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学管理>>教研活动>>阅览文章

江宁区岔路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语文中高段大教研(3)

江宁区岔路学校(小学)语文中高年段教研组活动(3)

赏美景   悟诗情

一、情况概述

2019年10月22日俞波老师执教部编版五上语文《21.古诗三首——山居秋暝》,这是本学期中高年段的第三次大教研。本次教研围绕“复杂理论关照下活课堂的教学研究之统编版古诗教学的落实”。

二、活动方案

1.活动时间

听课:2019年1022日上午第三节课

研讨:2019年1022日上午第四节课

2.活动地点:六楼录播教室

3.活动主题:“复杂理论关照下活课堂的教学研究之统编版古诗教学的落实”

4.活动目的:利用本次教研活动,共同探讨统编版教材中古诗的教学思路,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研讨记录

沈海娟:教师教态自然,配乐图片十分丰富,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同时引导得当,指导朗读很到位,同时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以及课外的诗句,文学作品的品析来理解诗句。

王珏:教师文学底蕴深厚,整堂课教学环境充满诗意,拓展丰富,视觉和听觉享受相结合,板书丰富。不过动静结合没有讲透,情境导入时间太久。

张剑楠:教师引导太多,可以让孩子说,比如“空山新雨后”,老师说一些,孩子说一些。“画”应放到释句之后,体会诗中有画,课堂结构会更顺。

陈雅婷:教师教学语言优美,课件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讲解人与自然的巧妙融合,拔高了层次,板书赏心悦目。但对于“空山新雨后”的讲解,时间过长,突出的内容没有强调出来,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夏燕:配乐、画面精美、丰富,给人美的感受。对诗句第一句的讲解,详细、优美,语言引导有感染力,指导学生进入情境,善于课内外延伸,《白鹭》《红楼梦》等。不过前面讲解过多,后面内容过于急躁了。

陈雪静:备课材料充分,教师情感充沛,语句优美,拓展及时多样,板书丰富。美中不足,多备学生,多给学生说,朗读较少,可关注学法,精炼材料,做到简洁有效补充。

苏阳:诗性语言的意境营造,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句的含义。同时请学生联系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拓展及语言训练。教师的功底及展现全面,展现了对诗句的独特体会,不过诗句讲解过深。

魏昌敏:课件制作精美,导入以雨声而入,有新意对雨后秋景的渲染给人美的感受,理解晚来秋。设计与过程重点理解其中的美感,效果较好,课的内涵和外延张和自然,基本功扎实。但没有主线,孩子的激情没有激发出来。

崔盼盼:图文乐配合巧妙,教师配乐,出口成文,十分生动,逐步引导,从诗题到诗意,层层理解,层层深入理解动静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

徐建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很到位,联系前后且课外的知识,单元目标得到实施。解题时间过长,后面有些赶。

濮阳舒煜:课堂节奏把握的很好,对诗句的理解指导让人身临其境,对学生的看、朗读指导自然有效,课上知识点补充,丰富多样。时间分配不均匀。

四、教学反思

《山居秋暝》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课堂的导入,是个难点。如何既不失新意,又切实有效的引入诗题诗意,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的脑袋中,我反复地读诗,希望找到有效的切入口,要符合陈雪静老师提出的“新”的理念,着实有些困难。突然,我看到了“新雨”二字,这不就是我要找的“新意”嘛!诗人喜雨,王维亦是,用“新雨”引入,不仅联系了诗题,更点名了诗意。可是如何“唤雨”呢?直接的图片未免有些唐突,姑且用个雨声吧!还可以设置个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何乐不为?

其次,如何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景物美,是我在备课时最头痛的问题,诗中的景物有限,仅仅通过这几种景物,让学生来了解秋暝时分,新雨之后的山林秋景是远远不够的,我显然应该创造一种美的情境出来,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去感受美,欣赏美,尤其是欣赏诗中的景物美。所以,我设计了一个配乐图文的环节,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去融入景物之中,沉浸美景其间。其中,有几张荷花的图片,本来诗中所讲秋景,与盛夏荷花本有冲突,但奈何这雨后新荷,美得动人,恰似娇羞的小姑娘,更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所以还是保留。        

再者,就是诗画的融合,人与自然的融合。这是这首诗最吸引我的点,也是最能体现王维“诗佛”身份,禅意理念的部分。竟然有诗,无画岂不遗憾?正好我想起班上有画国画的同学,我就让两人按照诗句,以及自己的理解创作一幅,拿到手自后,我发现一位同学花的是前两句诗的意思,如写实般生动,后一幅,则没有按照后两句诗的意思,画了个“秋夜独钓图”,我本想着,可以让这位同学在水中加几片荷叶,与诗意相连,可是,转念一想,这画蛇添足的一笔,注定是败笔,我何不将计就计,将这幅图作为“王孙自可留”的拓展呢?

在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不足的地方:

1.备学生不足。预设太多,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诗意的营造,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有些“越俎代庖”,没有放手,引导较多,时间较长,限制了宝贵的学生理解空间。

2.对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点到为止,浮光掠影,讲解不够升入。缺少了读写训练,学生是不可能掌握技能的。语文要素没有体现,工具性缺失。

3.课堂延伸诗句难度较大,可能对学生来说,难于理解。在文章主题升华处没有达到一个很深的层次,孩子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内涵还是模糊不清,问题预设超出孩子的认知学习能力,所以我想自己以后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五、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鉴赏本诗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禅),诗情画意浑然一体的艺术美。

2、理解本诗作者寄托的理想精神追求。

教学重点: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化为画面。

教学难点:了解王维的诗歌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自然界有很多美妙的声音,为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声音,你听——(播放雷雨声)这是什么声音?

2.出示图片:下雨,你喜欢下雨吗?(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追问)

3.同学们都喜欢下雨,古代诗人也喜欢下雨,他们的诗句中,都有显示,比如——出示图片,《清明》《春夜喜雨》(引导学生想象学过的诗句)

4.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位诗人,也很喜欢下雨呢?他是王维,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山居秋暝》。

二、解诗意,品诗情

1.诗人简介,揭示画家身份,了解故事创作背景。

2.读书上的注释,大致理解诗意。结合注释,诵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同学们读得很好,不仅声音洪亮,而且咬字清晰。不过,这首诗的情感没有读出来,要想了解诗的诗情,我们必需了解诗的意思,下面我们一起解解诗意。

4.解诗题,引诗句。诗人在诗题中,说他是在傍晚时分,居住山中时,看到的景物,此山为何山?(空山)

5.何为“空山”?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空空的山?没有人?播放钟声,引导学生揭示,“空山”是空旷寂静的山林,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空的山。

6.“新”为何意?(刚刚)空旷的山野刚刚下了场雨之后,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你想看看下雨后的山林是什么样的吗?你看:(出示图片,配乐讲解)

7.如此优美的山林,我们都看得赏心悦目,难怪诗人也觉得高兴,发出了(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天气晚来秋”的感慨!

谁来给老师说说,“天气晚来秋”的意思?

8.真是太美了,只有我们刚刚说到的景物吗?(出示图片,播放泉水声)月儿慢慢爬上了树梢,此时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引导学生说出颔联,出示学生画作)

9.这两句诗里描写的景物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说,一个是动景,一个是静景,揭示动静结合的语文要素)

10.这里实在是太美了,诗人都不想走了,这才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他想留在在这里,不愿离开。可是他留在这做什么呢?这里只有他一个人,如此的孤单。(引导学生说出“浣女”“渔舟”)

11.原来这里还有很多人,诗人前两句,营造了寂静空旷的山里幽景,这两句,这这么吵闹,是不是自相矛盾呢?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诗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引导学生说出,写动态的景物是为了突出山林的幽静,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比如,以前我们学的《鸟鸣涧》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亦是如此。

12.诗人用动静结合,和以动衬静的方法,写出了雨后山林的寂静、清幽之美,将自然之景和生活之美展露无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就像我们前面学到的《白鹭》,也是人与自然,动物与自然的巧妙融合,更给人诗画一般的意境。所以,苏轼说:(出示图片)

13.再读诗歌,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读出诗中的诗情画意。

 

六、照片信息

 

 

pt2019_11_01_09_32_39.jpg

IMG_20191216_16510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