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学管理>>阅览文章

江宁区岔路学校(小学)数学第二次大教研

1.情况概述                             

   2017330杨志燕老师执教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这是本学期学校的第次数学大教研。

2.综合评价

周云第三次听杨老师上这节课,一次比一次精彩,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教学结合律的时候让学生上黑板板书就更好了,还有在练习环节要说清楚一人算左边的算式,一人算右边的算式。

贾成娣板书学生举的例子的时候,要有选择的板书,不要把所有例子都写黑板上,不要特别强调特殊的0,学生能提到最好,没有提到不必强调。

张婷杨老师的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去计算,让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比较,让学生去举例验证,让学生去逐步抽象,培养学生用符号表示举不完的例子,让学生去体会不完全归纳的思想

孔令燕杨老师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带领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发现规律的过程,一个小小建议,在前面探索加法交换律的时候学生已经熟悉了这一过程,后面探索结合律能否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利用所学方法分小组自主探索这一规律。

3.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总体设计思路是采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联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这两个运算律,初步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有意识地让学生应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有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我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适当改编教材,并合理的对部分学习活动过程作创新处理,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

一、本节课我没有用教材上例1创设的情境,而是用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小猴子每天所吃的橡子数量有没有变化”?并得出等式“3+4=4+3”。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并自己举一个这样的例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等式,大胆猜想自己的发现,再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在首次探索运算律,学生还不懂得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我在此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设计中,加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按照“猜想——验证——总结”的模式深入探究规律,并加强探究方法的总结,为今后探索数学规律,起到方法上的导向作用。活动中,举例验证、总结规律、学生总结等细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只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参与学生的探究,学生不但从中发展了推理、归纳能力和符号感,更是从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

二、在自主探索加法结合律这一环节,我在初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式特点之后,放手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自主探索第二个规律,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索规律,学以致用,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在练习环节,我创设“闯关挑战”,通过比眼力、比思维、比速度等层次性的三个环节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使学习活动更具有趣味性。特别是渗透简便算法的过程,我的创新点是:通过男女生比赛,得出女生比男生速度快。问男生有什么想说的?男生肯定认为不公平,女生的算式能凑成整百数,他们的不能。接下来再来一组,这次男女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道,如果学生都选择简便的一道,可以问问他们为什么都选择这一道。这样的设计,一是打破传统的习题枯燥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又很好的进行了简便运算的渗透。

四、总结评价环节,我也作了创新设计,以往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说一说获得的知识有哪些。而我这次不仅让学生谈自己在知识上的收获,还让学生说一说上完这节课的心里的疑惑。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教师的语言不够亲切,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教学机智还有待修炼等等。今后我会在这些方面继续努力!

4.教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