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学管理>>备课组活动>>阅览文章

江宁区岔路学校(小学)中高段语文大教研(3)

调动多种感官 促进教学

                   ——语文中高年段第次大教研

一、情况概述

2017411日,韩璐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年级下册教材《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是本学期语文中高年段的第次大教研。本次教研课紧紧围绕调动多种感官 促进教学”这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的。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有人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那么我们就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来感受着音乐之都的魅力。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认识这些大师吗?你能告诉大家他们在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吗?

    3.这是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摇篮?什么是“摇篮”?摇篮是婴儿舒服的港湾,使甜蜜的家园。最初的好梦是从这里开始的,最初的舒适也是从这里开始的。维也纳曾是那些著名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对他们一生的成就产生极大的影响,造就了欧洲的古典音乐。

    4.让我们随着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维也纳给那些作曲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可是维也纳也以他们为骄傲。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城市的雕塑、街道名称等都是城市的标志。我国有许多城市都有中山路,这是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深圳的开拓牛,象征了深圳人开拓进取的精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4.而我们在维也纳,到处——(引读课文)

    5.在北京故宫,我们看得最多的就是龙,这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而在维也纳的王宫花园——(引读课文)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中的“装饰”与“也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中的“装饰”有什么不同?

   看来“装饰”用在这儿来形容维也纳是多么的准确。

    6.让我们在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中读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我想伴着这样的音乐来学习第四自然段,我们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

    2.指名读课文。

    3.我们今天只是欣赏了三首乐曲,你的感受怎样?那维也纳人呢?

    4.在一个随时都能听到音乐的城市中,置身于音乐般的空气中,乐声和花草的芬芳,怎能不让我们陶醉。乐曲的演奏成了维也纳市民不可缺少的一样活动,就像空气、水是人的必需品一样。这其中的哪个场景最吸引你?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理由。

五、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听了作者的介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歌剧院?

  1)交流歌剧院的宏伟壮观。

交流:“1642个座位”、“567座位”、“110人的乐队”、“金碧辉煌”“16尊大理石像”、“金光闪闪”……

朗读:歌剧院如此宏伟壮观,让我们来读一读。引读第5小节。

  2)交流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

教师引读:“每年除夕,………。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期间,………。”

   2.她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所有的乐团、知名的歌唱家都以在此演出为荣。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那里就演出过。

   3.同时,这儿也被称为“金色大厅”。读一读,课文中哪些地方把“金色大厅”的特点写出来了。

   4.指名学生朗读,体会音乐厅的特点

六、总结朗读课文

   1.学完课文,你一定对美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由衷地赞叹吧!请你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生总结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合作完成板书。

   3.我们今天做了一次音乐的文化旅游,我想给大家带来的是美的享受。每座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维也纳以音乐闻名,我们的家乡又以什么让大家所熟知?

七、小练笔。

    完成城市名片,介绍自己所熟悉的城市。

板书设计:

 

                          古典音乐的摇篮

   9音乐之都维也纳   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世界著名的歌剧中心

 

、综合评价

优点不漏:

    1.教学结构条理比较清晰,不仅仅是通过课文中的文字来认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同时也出示 一些更加直观的图片,人物的雕像等,还播放了应景的音乐调动起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来帮助学生感受维也纳之美。

    2.韩老师教态自然亲切,对于课堂突发的情况,能够灵活应对,没有让课堂显得尴尬,这就与教师自身的临场发挥能力有关系了。虽然韩老师很年轻,但是处理意外倒是有一套方法。

3.以读促教,读中感悟。韩老师在课堂中让学生尽情地去读书,并引导在练习说话中获得启发,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拓展处理得当。这篇课文的结构就是总分,小练笔就要学会使用这种方法来写,也是一种学有所用。

缺点说透:

    1.音乐不够舒缓,有点忽上忽下,应该选择更优美的钢琴曲。

    2.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若能跟紧课堂教学的步伐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3.“量”要适度分配,课堂资源补充要有效,要精选。“面”到了,面面俱到,但不够“精”。

四、教后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这样一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朗读,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无法充分实现,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引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是我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时,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具有独立性、个体性。阅读教学要关怀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必须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而对于同一语言材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课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
  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拓宽了语文教育。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主要在语文课上。因此,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的。

附活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