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二次培训传达)
一、培训时间: 2017年8月2日
二、培训地点: 游府西街小学
三、培训内容: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具体传达内容:
一、指导思想
2017年8月2日,南京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新课程标准和一年级新教材培训。
南京师范大学的郝京华教授从本次科学课标修订的背景、课标修订的重点、修订重点的内涵、原因、课标修订对科教人的挑战等几个方面给大家解读了新课程标准的内涵。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在实际教学中贯彻本次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开展了本校的新课标二次培训。
二、重点目标
1.介绍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1996)
科学的统一概念和过程
作为探究过程的科学
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与空间科学
科学与技术
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所见的科学
科学的历史与本质
2.说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
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置科学课(2017年秋)
增加了有关科学素养的描述
课程目标中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内容标准中增加了一个新的版块—“技术与工程”
强调科学“大概念”
按年段安排学习进阶
3.课标修订解读。
一、课程基本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修订稿: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式学习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分为三个学段:1-2年级;2-4年级;5-6年级
四个方面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均分为总目标与年段目标)18个大概念,分解为75个具体概念
四、课程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课程内容
物质科学领域——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水是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单一物质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6、机械能、声、光、电、热、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生命科学领域
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生存。
9、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0、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他们得以世代相传
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15、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技术与工程领域
16、人们为了使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7、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18、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六、科学教育新趋势对科学教师的挑战
对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本体及价值的认知
如何处理科学概念、科学探究、工程实践三者的关系
如何向课外、校外拓展、延伸的问题
如何在课堂上真正实现让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
二次传达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