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学管理>>阅览文章

现代与经典

    孙双金老师的《春联》基于教材,大胆突破,不愧为大师。他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思维,有情有趣,处处彰显什么才是教语文而不是仅仅是教课文。张祖庆老师的《当电影遇到书》为我们提供了儿童创意写作新范本,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薛法根老师的《谈礼貌》 实实在在诠释了什么是将说理进行到底。赵志祥老师的《送元二使安西》激情澎湃地演绎了中华诗词文化之美,传达了他自身对语文的坚定守望。虽然名家风格迥异,但他们对文本解读之到位精巧,自身底蕴之深厚宏大,行课之平实扎实确是有相同之处的。
    此外,我对来自宝岛台湾的林文生博士带来的“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有一些感悟。它犹如一泓清泉细细地注入我们的心灵。这是一场从弱势学生主体性出发的课堂改革。它强调:慢即是快,少就是多。学习共同体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用管秩序。它鼓励倾听大过鼓励发表,因为如果没有倾听,发表就只是满足个人表达的欲望,深度的倾听带来深度的思考,深度的思考带来深度的学习。如果课堂足够美好,那么有障碍的学生机会自然地融入其中。这些在李玉贵老师的《蝙蝠和雷达》、林莘老师的《景阳冈》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她们营造的“静悄悄” 的课堂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自觉,引领他们思考、合作、沉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课上几乎没有老师对于自身功底的正面展示但又处处透露着老师的匠心独运,真正做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只做引路人。曾经我听过薛辉校长的一场关于把握课标的讲座,当时他提到了台湾对课标的细精准致的描述。这次观摩活动让我切实体会到了这一点。比如课上老师们对于认真倾听的要求是这样的:别的小朋友在发表的时候,你要一直看着他,如果认为他讲得不错,老师要看到你点头微笑,如果他讲得不明白,老师要看到你微微皱眉,如果他有些紧张不知道怎么往下进行的时候,老师要看到你真诚的鼓励。类似这样的要求在课中随时可闻。老师的耐心,学生的静心使得课堂呈现出的不再是带有表演性质的教学秀,而是真实的学习状态。
    现代与经典的舞台,四处闪烁着名师们智慧的火花,这样精彩的课堂令人向往,这样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感化着我们怀揣教育之梦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