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学校特色>>效能评估>>B11-4>>阅览文章

校本培训——师德培训活动——“记忆深处的公开课”征文比赛

记 忆 深 处 的 公 开 课

                                                         ——“我的关键教育事件”寒假征文活动通知

 

每个教师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总会被一些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教育事件”感动着,触动着,进而引发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并渐渐的学会调适职业懈怠的情绪,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赢得教育的“新生”。

我们,还能记得起有哪些“关键教育事件”影响了自己吗?

公开课,我们最熟悉的字眼,我们为它痛并快乐着,我们也从历次的公开课中获得了生长的力量,积累了教学的经验和智慧。为了纪念和怀想,为了激励和唤醒,我们特组织岔路学校教师进行“记忆深处的公开课——‘我的关键教育事件’”寒假有奖征文,欢迎所有教师积极参加,争取获奖!

 

征文主题:记忆深处的公开课。副标题“我的关键教育事件”。

征文对象:岔路学校所有教师(35周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参加)。

获奖设置:特等奖一名;一等奖占参赛人数的5%;二等奖15%;三等奖30%。学校将对获奖教师予以奖励。

截稿时间2015310

投稿信箱jnclxxjf@163.com(也可将文字稿交至教师发展中心)。

具体要求1. 情文并茂,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1000字;

  2. 格式要求:标题“黑体小三”,正文“宋体小四”,行间距“固定值22”。

 

                                     江宁区岔路学校

                       二〇一五年二月

岔路学校“记忆深处的公开课”主题征文评选结果

公开课,我们最熟悉的字眼,每一位教师都为它痛并快乐着,也在历次的公开课中获得了生长的力量,积累了教学的经验和智慧。为了纪念和怀想,为了激励和唤醒,岔路学校组织开展了“记忆深处的公开课——‘我的关键教育事件’”寒假有奖征文活动,教师发展中心邀请了校内几位资深语文老师本着以下几点认真公平公正地开展点评:1.必须是自己用心写的;2.围绕公开课这一主题来写;3.不仅仅是记录了一节公开课,更要写出自己对这节记忆深处的公开课的深刻见解或感悟、得失等;最终评选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6名。

希望通过此次征文活动让每一位教师在每一节常态课,每一次公开课中都怀着最初那个最真的梦想和情怀,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评选结果如下:

特等奖:魏昌敏

一等奖:陈锦熹  王金娣          马小芹 

二等奖:        王林燕  戴大美     

        黄同德  虞海林   

三等奖:朱昭景      陈雪静      陈金陵      杨志艳  叶敬媛  陶智娟      孔令燕  徐子杰  魏文婷  王学云     

       张云 

获奖作品选登:

你好,船长!

                    ——记一节记忆深刻的公开课

江宁岔路学校  陈锦熹

【摘要】

语文课似乎一直都是语文老师的秀场,孩子们习惯在台下做观众看表演,但如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我甘愿当水手,把船长这个引航人的位子给会自主学习的人,一路保驾护航,分享智慧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关键词】

学科教学、自主学习、小学阅读

【事件】

“还课堂于学生”,不再是满堂灌和通篇讲,而是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样的理念已经传播了好几年,但是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爱上课堂、学习知识似乎还没有一个合适的方法。但是笔者从一篇课文的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窥出了些许端倪,在此和您分享、交流。

 

1210月的一个清晨,从二7班传出整齐的呼喊声:“你好船长!”芮子豪同学一来我们班的孩子无比雀跃。

“徐思远船长也来啦!”随着另一位船长的到来又是一波问好声。

两个孩子被簇拥着走进了教师,满心欢喜的开始了一天的学习。

咦,学生怎么会变身为船长呢?听我慢慢道来。

 

 

场景倒回到我两天前上《一株紫丁香》公开课的时候……

我为了这届公开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借鉴了不少前辈的课程作为参考,写了密密麻麻的教案,等着大展拳脚呢,只要按照基本的流程走,应该还是很出色的,就这么计划着,一起开始了。

“我们先齐读一下课文,你们预习时候或者读完后有什么问题么?”

孩子们整齐的读起来,然后统一放下课本。

芮子豪举手了,“老师,第一段里‘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这里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呢?”

我笑着说:“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从一个字眼就引出了思考。哪个同学来说说看,为什么用‘踮’字呢?”

芮子豪又举手了,我忙说“看看芮子豪还能不能自己解决问题呢?你说说看。”

“老师,我觉得啊,是这位同学想要看望老师但是不够高。”

“你的意思是,是因为个字不够高所以要踮着脚。”我的解释得到认同,芮子豪频频点头。

本以为就这么把这个不起眼的问题结束了呢,没想到徐思远同学似乎有不同意见,手高高举起:“老师,我觉得不是这样,踮着脚走路是为了轻声走路,偷偷种花,不想打扰老师。”

啊,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啊,我心想。完全不是按照我的节奏来啊,不过,他们的观点也并无错误,如果生生打断也不合适啊,不如让他们试试?

“好了,现在出现了两种观点,其他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么?”

孩子们纷纷选择“阵营”,“老师,我觉得徐思远有理。”“我同意芮子豪的想法。”……

 

“孩子们,知识的海洋很广阔,现在有两个船长给我们指路,看看哪个思路正确呢?他们两个人各有各的道理,到底是为什么要踮着脚呢?不如我们一起在文章的学习中找寻答案吧!”好哇,孩子们顿时来了兴趣。

 

我让孩子们自读课文,在文中找寻证明自己想法的句子。

“在最后一段中,‘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说明学生们想让老师好好休息,一定是不希望打扰老师。”这位同学是徐船长船上的船员。

“老师,第二段‘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您的窗口,夜夜和您做伴。’这段说明是芮子豪说的,是想要看老师。”芮子豪的好友李正瑞急着帮他的忙。

“李正瑞,你再读一遍,是谁要伸进老师的窗口?”

孩子又读了一遍后回答,“是枝叶。”

 

“我们一起读读第三段,从字里行间体会学生的感情。”

孩子们纷纷各抒己见:

“是对老师的关心。”

“是对老师的敬爱。”

……

“所以,现在大家觉得,哪位船长的思路比较合理?”

“徐船长!”全班望向徐思远,投出佩服的眼光。

“对,‘踮’是为了放轻脚步,别打扰老师的工作。还有没有问题呢?”

 

这时候第二个问题出现了:

“老师,这里为什么用‘你’?对待老师应该用尊称‘您’才对呀?”闫绪又发现了另一个“字眼”。我将两个字写在黑板上,打了一个问号在中间。

“同学们,对待什么人我们要用‘您’?”

“对待长辈的时候,表示尊敬。”

“那什么时候用‘你’?”

“朋友”、“姐姐”、“兄弟姐妹”……孩子们七嘴八舌。

老师概括总结一下,就是平辈之间。你们觉得我和你们的关系除了师生关系还像什么?”

朱以诺举手了,“我觉得我和你像朋友。”

“为什么说像朋友啊?”

“我常常和陈老师说有趣的事。”

我笑咪咪的,“对啊,朋友乐于分享。

胡旭超说:“老师会拉着我的手指出错误,帮我改正缺点。“

“朋友要互相帮助嘛!”我拍拍他的肩膀,让他坐下来,“还有呢?”

老师是我们羊村的村长,十分亲切。”周齐天说。

“我觉得还像亲人。”袁静怡说,“我生病了,老师会摸着我的额头询问。”

王锦妍忙说,“是的,我上次跌倒了,你也是搀扶起我,很关心我。”

“对呀,我们不单是老师和同学,还是知心朋友,还是至爱亲人,我们的关系这么亲密,为什么不能用‘你’呢?”我在黑板上用一个爱心将‘你’给圈在其中,孩子们也感同身受。

“请你们怀着小作者的心情,将这首充满爱意的小诗读给你的老师、朋友、亲人——我听,好不好?”

孩子们整齐划一的答:“好!”随后,书生朗朗,学生们面带笑容,饱含深情地朗读起来。

 

就这样,一节推翻了我精心准备三天却又精彩纷呈毫无准备的课完成了。

铃声响起我才发现,这一节课真正的主角是学生们,他们完全颠覆了我们的刻板流程,提出问题——发表观点——论证论据——挖掘字眼——体会感情——得出结论,这一切居然都是他们在一步步牵引着我,而这一篇文章的重点也都被他们一一发现,从而吸收掌握,顺理成章一气呵成的让人惊讶,叹为观止。

课后有的老师和我说,一直知道你课堂活泼,没想到孩子们还可以自己“掌舵”,我汗颜道:虽然完全没有按照我准备的来,但,这就是最美丽的意外吧!

【反思】

这次的船长带队教学让我想了我许多许多,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每个人的阅读感受都不一样,不可以压抑他们的感觉,要让他们养成主动探究、深入钻研的好习惯还真不是一件易事,特别是所引起的“领航行动”,给我带来了不少的反思:

一、         耐心的教导、可亲的方式——儿童化的语言,村长人人爱

低年级的孩子刚刚入学不久,还在适应着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活和心智上的转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可取,只有让他们自觉的亲近你这个师长才可以循序渐进接受你的引导和教育。

我的班级就是孩子们的羊村,学校就是小羊们的青青大草原。他们每天快乐的学习、玩耍。他们叫我村长,对,就是那个戴眼镜的慢羊羊。哪个小羊不爱我这脑袋上有智慧草的村长呢!

那些道理不用讲的多么艰涩难懂,只要他们举出一些简单的事例,联系生活,分享智慧,自然就明白了。

二、         打开思维、释放天性——找准切合点,给你加把劲

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十分迫切,自然会问题多多,选择合适文章的切合点,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阅读、启发引导,自己在文中找到答案。智慧的分享,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三、         主动思考、积极探寻——意识在萌芽,行动在巩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孩子们能够主动继续思考,发现“你”替换“您”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继而联系生活种种,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从头到尾都是他们自主的学习过程,这才是本次“领航行动”的最大成功。通过引导,孩子们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在两位船长的“先声夺人”过程中,大家自主学习的意识也开始生根发芽。随后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更是全神贯注的投入课文的分析、解疑中,切实把“自主学习”从意识转变成了行动!

四、         坚持不懈、长风破浪——知识海洋任你遨游,自主学习带你远航

再也不是老师填鸭的课堂,孩子们的智慧足以让人惊叹。分享得到的果实格外香甜。现在,孩子们多数已经形成了在课堂上被动思考的习惯,要改善这一现状,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积极的引导,坚持不懈的努力。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只有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才可以让他们成为合格的“船长”,在每一片海域都自由航行、长风破浪!

 

 

       

-------记忆深处的一次公开课

20091031,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日子,那是我们搬进新校区第二年的一个秋天,也许这个周六你正窝在床上享受温暖的味道,而在北京,一个伟大的人物却停止了呼吸。正是有了他,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他,就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2011年正值先生诞生100周年,我有幸参加了江宁区秋实杯赛课,课题就是《钱学森》。这是我做为教务主任第一次参加区里的语文赛课,心里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来自内心的压力,要在赛课中取得好成绩,为学校争光。兴奋的是我对自己的课堂有足够的信心,特别是历史人物篇。莫名的竟有些期待。      接到任务后,在于斌校长的带领下,我校组织一个团队(王琪、光燕霞、王丽、殷庆芳、傅宁等老师都全程参与)开始细心打磨教学设计。

这一课,许多教学名家如陈建先、孙庆博都上过,教学设计有前车之鉴,但正是因为这样,想要有独特的教学设计,想要有一些超越,难度可想而知。这篇文章语言简练、朴实,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和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文章没有写钱学森在外国学习所取得的成绩,也没有写如何思念自己的祖国,没有写回国的艰难,更没有写归国后的忘我的工作、遇到的困难,以及取得的不朽的功勋。文中只简单记叙了钱学森说的两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文本呈现的,有力量的只有这两句话,一定要通过朗读来感悟伟大的科学家那一颗赤热的中国心,这是团队定下的思路。

简单的两句话,短短的一节课,如何让学生对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有一个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报效祖国的种子,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种价值取向的引领才是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说实话,之前也没有细细地了解过钱学森的生平事迹。为了备好这一课,我要阅读、观看能找到的所有钱学森的资料,一有时间就窝在办公室里查看各种教学设计、关于钱学森的文章、书本,影视资料,如陈坤主演的钱学森的电影,六节的电视剧《钱学森》。为了记下其中有价值的资料,有的情节是看了又看,边看边记,生怕遗漏了什么有用的东西。下了班回到家,在张纯如的《蚕丝》和叶永烈的《走近钱学森》的人物传记中一次又一次走近那个年代,越来越清楚体会到了钱学森那种艰难、那种坚韧,那种卟卟跳动的强大心脏。很多次,读到深夜,难于入眠。

有人说过,课堂要让学生感动,老师首先要感到起来。我坚信,自己心里装得这些活生生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底子,厚厚的底子,在课堂上这些有效的补充会一次又一次地点燃孩子们的激情,会让钱学森这一人物形象在孩子们心中立起来,会让单薄与模糊变得丰满与清晰起来。这种人文的熏陶就是语文的情怀。

我也是个容易动情的人,我相信心里的那份沉甸甸的对钱学森的怀念将如涓涓细流流过孩子们的心田,流过每个听课老师的心田。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感动的点有许多。课堂的导入让人感动,传统的导入是从理解“××之父”开始,了解“中国导弹之父”,揭题开篇。这样的导入轻松自然,中规中矩但略显匠气,有强迫的痕迹,工具性较强,而我要走得是另一条路,以情动人,于是我们选取了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对钱学森的颁奖词(深情的音乐,老师深情的朗诵):有这样一个人(后加的,颁奖词中没有),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一个字一字的叙述着,深情低缓。就像回想邓小平说过的那句话“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的脑海中似乎出现了半生漂泊勤学苦读,归国报效,殚精竭虑,从翩翩少年到耄耋老者这样一个可敬的人,如此的亲切。

上课现场我没有紧张,眼中似乎没有了评委,没有了听课老师,只有自己与满堂的孩子,只有满满的听众。他们都仰着脸认真地在聆听一个动人的故事,我喜欢这样的感觉,我也喜欢那三尺讲台。我沉浸在自己创设的热乎乎的情绪之中。我带着孩子们从钱学森的身上读到那一个爱国心,一种别样的爱国心,他的爱国更加的赤诚,更让人敬重。设计的重点有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抓住重点词句:他师从冯卡门,是他最得力最得意的助手,“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优越的工作条件”,补充了相关资料----在美国他年收入50万,有车有房,而如果回国,将什么东西就将没有,这是不计得失的爱国。这种爱国不正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吗?而这时侯他说出的那句话就有了不一样的情感。我的心里也不由自主的涌出这样的几句动情的话语:为什么要半生漂泊勤学苦读?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要拼出性命回家?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些资料和炽热的语言点燃了孩子们的激情,他们一遍一遍地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一遍比一遍读得好,铿锵的童声中有满满的感动,读到了自己的心里,读到了我的心里,也读到了老师的心里,几次看到语文教研员周爱华一脸的微笑时不时地点点头,满怀虔诚。

钱学森的爱国和别人不一样,那些留学生爱不爱国家?其实他们也爱,但他们的爱跟钱学森不一样,他们是有条件的。钱学森是“儿不嫌母丑”,穷就穷,不嫌你!这不真是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吗?看着课件上播放的刚解放的新中国的乡村、城市的满目疮痍,再读读他那诚恳的话语:“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听着孩子们充满情感的朗读,我知道他们小小的心底已经对爱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感悟,种子已经落在了泥土里。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了,高级将领的那句话,虽然课文只有这么一句话,回国途中,背后却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啊!这不真正孟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吗?课堂上补充了那漫漫地五年归国路,每一日的煎熬只有钱学森自己知道,我们也被深深地感动着。国内条件异常艰苦,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有技术,要设备没有设备,一切从零开始,钱学森当时每月的工资是163.5元。他日夜忙碌,风尘仆仆。196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导弹,1964,我国成功试第一原子弹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人造卫星。

一天天的夜以继日,一年年的艰苦卓绝,一次次的风里来雨里去。因为组织纪律,钱学森的工作是要高度保密的,就连自己的妻子蒋英也从不知晓。两人聚少离多,每次看到丈夫风尘仆仆的归来,累了,瘦了,病了,妻子心疼啊,但也不能帮什么忙,常常一个电话,又立即出发。讲到这里,自然让人想到了纳兰的词里“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紧张与劳碌,当我在课堂上娓娓道来时,眼前总是出现蒋英开门迎着风尘中归来的丈夫,满是欣喜,继而匆匆离去,倚门而望,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在做全国人民的大事,她不能多问,更不能扯后腿。说着说着我的眼里竟有些模糊,声音也有些哽咽,全场一丝声音都没有,静静地让自己的心里装满大大的国、大大的家,字里全是那个人,像一幕电影,萦萦绕绕。当张明敏那一首感人至深的歌声《我的中国心》响起时,看着画面中一幅幅由少年到白头的照片慢慢转过,不仅让人感叹不已,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高声的哼唱起来,是啊,这是怎能的一种爱国之心,怎样的一颗中国心啊!

一节课,一颗心,一种倾述,一次再现,一段旅程,一种享受。这是一节公开课带给我的真切的感受。这节课获得了区级一等奖,现在回想起来,这个结果已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为一节课的过程,这一节课的所有,带给我的一切,这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释放。

成长真好!

(岔路学校:魏昌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