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学管理>>教研活动>>阅览文章

江宁区岔路学校(小学)语文中高年段第三次大教研(3)

学会借物喻人

                                    ——语文中高年段第次大教研

一、情况概述

    2018417日,杨莉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年级册教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是本学期语文中高年段的第次大教研。本次教研课紧紧围绕学会借物喻人”这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的。

二、综合评价

【优点不漏】

1.课堂上,老师抓住了教学的重点,而且化解了难点。老师始终围绕“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句话,让学生朗读、感悟。 宋庆龄为什么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到底是怎样的两棵树?教师先出示了图片,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对这两棵树的印象。接着老师以“那么在作者眼中,这又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将学生的目光导向文章的语言文字。扣住关键词“蓬蓬勃勃”来体会樟树的外形特点,教学的步骤逐步深入
   2.在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与文本对话。学生在轻松自如的课堂氛围中,习得语言,获得人文熏陶。抓住了“即使……仍然……”和“只要……就……”贯穿于整个环节,品悟樟树的高贵在于它永久保持的香气和拒虫的特性,还通过让学生读文,再让学生想象,不断地加深学生对樟树那种高贵品质的印象。让学生深深感悟到宋庆龄之所以不舍这两棵樟树的真正原因。

3.总结课文时,引导学生怀着无比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一起深情地对他们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此时,舍不得樟树的不仅是宋庆龄,还有前去瞻仰故居的人们,还有课堂上的孩子们。这两棵樟树已经不普通了,它是凝聚着宋庆龄高贵的品格两棵树,它们已植根于学生们心中。
【缺点说透】

    1.老师肢解文本的解读是否可以少一些?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走近文本,自己去品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品读,去感悟写树是为了喻人的道理。

    2.课后,可以鼓励学生广泛摘录宋庆龄生平的有关事迹,让学生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访谈,这样效果肯定更好。
三、教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中“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等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即“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它体现宋庆龄一身正气、顽强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齐读课题。强调生字“龄”。

2.复习生字词。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4.到底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不舍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细细品读。

5.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写到了樟树的样子?(生答)

二、学习第4小节,感受樟树的外在美。

1.请一个同学带我们去看一下这两棵樟树。(指名读)

(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樟树不高,……,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2.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能从这段话中或者自己选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吗?

相机板书:蓬蓬勃勃     

3.知道什么叫蓬蓬勃勃吗?理解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的意思。

4.这段话中哪些词句的描绘能让我们感受到樟树旺盛的生命力?

1)“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枝干粗壮”:想象一下,粗壮到什么程度?)

过渡: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樟树的旺盛?

2)“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稠密的树叶”是什么样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怎么会绿得发亮呢?)

4)“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四季就是?讲了四季,为什么还要讲夏天和冬天呢?)

①引导学生练说:

②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樟树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请你来读!生读,师提问:刚刚老师听你朗读时特别强调了“无论……总是……,能说说为什么要这么读吗?)——谁还想试一试?——我们一起读

师: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条件多么艰苦,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过渡:②同学们很会读书。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能让我们感受到樟树蓬勃的生命力?(生说)

3.师:多么富有生命力的樟树啊,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来感受一下。(齐读第4小节)

4. 如此蓬蓬勃勃的樟树,令人惊叹不已。同学们看一下,作者是怎么去描写这两棵樟树的?(指名说,评:你关注到了作者由枝到叶的描写顺序,真了不起!——仔细观察这段文字,你还会有新的发现。(四字词语)

5.师:你可真善于观察!用上这些四字词语有什么好处呢?自己在下面读一读这些四字词语,体会体会。——指名说——说得真好,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指名读)

6.四字词语的运用,再加上条理清晰的描述,使得樟树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跃然纸上。

7.指导背诵。

三、学习第5小节,品悟樟树的内在美。

1.师过渡: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我们接着来探究。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在这一段中找找答案。

2.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这还是两棵香气拒虫的樟树;可贵的樟树;永久保持香气的樟树;让虫子怕它的樟树)

3.从哪里可以看出樟树的香气永久保持?(生答------)

本身具有(与生俱来)

当它枝枯叶落时,香气在        (枯树和落叶中)

当它做成桌椅时,香气在        (桌椅中,这香气还熏染着使用桌椅的人)

当它做成书橱时,香气在        (书橱中,打开书橱,不仅有书香还有樟树的香气)

当它做成衣柜时,香气在        (衣柜中,我们的衣服上就飘拂着樟树的香气)

4.好好读读这段话,看你能不能读出那种淡淡的幽香。(生齐读)

5.师:这的确是香气永久保持的樟树,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它的香气就-------(存在一天)

师:只要这香气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6.师小结:这就是樟树的可贵之处!樟树的可贵之处就是——?(香气拒虫)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舍不得它们。

7.同学们,你们注意到没有,这一小节除了写樟树,还写了什么?(生说:其他树木容易招虫。)(请你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出示内容)这段文字整整50个字,可是一个字也没有提到樟树。为什么写这些呢?你觉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板书:对比)

8.小结板书:如果说“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写的是樟树的外在美,(板书:外);那么“香气拒虫”写的就是樟树的——(内在美)(板书:内)

9.你说这外在美、内在美兼有的樟树怎能不让人留影纪念呢?(出示第6小节:一起读!)

四、学习第6小节,感悟写作手法,“借物喻人”。

1.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除了表达对樟树的喜爱,还想表达什么?

2.能说说你们对宋庆龄的了解吗?

3.补充介绍宋庆龄的资料。(出示资料、画面,自由读)

4.学习了樟树,了解了宋庆龄,你们有没有发现樟树和宋庆龄之间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指名说)

5.出示对应的小故事,体会人与树之间的联系。

6.原来,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在人们心目中,它们就是——宋庆龄的化身。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样的写作手法就叫“借物喻人”。

四、作业布置。

课外:一切景语皆情语”,“借物喻人”是作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从下面的推荐中,选择一篇读一读。

     《茶花赋》作者:杨朔

     《白杨礼赞》作者:茅盾

     《白杨》作者:袁鹰

     《落花生》作者:许地山

     《桃花心木》作者:林清玄

     《梅花魂》作者:陈慧瑛   

课内:完成补充习题第二题。

附板书: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蓬蓬勃勃                                   

                                                  借物喻人

     永久保持  香气拒虫    对比

 

四、教后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后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能够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宋庆龄的怀念与敬仰之情。

课文很清晰,主要写了外形、生长特点和可贵之处。讲外形特点,我从“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学生从“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进行了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关联词语“无论……总是……”想象樟树一年四季所经受的磨难,体会樟树却依然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的特点。并且抓住由枝到叶的顺序以及描写樟树的词语进行指导背诵,效果良好。樟树的可贵之处通过对比来写,让学生寻找描写樟树的句子总结樟树香气的特点。在交流的基础上,再问,为什么还要描写石榴树,体会“对比”的作用。再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通过介绍宋庆龄的小故事寻找树与人的共同点,让学生逐步明白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是要表达对是宋庆龄尊敬和爱戴,这两棵樟树其实就是宋庆龄的化身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始终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尤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将“樟树、故居、故居的主人”紧密联系起来,逐层深入地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生动形象,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接受情感的熏陶美,积累美词佳句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始终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体会樟树的“形”与樟树的“神”,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为宗旨,始终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从而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将课堂交给学生,讲究课堂的延伸与拓展,根据学情与文本正确做好引导,使学生享受课堂,也使老师享受课堂,课堂氛围的和谐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017-2018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杨莉上课.JPG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017-2018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杨莉研讨.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