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岔路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小学语文中高段大教研(2)
一、情况概述
2019年10月15日,陈雪静老师在录播教室执教了四年级下册文言文《精卫填海》,中高段全体语文教师参与了这次教研,探讨:如何在小学阶段落实文言文教学。
二、活动方案
1.活动时间
听课:2019年10月15日上午第三节课 研讨:2019年10月15日上午第四节课
2.活动地点:六楼录播教室
3.活动主题:“复杂理论关照下活课堂的教学研究之统编版文言文教学的落实”
4.活动目的:利用本次教研活动,共同探讨统编版教材中第一篇文言文的教学思路,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5.活动步骤:
(1)教研组长提前发通知,本组教师提前熟悉教材。
(2)陈雪静老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并在组内进行研讨磨课。
(3)全体中高段语文教师共同在录播教室展开教学研讨。
三、研讨记录
1. 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由词到句,注重古今联系,方式多样地使“弄懂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2. 注重对学生学法的引领,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事,能够将文言文上出趣味性,加大学生参与度,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3. 对于中心词找骨干部分,略显多余。
4. 对“神话故事”的“神奇”部分的理解,略微拖沓,不够直接。
四、教学设计
四上《13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4稿)
江宁区岔路学校 陈雪静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恰当的方法理解小古文的字、词、句。
3.结合精卫填海的事情经过,感受神话人物的“神”在相貌、神力、神在精神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导入:了解文化之源远流长。
同学们,中国有上下50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演变中,有许多动听故事。
但直到3600多年前,甲骨文的出现,才有了真正的记录。人们若想了解先民们的生活,必须从一个个甲骨文卜辞中去寻找信息。
近1400年的时间里,经过人们对卜辞进行不断的记录、研究、探索,寻找到更多的远古故事。
到了2200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出现了第一部记录远古神话的《山海经》……
2.揭题:2019年的的今天,《山海经》依然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等待每一个有缘人将其捧起,先民们故事静静地流淌在书里,等待着每一个有缘人的聆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来自于《山海经》中的故事……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选自这里,齐读课题。
二、运用恰当的方法理解小古文的字句意思。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借助PPT的不同要求,展示朗读。
要求点评:
(1)要求:读准字音。
点评:“少”“堙”字音读得很准。注意:堙(yīn)字读前鼻音。
(2)要求:读准节奏。
点评:停顿的使用,能文字有了意义,让人听懂了。
(3)要求:读出韵味。
点评:“延长音的使用”让文字有了韵味,让人着迷。
(4)齐读,读整齐。
(二)知道小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1.我们现代人读小古文也是有模有样的。你发现小古文和现代文有什么区别?
(短小精悍,用字精炼,较难理解)
2.这些难点的出现是由于我们现在不用或者少用,但是不用害怕,因为在我们之前有无数学者寻古探究整理,形成了便于理解的工具——注释。
(1)说说你通过注释知道了哪些字的意思。
①出示:炎帝、少女、溺、故、堙
②对照注释指名学生说意思,PPT随之出示注释。
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少女:小女儿。
溺:溺水,淹没。
故:因此。
堙:填、塞。
③观察这些注释,你发现注释中哪个字和现代的用法不用?
少女:古今异义词。
④还有一些不太好理解的字,比如:曰、之、游。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它的意思的?
游:扩词法(游玩、游泳)。
哪个意思可以一下让人知道与水有关?(游泳)。
②之、曰、于:的,说,在。联系上下文。
(2)理解了字,就可以帮我们理解句子,一起试试看。
①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的意思就是——
点评:准确,逐字翻译就是。
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做女娃。
②女娃游于东海的意思就是——
女娃在东海里游泳。
★说说你这么翻译的理由。
出示:女娃游于东海——女娃在东海里游泳。
★注意观察,哪个词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女娃游于东海——女娃游泳在东海——女娃在东海游泳
★是的,古人习惯把表示地点的词句放在后面用。你会了吗?我们试试看。
鱼虾游于海——鱼虾游在海里——鱼虾在海里游
海鸟飞于天——海鸟在天空中飞翔
蜜蜂和蝴蝶在花间嬉戏——蜂蝶戏于花间
③这些句子能读懂,其他的肯定也难不了你。“溺而不返,故为精卫。”的意思是——
被海水淹没没有回来,所以化为了精卫。
④“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海”的意思是——
(她)常常叼着西山的木头和石头,想要填平大海。
(4)连起来,我们一起讲讲这个故事。
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做女娃。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海水淹没了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女娃)化成了精卫鸟,经常用嘴叼来西山的石头和木头,想要把大海填平。
(5)精炼语言,寻找事情三要素。
刚才我们把这个故事说得丰富了,现在我们再把故事说的简练些,读一读古文,看看可以省略哪些地方,怎么说。
(精炼语句)女娃到海边游玩,溺亡后化为精卫,衔石木填海
女娃游海溺亡化为精卫填海
女娃游海,溺而化鸟,欲填东海
这些不能省略的地方就是一件事情的最关键之处,比如对女娃而言:
事情的起因是:女娃游海,对应课文中的句子是——
事情的经过是:溺而化鸟,对应课文中的句子是——
事情的结果是:欲填东海,对应课文中的句子是——
(6)抽取中心词,寻找骨干
二、小组讨论,理解神话的特点
这篇小古文一共有35个字。全文未提一个神字,却被后奇怪地认定为是神话,你觉得它是神话吗?
1.默读课文,寻找证据说明“神”体现在哪里?
2.四人小组讨论,说清你们认为它是“神话”的理由。
3.全班交流,分享。
预设学生回答:
(1)神在身份地位——女娃的父亲就是一位神仙。学生资料介绍(炎帝)。
点拨:我们一起看看这位无所不能的父亲——炎帝长什么样?看ppt图:牛首人身像。
追问:你发现除了身份地位尊贵之外,炎帝还“神”在哪里?
板书:神奇的相貌——牛首人身。
那精卫的长相呢?谁知道?学生读注释。
《山海经》的原文是这样写的,一起来看。
xiao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翻译过来就是:有一只鸟,它的形状如乌鸦,有花纹的头,白色的嘴,红色的爪子,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就是大声的呼唤着自己的名字。
小结:大约神话中的人物都有神奇的长相。我们一起来看看,除了神奇的长相之外,还有哪些地方神奇呢?
出示图片:
板书:神奇的超能力。
预设2:
神奇的经历——死了之后还可以幻化。
小节:不同的人的想象不同,所以朗读中传达出来的神奇感就不一样。男生女生分读试试看,添加进你的想象朗读。
点评:女生读,读出女娃的美丽韵味
男生读,读出精卫的傲然正气
三、感悟神话的精神世界,传承炎黄子孙之志
1.神话中的人物都具有这三个特点,那精卫有没有神力呢?从文中找出句子说明你的理由。
出示: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预设:1.有。理由“常”——精卫有超强的意志力。
常:早,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晚,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阴,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晴,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春,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秋,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总之,不论早晚,不计风雨,它总是那样一副状态: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这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预设2.没有。理由“常”——次数之多,说明能力有限。西山东海那么远,树枝山石那么少,有神力直接搬过来了,一下就填平了。何必要这么累。
点拨:精卫没有觉得累,反而还是一如既往的叨着衔着,可见它没什么神力。
追问:对比那些具有超能力的神兽,这只没有神力的鸟,却能够流传千古是因为它——拥有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力量。
2她是谁的女儿?炎帝。
炎帝听闻最爱的小女儿溺水时,他的内心是——
炎帝见到女娃化为精卫时,内心是——
炎帝听到精卫不停地填海时,他忽然明白了精卫这么做的原因,于是写下了这首悲痛又伟大的歌,我读上句,你们读下句。
4、同学们,同为炎黄子孙的你,知道这个故事在几千年历史中是凭借什么流传下来的吗?(强大的精神力量)
总结:你看,神话写神其实是为了写人啊!就是因为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让历史发展,保卫着炎黄子孙的生生不息!这样的精神守卫,都来自于一只鸟,它的名字是——精卫!
四、完成小册。
五、教学反思
后半部分,很多老师提出的质疑和建议,和我预测中的评价大差不差。这也是课堂一大败笔,内容还是有些多了。包括后面的板书及总结,都没有按原来的预设去完成,只得临时更改。这是我对学生的生成把握还是不够,细细思来,大约是因为课堂上平时散漫惯了,所以对生成的东西不能去给予充分的正确的理答,而这些是我在和陈雅婷聊天,不断的探讨才发现的去自身的问题。虽然我对生成准备了五种预测,但依然没有准确到所有生成都能接住!所以实在地告诉我自己,备课还是要多备点,以防万一。
评课中,俞波老师说的:寻找中心词出主干难度大,略显多余,事后想想确实如此。我只想着怎样才能将主干抓住,却忽略了小孩子的能力。应该点到即止才是啊!
在课前,我让孩子们自己观察单元目标要求,同时也让孩子们去寻找几篇文章的不同。孩子们预习的非常充分。最后,我把自己以前对神的观点来检验精卫到底是不是神?事实上,到现在我才真正的意识到,这真的只是人的想象,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精神力,这种虚幻而没有实体的东西才是精卫本来的样子。这才是美好的想象。这也是我在备课时遇到的难点,很害怕他们会提到这个问题,然而又逃不过。
上完课我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因为我自己总将精卫当神看,无形中赋予了她实体。而事实上,她没有实体,只有意志力。
六、活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