,有思考性,确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概念教学:加强概念的建构与实践运用

  从本次试卷可以看出,学生对拼摆图形的周长、长度单位的选择等一些基本数学概念掌握得不牢固,失误较多,缘于他们对数学概念的内涵理解不深刻,导致运用不灵活。因此,要从小学生特有认知规律出发,按照“丰富——形成——提炼概念——实践运用”的序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提高概念教学效果。

  3.解决问题教学:加强生活问题数学化过程的教学

  本次数学质量检测中发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较弱,很大程度是由于学生的数学洞察能力差,生活问题数学化能力不强。因此,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学会从多样化呈现方式中收集信息,特别要让学生学会从图例中解读信息的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把具体的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让学生参与数学化过程。多让学生思考本题就是求怎样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列式解答后,多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计算?理由是什么,让学生深入思考数学,思得深刻,用得灵活。

    4、培养学生读题、仔细审题、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做到拿到题目先浏览,清楚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然后再进习分析、解答。解决问题还要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对一些基本概念还应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他们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地做到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优差学生如何共进难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经形成。但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好学生的机会更多,得到了超常的发挥,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得不到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获益少。这样,学生的成长也就形成了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