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学管理>>阅览文章

2018-19(2)岔路小学科学教研组第1次教研活动

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

——岔路学校2018-192)科学教研组第1教研活动

、情况概述

周三3月7日上午第三节课经涛老师四(6))班开设了一节科学教研课,课题《一切都在运动中。下午教师会后本组教师集中一(7)教室对这节课进行了研讨大家紧紧围绕为学生的科学思维这个主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现将教研过程整理如下:

二、教学设计

课题:《一切都在运动中》

教者:经涛

教学目标:1.通过对物体位置关系的解释,使学生理解科学上的运动是指相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

2.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明白什么是参照物。

3.知道参照物可以确定物体运动状态和运动快慢。

4.认识到人类眼中的物质世界,物体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并存的。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运动及选择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

教学难点:能举例说明参照物可以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快慢。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书本、橡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很多同学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

师简单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

2.问:你觉得这个人能捞到他的宝剑吗?为什么?

学生能回答出位置变化、小船在移动即可)

3.追问:可是老师还听到一种说法,说宝剑也在运动!你认为呢?

学生的回答不做评判,继续引导到本课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关于运动的话题。

二、新授

1.了解位置关系 师:你会用这些词(句)说明两幅图中的物体谁在运动吗?说得越多越好。

指名2~3个同学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重点强调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师:你们能说出教室里其他物体与某一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吗?

尽可能地多些说。 小组中交流。

2.理解参照物概念

师:你能说说橡皮、书本、桌子的位置关系吗? 教师让一位学生课堂记录本从桌子的上边移动到下边。

师:如果他一直走下去,你们能象刚才一样明确地指明他们的位置关系吗?为什么?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位置发生变化

师:因为人在运动,所以人与讲台发生了位置关系。如果2个物体发生了位置变化,能不能说其中某一物体在运动?可

以举例说明。 指名2位同学交流。

师:从我们刚才的讨论交流,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2个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变化判断其中某一物体是否在运动。

师:你能用上面的方法,判断一下我们周围哪些物体在运动吗?说得越简单明了越好。

指名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为了判断某个物体是否在运动,我们只要说明它与另一物体是否发生位置变化即可。这个另一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

3.人相对于参照物讲台,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人在运动。

师:周围哪些可以作为人的参照物呢?请你说一说,并作出判断结果。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指导学生练习说判断的句式。

教师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4.用运动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师:既然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运动的人能不能作为参照物?

假如把运动的人作为参照物来判断周围物体是否在运动,又会有什么样的结论呢? 小组交流 师:你能把生活中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来判断下它周围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状态吗? 全班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我们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5.通过例子理解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6.通过例子理解参照物的选择还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快慢。

拓展

1.思考有没有绝对不动或者静止的物体。

2.通过现象解释一切都在运动中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运动的知识,你现在能说说,前面河中的宝剑到底在不在运动?

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说明,即以谁为参照物。

板书:        一切都在运动中

1.如何判断物体在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会影响物体运动的结论。

参照物的选择会影响物体运动速度。

3.  绝对运动

相对静止

、研讨评价

傅亚玲 教师能够以学生身边的物体帮助学生对判断是否运动进行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其实科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学好科学很重要。其次教师本节课概念的剖析清晰透彻,学生一步步的观察发现中科学思维得到有效的提升。

张昌明 本节课是讨论物体是否在运动的一节课,纯理论的内容较多,师用小故事的形式引入,了解了学生对运动的前概念,为后面学生建构完成的运动的概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经过训练,学生对科学语言的表述准确规范通过多种形式改变参照物让学生一次次的辨别物体是否在运动,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发展有很大帮助。

邵玲 师通过举出各种例子对学生进行训练,引入参照物的概念再到三个物体之间的关系。一步一步训练学生思维,发现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结论的影响和对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同时运用三首古诗,让学生分析思考,提升学生思维。

顾净能用较多的练习让学生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在练习中成长前面的设计中出现多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经涛简述自己对本节课设计的思考,内容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设计这节课时,我思考本学期的教研主题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故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刻舟求剑故事引入,提问宝剑与不动引发学生思考既能了解学生对运动的前概念,也能后面有的放矢的教学打下基础。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设计了若干个教学环节,对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运动进行训练,熟练方法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发现参照物的两个重要影响。

本课中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有两个方面的影响是难点。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提问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孩子的身上。对大部分学生的照顾不够。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启发绝大部分的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同时,本课内容相对于很多实验课来说比较枯燥,上完后觉得最好能再设计一些有乐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过的参与机会,可能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觉得累了。

、活动照片

 

 

、活动签到表

 

 

 

 

 

 

 

 

 

 

 

 

 

、校网报道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