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用 提升能力
——语文中高年段第三次大教研
一、情况概述
2016年11月1日,张后花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青海高原一株柳》,这是本学期学校的第三次大教研课。本次教研课紧紧围绕“关注语文的学科价值——语用”这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的。
二、综合评价
优点不漏:
1.课前准备充分。张老师为了上好这节课,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甚至在同年级其他班级进行了试上。虽然是老教师,可是张老师面对教研课,依然做到了认真准备,实在是年轻老师的学习典范。
2.教学重难点突出。整堂课很好地体现了张老师对语用的关注与思考。张老师能够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五至七自然段中的词句,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重点词句,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萌生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敬畏之情。
3.课堂激情澎湃。张老师非常善于通过不同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师生激情洋溢,无论是朗读,还是讨论,都配合地十分默契。
缺点说透:
教学过程中稍有些忘词,否则课堂会更加流畅。
三、教后反思
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由于我们这里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因此在教学时,能使学生对青海高原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增进了解,将是学生感悟青海高原这株柳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的突破口。
在学习本课时,我是一心想使学生在深入文本后,能将这株生命之柳扎根在孩子们的心田。使学生能从课文的学习中,得到启示。明白在恶劣的环境中,一定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一)抓“比较阅读 ”
比较阅读在课文中多处显山露水,在设计本课教学思路时,我想引导学生抓住“神奇”,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比较是最朴素的认识事物的方法,青少年在成长中,在看待周围事物时“比较”常常是自发采用的。“比较”既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在当下的阅读中,强化了他们的体验,学生在柳树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的多次对比碰撞中,他们的感受就可能生出思想的火花。
现实生活中的柳树生存环境——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
没有树族的原野——青海高原惟一的一株柳;
现实生活中的柳树“柔”——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硬”;
现实生活中的柳树的颜色——青海高原这株柳的颜色;
现实生活中的柳树的树荫——青海高原这株柳的树荫;
青海高原这株柳——青海高原其他柳;
青海高原这株柳——“我”家乡灞河边柳树;
……
(二) 设“生活情景”
在琢磨如何更好与学生体验积累和经验世界接轨,如何使学生萌发求知欲,我感觉即使是我这样的小班制班级,要想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重视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是挺难的!
在教学中,我预设了:以“了解”——“欣赏”这株柳,来“理解” ——“领会”文章的精髓所在。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柳树最吸引人的魅力,反复比较、品读、探究。
同时,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设计一些容易引发学生真切感受和生活经验的“情景”。如:
“分享你印象中的柳树。”
请学生谈谈:“如果你也站在这个地方,望着这片青海高原,你会怎想?”
“当你突然望见了这样一株柳树,你会如何表现。”
“当这株柳树经历着那些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雷轰电击时,它会怎么做呢? ”
“这株柳树撑不过去时,它是如何鼓励自己的? ”
“在这株柳树苦苦撑立时,平原柳树是怎样的?”
“说说你读书的感受。”
……
怎么帮助学生突破他们的思维枷锁呢?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心理动力呢?思考着这些问题,设计了“情景”,都是基于使学生自己对作品精华进行切实体现和整体感受的考虑需要设计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文本,使学生自己真诚的感受文本。
(三)品“神奇敬畏”
引着学生抓住作品中柳树最吸引人的魅力,在反复比较、多元想象中品读,使学生读懂这株神奇的柳树,这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读懂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这种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悟得了“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的道理,还学习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扪心自问,这节课我还有哪些地方做得远远不够呢?如何实施才能使我的教学任务更好地落到实处呢?怎么在有效的时间内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呢?哎,这成了我心中最大的苦痛,最大的困惑!
四、活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