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况概述
2018年4月3日,柳燕辉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加法的交换律》第一课
时,这是本学期的第三次大教研。本次教研紧紧围绕“活课堂”这一主题进行教学设计。
二、综合评价
杨主任说柳老师上的比较稳,不急不躁,柳老师说:因为我平时上教研课总是很赶,我也一直在努力改掉这个坏习惯,今天也多次告诉自己要稳下来,慢下来,因此超出了时间,杨老师说上的快了,讲不透,讲透了,时间不够用,预设内容上不完,怎样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呢?这时一个需要我们都好好思考的问题。
胡主任提出了对两个运算律进行对比,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但没有将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果在学完两种运算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这样学生会对次有跟深刻的认识,更能灵活自如地去运用。
沈校提到了怎样去准备一节课,不要上来就去找课件,搜教学设计,拿来凑凑改改,这样成不了自己的东西,要先研究教材,要有自己的想法,再结合一些资料,变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还提到了数学核心素养等等,站在高的角度给青年教师提除了要求,指出了方向。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出示动画图:)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观察等式,初步感受:
师:“28+17”具体表示什么呢?(28是什么?---男生人数。17是什么?---女生人数。28+17表示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
师:“17+28”表示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是没有变的?
生1:加数的位置变了。师:位置变了,是怎样变得?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生:交换。师:对啦,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
师 :那什么没有变呢?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下面,请拿出你的课堂练习本,同桌之间举几个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看看是不是左右两边相等?
师:好,谁来分享一下你举得例子?(生回答,教师边板书边读,)你是怎样知道它们相等的?
师:其实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只不过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它的名字。想一想,我们在哪里曾经用过它?(想不起来啦,哪老师帮大家回忆一下)
(课件出示)
2.练习运用
3.总结过程:
师: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发现加法交换律的,这个过程还记得吗?
第一步:先是根据实例列出了两道算式,通过对这两道算式进行观察比较,我们产生了一个猜想: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不变。那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两道算式是相等的,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算式都相等呢?我们是通过什么验证的?(生:举例验证)我们通过举很多的、不同的例子来验证;通过举例,我们的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是成立的,从而我们得出了结论:这个结论就是加法交换律。这是我们刚刚研究加法交换律的方法步骤,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步骤来研究下面的内容。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师:我们再次回到操场,观察现在有什么变化?(出示课件:23个踢毽子的女同学)
生:多了23个女生踢毽子。
师:(出示课件)求现在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要求列出综合算式并算出得数,请在你的课堂练习本上写一写。
(学生列式,教师巡视,)
2.连成等式,比较异同点。
师:这两个算式可以连成等式吗?
师:观察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
3.感知众多案例,积累感性认识。
汇报:左右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屏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说说等号的左边是怎样算的,右边是怎样
算的? (28+17)+23○28+(17+23)
(45+25)+16○45+(25+16)
(39+18)+22○ 39+(18+22)
得到的结论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是的。我们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结合起来,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结合起来,所以叫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结合律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在哪里用到过?
--- 一年级学习加法进位时,用的凑十法就是加法结合律。
----二年级口算时,我们把38拆开,先把46和30相加,也是用了加法结合律。
5.练一练: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练习。
(四)巩固练习。
(五)全课总结
板书: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观察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或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a+b=b+a 猜想 (a+b)+c=a+(b+c)
验证
(学生举例)
结论
四、教学反思
(一)准备过程
这是我第一次上大教研,跟小教研一样,都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准备,唯一不同的就是大教研自己试上后,还要在年级组再试上,再改,再试上,再改,最后正式上课,也就是所谓的磨课,我感觉这个过程是挺折腾人的,但它确是是个让人成长,让人历练的过程。
在确定上课内容时,我翻了一遍教材,感觉加法运算律看起来挺简单的,就定为上课内容了,但当自己真正着手设计时,并不像自己想想的那样简单。我翻阅了教材、教师用书、备课手册,查阅了一些教学设计及一些课件,确定了了自己的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加法交换律的教授、加法结合律的教授及练习设计。
在教学第一部分加法交换律时,我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解答“跳绳的有多少人”,引导学生得出两道算式:28+17和17+28,然后对这两道算式进行观察比较,产生猜想“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再对这个猜想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加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让学生在学习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对“观察、猜想、验证、结论”这种不完全归纳法有个初步了解和认识,并为第二部分加法结合律的学习打个基础。
在教授第二部分加法结合律时,我刚开始设计的是完全放手,让学生四人一小组按照“观察、猜想、验证、结论”这个过程交流合作完成,但试上结果很不好,费了好长时间,效果也不好,学生们列不出两个算式,只能列出28+17+23,所以就没有观察比较的对象,也就不会产生什么猜想了。后来我采取了半引导半交流合作的方式,即由我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进行比较,产生猜想,剩下的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由学生交流合作完成。效果比开始好多了。
最后的练习设计,刚开始我设计了四道题目,经过试上及年级组老师的讨论删去了两道,一是因为时间来不及,二是一道题目跟前面的练习意思重复,一道是跟本节课关系不大。留下的两道题目,一道是对本节课知识总结在一起,第二道渗透了简算意识,既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点升华,也是对下一节课的一点提示。
流程基本上就是这样,年级组各位老师在细节上给我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比如幻灯片不要和板书重复,要放慢速度,学会倾听,不要总想着往前赶等等,结合各位老师的建议和我试上的情况,我又查看了一些视频,在语言上又斟酌磨合了几遍,感觉不到上课这一天就定不了稿,呵呵,不知道其他老师是否有同感。
(二)上课后的几点思考:
(一) 什么是猜想,怎样验证
教学中,让学生举例验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出现学生直接写等式,而实际并未真正进行有效的验证。这就反映出学生对什么是猜想,怎样去验证,这一问题的模糊。该怎样让学生明确呢?可以在猜想提出后问一下学生,你打算怎样去验证?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的验证构想,交流一下,或许会避免直接写等号的现象。
(二)怎样举例,举什么例子
在举例子时,学生多集中在整数的加法,两个一位数相加或者两个两位数相加,而为了保证结论的正确性,这样的例子不够全面,应该再引导学生举一些分、小数的加法,或者一些特别的例子,例如0作为加数的加法。
(三)要提高自己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由于教学进程,计划提前一周上课,结果和学校片级活动冲突,就决定再提前一天,没想到学校同时又两个语文大教研,好多老师调不开课,感觉由于自己提前上课给很多老师带来了麻烦,心里很是愧疚,上还是不上,本来就很紧张,一下子更紧张了,嘚,脑子一片空白,蒙圈了,不在状态了,感觉后面都要上哭了,不知道自己怎么上完了,还不如试上的效果。还是自己的心里心里素质太差,太缺乏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要向其他老师多学习。
五、照片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