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德育园地>>心理健康>>阅览文章

如何给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规则教育

如何给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规则教育

原创: 蔡中元 心理老师说 2018-12-05

IMG_256

一切教育的起点都是孩子知道了些什么

我们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会无条件地去接纳包容三个月大哭哭啼啼的孩子,会要求刚上小学的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不用刻意地进行理论学习也知道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具备不同水平的认知能力。一切教育的起点都是孩子知道了些什么。然而儿童在长大成人之前,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地发生着变化,我们如何知晓孩子知道了些什么?下面我和大家分享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明白孩子的言行背后潜藏着的认知发展规律。也让我们免于遭遇对孩子拔苗助长之后的徒劳无功,也无需担心对孩子放任自流所致的错失良机。理论是一种假设,后人也验证皮亚杰的理论有些许缺陷,但你无法比皮亚杰的思考更加完备,他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时至今日仍然有极高的教育实践指导价值。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分为“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5-8岁)”、“可逆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他的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要教育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也提醒父母,不要奢望用一种方法来教育所有年龄阶段的孩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在所处阶段时的特点,促使孩子顺利向较高的阶段过渡。

1.两岁之前

在两岁之前你几乎不需要考虑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你只要照顾好孩子的健康,保障孩子的安全就够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可能是亲子关系最和谐的阶段,一岁之前的孩子还不会说话,父母会特别关注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可以说这种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有利于建立起孩子对环境的“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信任感”。一周岁前的孩子即便无休无止地向父母索取,大人们也乐意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父母能谅解孩子那个可爱的小脑袋还没有发育成熟,并不是故意要给大人制造麻烦。你可能不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甚至不清楚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区别直到快两周岁的时候,皮亚杰把这种区分力叫做“客体永久性”的建立,也就是孩子开始能够知道爸爸妈妈离开他的视线之外还是仍然存在,不是彻底消失了,而自己是存在世界上的独立个体。所以,孩子并不是一出生就是一个完全道德成熟的人,这受到他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道德本质上是一种规则,孩子能够遵守规则的前提是他能够理解规则。

2.自我中心阶段(2-5岁)

到了两岁之后,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时候大人们会渐渐地开始对孩子有道德规则上的要求。但父母对孩子常常是要求过高的,甚至过于苛刻且难以自知。我们可能以为孩子掌握了语言就掌握了和我们一样理解规则的能力,其实要达到成人水平还需要一段渐进且漫长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孩子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这里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自我中心主义”并不是说孩子很“自私”。这指的是孩子大脑发育的特点,让他们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会认为别人的想法和情绪都和他一样。皮亚杰从他的“三山实验”中了解到这一点,在这个试验中皮亚杰让孩子站在一个有三座山的模型面前,他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无法描述出在其他角度看到这座山的情况。当然后来有人对皮亚杰的实验结论提出质疑,觉得这个实验的难度太大,在某些情况下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可以理解他人感受的。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是“自我中心主义”的,皮亚杰的观点对我们今天如何教育这个阶段的儿童仍然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价值。所以,你会在这个年龄阶段看到大量“自私”的孩子,他们不愿分享东西给其他孩子,也不会和别的孩子一起玩游戏,我们不能笼统地归因于孩子是欠缺教养的。当你强迫这个阶段的孩子与他人分享东西,强迫他与其他孩子一起玩游戏,这大概率会让你心理受挫,也给孩子制造无端的痛苦。

“自我中心主义”的外显特征是孩子难以形成规则意识,皮亚杰曾在试验中和幼儿一起玩打弹子游戏,结束的时候他问幼儿谁赢谁输,得到的回答是:“我们都赢了”。又问“谁赢得多些?”对于这个问题,那个幼儿竟不能理解。对于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所谓“赢”就是获得了一段愉快的经历。所以当我们在向孩子灌输道德规则以约束他们的行为时,他们其实愿意“模仿”规则,但因为无法理解规则而难以真正做到遵守规则。

3.权威阶段(6-8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中心水平会开始下降,在上一阶段的末尾,儿童已经开始模仿别人使用规则,这种模仿来源于周围人的榜样学习,同时也受到环境反馈的强化,因为他们常常会因为遵守大人们定下的规则而获得好处,于是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产生遵守规则的意识,但他们的道德判断来源于大人的意志,任何权威人士制定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这里的权威人士通常指的是父母和老师。我们为什么说隔代教养不好,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常常过于疼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无法在孩子面前建立权威形象,让孩子道德认知仍然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无法顺利过渡到服从权威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好处在幼儿园升上小学的过渡阶段,一个权威形象的父母或老师会对你顺利做好孩子的升学适应和养成良好习惯更有帮助,而在孩子面前过多扮演一个平等相待的朋友身份可能反而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3.可逆阶段(8-10岁)

处于“权威阶段”的孩子对权威的服从是单方面的,他们只知道遵守规则可以让他们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并不理解规则中“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善意。“可逆阶段”之所以被称之为可逆阶段,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能力进一步地发展,开始出现“守恒”的概念。以皮亚杰著名的“液体守恒实验”为例,将一杯水倒进另一个更高更窄同等容量的杯子,8岁以前的孩子会认为水变多了,但到了可逆阶段的孩子能够理解即便倒进不同形状的杯子,水量仍然保持不变。有了守恒的概念,儿童才开始理解规则是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关系。所以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从单方面地服从权威规则,转向相互尊重的互惠规则,“平等”的意识开始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上萌芽。所以在小学阶段,很多孩子在二三年级会开始变得难以管教,他们不再像一年级的时候那么“乖乖听话”。很多家庭在这个阶段出现亲子矛盾,父母仍然用小时候简单的“要求”、“命令”居高临下的方式强制孩子遵守规则,孩子会开始不愿意遵守他们无法理解的规则,青春期叛逆的种子大都在这个阶段种下。所以这个阶段开始,父母不仅要和孩子提遵守规则的要求,而且要解释清楚让孩子这么做的原因。他们才会对父母的教育“心服口服”。

4.公正阶段(10岁之后)

在前一个“可逆阶段”产生“守恒”的思维延伸到理解规则的“互惠”性质的基础上,儿童开始逐渐发展出“公正”的意识。

皮亚杰从他经典的“对偶故事”中了解到这一点,他询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一个道德判断的问题,一个男孩不知情的情况下打翻15个盘子,另外一个男孩为了偷吃果酱打破了一个盘子,哪个孩子更不好?处于“可逆阶段”的孩子更多只考虑到后果的严重性选择前者更不好,因为他打破了更多的盘子。而处于“公正阶段”的孩子则可以更多选择后者的行为更不好,因为他是偷东西的时候打破的。也就是进入“公正阶段”的儿童他们能够从更丰富的角度来理解规则,不仅考虑到行为的后果,还考虑到行为的动机。

有了“公正”的意识之后,会让儿童在遵守规则方面产生什么变化呢?举一个例子,当家里有很多小朋友,爸妈要求孩子给其他小朋友分糖果吃的时候,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孩子会“自私”地不愿意分享,处于“权威阶段”的孩子会表面上愿意分享,但他只是知道这样做可以获得父母的称赞和奖励,或者可以避免父母的惩罚。处于“可逆阶段”的孩子会愿意平均分配,因为他们知道要互惠互利,大家都要从规则中得到好处。处于“公正阶段”的孩子则能够明白,要照顾年纪小的孩子,也要考虑到大家口味的不同,而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儿童基本上能够像大人一样理解规则,差别只是经验的积累。从这个阶段开始孩子会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开始萌生自主性,你和孩子的角色要渐渐地从“以权威为主”过渡到“以平等为主”。父母以一个平等的朋友身份与孩子相处,可以更好地保护孩子主动性,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

几点提醒:

1.后来许多研究证明,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上述的年龄界限通常会更提前一些。

2.阶段与阶段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连续体。儿童不是突然有一天顿悟了,今天还在“自我中心阶段”,明天就变成了“权威阶段”。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也有存在个体差异,同样年龄的小孩可能在不同的道德认知阶段。

参考文献

1.罗伯特·费尔德曼 著. 苏彦捷,邹丹译.《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M]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8

2.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 王垒,王甦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 .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5

3.皮亚杰儿童道德培养的研究 [D].赵丹.西南大学.2011

4.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D].于珺.吉林大学.2014

本文作者:蔡中元

本文编辑:龙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