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岔路学校(小学)语文中低年段大教研活动3
一、情况概述
本周二,余竞老师在一(10)班执教了我校语文低年段第三次大教研,课题为10《端午粽》。《端午粽》 选自作家屠再华的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二、综合评价
余老师准备充分,教学设计注重提升学生语用能力,评价准确到位,营造了生动热烈的课堂氛围。老师抓住了重难点,对语文知识挖掘到位,对朗读的指导细致到位。课堂中的生字教学涉及汉字起源、语言文字训练充分。课堂中穿插了掀锅盖、剥粽子、吃粽子,夹粽子的游戏,学生参与度高。并带来了粽子的实物,引发学生兴趣,在看粽子,闻粽子,剥粽子,尝粽子的实际操作中理解课文内容。设计板书时运用了板贴,并张贴了一锅粽子的图片,十分巧妙。但是在时间把控,PPT设计,生字教学,课堂语言组织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亟待改进。
三、教学过程
《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总、米、间”等13个生字,认识“立字旁”和“米字旁”;会写“午、叶、米、真”等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等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初步读懂介绍粽子时的顺序和方法。
4、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习惯,初步感受外婆内心的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认识“立字旁”和“米字旁”,会写7个生字;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读好长句子。
教学准备:板贴、一锅粽子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图片导入
1、展示四种美食:月饼、饺子、元宵、粽子,这些美食分别在哪些节日能吃到?
总结:传统节日吃传统美食,过节才更有意思。
2、导入课题:端午节吃的粽子就叫——端午粽
书写课题:端午粽
提醒:端 立字旁做偏旁最后一笔是提
午 悬针竖不出头
粽 米字旁——粽子是糯米做的,最后一笔是点;宗——“祖宗”的“宗”,咱们祖宗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吃端午粽的习俗。
3、点名时间:再过两个月,就到了农历的五月开头——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
二、初读课文
1、读准词语:
端午节 粽子 糯米 红豆
总会 纪念 中间 鲜肉
带回 知道 据说 分给
(1)带拼音读
请小老师带读,师相机指导。
(2)去拼音读
开火车读,齐读,师相机指导。
2、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再请四人分段朗读课文。请他人评价。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一位小朋友,一到端午节,可开心啦!因为一到端午节,外婆总要煮好一锅粽子等着他。
生齐读第一段,师相机指导。(把一锅粽子图片张贴于黑板上)
2、从“一到……总会……”体会到什么?
提醒:“总”是上下结构心字底,因为端午节外婆的心里一直想着我们。
3、用“总会”说话。
4、学习“盼”:左右结构目字旁。外婆的眼睛望着哪里?(窗外)为什么?(因为渴望着他的孙子回来)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第一句:
1、粽子是什么样的呢?指名生读第二段。其他生思考:粽子是用什么原料做的?
(提醒学生说完整的话,板贴: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2、展示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和红红的枣的图片。
3、提示:箬竹叶是一种特殊的竹叶,又长又宽,所以竹字头。
为什么用“青青的”而不是“青”呢?(两个“青”表示特别青,程度很深)
4、像这样的叠词还有?(白白的,粗粗的……)
小结:叠词使这个事物的特征更加丰富。
5、展示糯米、大米、小米图片。
练习:白白的糯米、白白的大米、黄黄的小米
6、展示红红的枣的图片:“枣”里就蕴含着两个枣子,在哪里?(下面的两点)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外面——里面——中间)
找到顺序,读好词语,这个长句子肯定难不倒大家: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指名生读,强调断句,展示如何断句,齐读。
第二句和第三句:
1、粽子闻起来怎么样?指名生上台掀开锅盖(图片)画上一股清香。
2、拿出粽子实物,让学生闻一闻。
一个粽子香吗?(香)一锅粽子呢?(很香)所以叫一股清香。(板贴:一股清香)
3、体会:一……就……
师先造句,指导生用其造句。
4、怎样读好这句话?
(1)读出惊喜
(2)注意停顿
5、想吃粽子吗?请生上台刨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板贴:又黏又甜)
黏的是什么?(糯米)甜的是什么?(红枣)指导学习:甜。
指导读出粽子的美味。
6、练习:又____又____
7、练习三句话连续着读,给三个锦囊:短语连着读,逗号句号要停顿,句中适当停顿。指名读。
8、引导生发现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粽子——色、香、味(板书)
色香味俱全的粽子好吃吗?课文怎么说——十分好吃。也就是——特别好吃,很好吃。有多好吃,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游戏——夹粽子
喊一个同学上夹粽子,下面学生读出粽子的名字。
六、指导书写
1、豆
(1)通过简笔画展示豆的原始意思——盛东西的器皿
(2)观看笔画顺序,书空。
(3)上横短,口字扁,点撇藏,下横长。
(4)师范写,生描红临写,组词。
2、真
(1)展示其甲骨文,说明古义(珍贵)与今义(与“假”相对)。
(2)观看笔画顺序,书空。
(3)书写要点:
上十下八写扁平;三横等距,靠左不靠右;里面的第二横写中线,最后一横最长。
(4)师范写,生描红临写,组词。
七、布置作业
1、模仿第二段说说自己喜欢的粽子。
2、田格本、习字册完成“豆”“真”二字。
八、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
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色
红红的枣 十分好吃 豆 真
一股清香 香 豆子 真的
又黏又甜 味 红豆 真正
土豆 真实
四、教学反思
(一)取舍有度 难点讲透
整堂课安排得非常满,讲得太多以至于不知道重点在哪,学生会产生疲劳感。在生字教学中,我选择了“豆”和“真”,并对其汉字起源与本义进行了挖掘,讲解得过于细致。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详略得当,可以删去课堂部分内容,而把一些重点讲透,比如说清“一……就……”的含义,让大部分学生在明白意思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二)分类教学 突出难点
词语教学时可将颜色、动作等词语进行分类,也便于让学生形成大致印象。并且朗读课文应该设计在读熟字词之后,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错误。
在教学时,学生对于“箬竹叶”“糯米”等词朗读有困难,可将易错字拼音标于黑板加以强调。
PPT上的问题设置得太小,不够醒目,可以加大字号。
(三)规范课堂用语 减少专业术语
在课堂上老师会时常出现“告诉老师”的话语,应该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比如“谁来分享一下”,更能突出学生主体性。
课堂中出现了一些专业术语,比如“叠词”“短语”,学生不太理解,应该用更简洁明了的词语代替。
从课文过渡到生字时,缺少适当过渡语。
(四)生字教学注意条理性
平衡教师的范写与学生的描红、临写。在学习生字时,学生先看老师范写,范写时可让生书空,初步感知笔画,然后再描写,效果可能会更好。
我将积极弥补自己的缺点,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低年段语文组讨论学习材料
《端午粽》 选自作家屠再华的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课文贴近生活,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余老师带来粽子实物,带入情境,利于学生感受粽子的特点。
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应安排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时间落实。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朗读长句子已有一定基础,通过学生实践尝试,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不读破句的能力,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教要依据学,教学生如何学。这里“教”既是教师也是教法,“学”既是学生也是学法。余老师循序渐进地教学,先读熟短语,再进行实践操作,在做中体会情感,明确课文写法,自由练读……教师相机指导,通过由扶到放,指导学生注意三个点:短语读连贯,逗号要停顿,句中适当停顿。在读中让孩子发现、体会如何停顿。
在生字教学前,插入了夹粽子的游戏,贴合低段儿童兴趣点,学生参与度高,兴趣浓厚。
板贴设计比较新颖,通过粽子色、香、味的具体表现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品味粽子十分好吃,为学习下文做铺垫。
六、活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