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学管理>>教研通知>>阅览文章

江宁区岔路学校(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5)

一、情况概述

  2016年11月23日,胡静老师执教三上数学《间隔排列》,这是本学期学校数学组的第五次大教研课。本次教研课紧紧围绕“找规律”这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的。

二、综合评价

优点不漏: 

1, 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整节课从观察探索比较发现—验证—运用”这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在探索与交流中学习。以这个为宗旨,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胡静老师对教材进行了一定重组和改编,这里胡景老师没有一味地让学生去观察,而是通过用软磁板上自己创造一一间隔,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比较发现两种物体只有在数量差1”或者“数量相等时才能组成一一间隔排列。在初步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原因,明确规律。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的过程,学生自主的产生探索的需求,根据已有经验运用分组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画一画(连线、画圈、隔开等)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想法,既有助于理解规律,又加深了对一一对应思想的认识,揭示了规律的本质。

2, 课堂组织非常好

     胡静老师完全把整个课堂“hold”住了,无论孩子提出多么难解释的问题,胡静老师都能很好的进行解答,这正是一名优秀老师所必须具备的教育机智。课堂进度快慢适中,做到了重难点讲懂讲透,而练习自然不需要更过时间进行讲解。课堂气氛活跃,胡静老师在课堂上很好地和学生进行了互动,让课堂成为了学生的课堂,孩子们乐在其中。

3, 教态很好

     胡静老师自带气场,落落大方,不慌不忙,不急不躁,这也很好地说明她在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她语速平缓,声音洪亮,语气亲切,不断用鼓励的方式表扬孩子。

缺点说透:

1. 课堂时间把握上有点不足,最后一个练习讲解有些快了

三、教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的思考源于《课程标准》中对探索规律内容提出的要求,意在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情境中感受规律,将其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间隔排列”由四年级移到了三年级来让学生进行学习,成为三年级专项数学活动内容。随着受教学生年龄的降低,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是过多的让学生去解决间隔排列中的问题,而是关注学生规律的过程,所以整节课我从观察探索比较发现—验证—运用”这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观察情境图,初步感知规律

上课一开始老师现场串糖葫芦,让学生猜猜下一个是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感知糖葫芦的排列特点,让学生意识到图中的两种物体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并适时揭示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的叫作一一间隔排列。接着欣赏生活中的一一间隔排列现象,呈现例题图,找一找兔子乐园里的一一间隔排列,这些都为初步感知一一间隔的规律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动手创造,探索规律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学习和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在探索与交流中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的过程,学生自主的产生探索的需求,根据已有经验运用分组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画一画(连线、画圈、隔开等)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想法,既有助于理解规律,又加深了对一一对应思想的认识,揭示了规律的本质。

三、验证规律

出示刚刚观察过的小兔情境图,解释了它们为什么能组成一一间隔排列,让学生比较发现判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时,只要看两端就行了。

四、 练习巩固、运用规律

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规律、加深体验。练习之后,引导学生将两道习题进行对比,发现把20作为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结果是不一样的。提醒孩子们解决这样的问题,一定要分清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通过串珠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进一步加深对两端相同和不相同的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关系的认识。同时渗透封闭图形的一一间隔的数量关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回顾反思

让学生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进一步明确间隔排列现象中的数量关系及相应规律,感受探索和发现规律过程中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最后,又安排了学生欣赏“间隔摄影”,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探索规律”教学的最终目标不在于找到具体现象中隐藏的规律,而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去发现和解释规律,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其普适性,感悟基本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整节课引导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既突出了找规律的过程,又蕴含着找规律的方法,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在数学上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上如果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能给学生更充裕的表达时间与活动时间、能顺应儿童的思维,有效捕捉课堂的生成资源,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