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江宁区小学数学“概念圆融生活”教研活动安排………2
二、孙平:“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3
三、戴大美:“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6
四、杨志燕:“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9
五、沈俊:“概念圆融生活的思与行”交流汇报……………12
六、附件1:岔路学校观课评课基本流程……………………15
七、附件2:“岔路学校观课议课单”示例………………… 16
江宁区小学数学“概念圆融生活”教研活动安排
一、指导思想
为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对课堂的深度思考和践行,经研究,决定于
概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高级思维的基石。个体掌握了概念就能对物体和观念进行分类,推论出规则和原理,将知识学习引向纵深。概念教学因此格外重要。学生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是概念赖以生长的土壤,而数学概念是抽象概括,高于生活的,如何处理好概念与生活的关系,“圆融”——圆满融通是联结两者的一座桥梁。
二、参与人员
各小学分管数学教学的领导1位,数学骨干教师2位。
三、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 |
活动内容 |
上课教师 |
观课地点 |
责任人员 |
7:50—8:15 |
签到 |
各校老师 |
门厅 |
胡静 |
8:20—9:00 |
认识厘米 |
孙平 |
报告厅 | |
9:10—9:50 |
用字母表示数 |
戴大美 | ||
10:00—10:40 |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
杨志燕 | ||
10:50—11:10 |
“概念圆融生活”的思与行交流汇报 |
报告厅 |
沈俊 | |
11:10—11:50 |
专家点评与指导 |
报告厅 |
戴厚祥 | |
12:00 |
午餐 |
食堂 |
王孝军 |
江宁区教学教研室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江宁区岔路学校 孙平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1-63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2.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学生会利用身边的“尺”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小组活动,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难点:建立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导入:《阿福的新衣》。启发思考:(1)故事中衣服为什么会做小了呢?(2)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问,导出统一测量标准的意义,从而引导出“尺”的重要性。】
二、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尺
1.学生介绍自己在生活中都见过的尺。
2.教师设问:观察屏幕上的尺,上面有些什么?
【设计意图:每位学生都有一双会观察的智慧双眼,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正是他们追求新知的过程。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适当补充和完善,导出新知“刻度线”、“刻度0”、“cm”,从而揭示主题“认识厘米”。】
三、建立
1.教师设问: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2.引导学生同桌相互比较1厘米是否一样长?思考所有的
【设计意图:厘米是国际通用长度单位,让学生通过课堂相互比较直尺上的1厘米,从感知教室里的1厘米都是一样长的,到感悟所有的1厘米都是一样长的。】
3.小组讨论: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4.魔术:用吸管比划1厘米。
5.说一说在生活中寻找长度或宽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设计意图:数学产生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通过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等课堂活动为建立
四、认识几厘米
1.学生活动:创造( )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自己画一条长几厘米的线段,第一、巩固前面学习画线段的方法,强调一条直直的线和两个端点;第二、抛开束缚,让学生自由认识几厘米,为后面小裁判员做铺垫。】
2.小小裁判员
⑴设问:哪位裁判员的测量方式正确?
⑵蜗牛爬行比赛。
设问:谁获胜了?它们分别爬行了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这两局比赛在设计时,第一局是一眼可以看出红色蜗牛爬得快,第二局由于蜗牛爬行的路线是倾斜的,所以无法一眼直观,这就要求学生体验在测量的时候,直尺要与测量线段对齐,并且学会描述不是整厘米数的测量结果:“比8厘米多一些”、“比8厘米少一些”。】
⑶蚂蚁跑步比赛。
设问:哪只蚂蚁跑得最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判断过程中学会测量线段的方法:第一,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线段末尾指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第二,不是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可以通过数几大格来判断,也可以用线段末尾的刻度减去线段开端指着的刻度。学生汇报的语言不会是标准的、书面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用儿童的语言表述数学观点和方法。】
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带着尺,这时候我们要灵活运用我们身边的尺来测量,例如“手掌宽”、“一拃长”。
学生活动:带着你的“尺”,量一量身边的物体大约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选择“工具”进行测量和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估算意识,也进一步积累了测量经验,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用我们身上的“尺”测量,学生还要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尺”,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六、课堂回顾
设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江宁区岔路学校 戴大美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99~100页。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口答出相关式子的值。
2.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于概括性,发展符号意识。
3.初步形成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多样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难点: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概括过程;用字母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拉下幕布,出现字母“a”。板书“字母”二字。
2.学生调动旧知,说说在哪儿见过字母,都表示什么?
3.进一步缩小范围,提问:在数学知识里有没有见过字母,都表示什么?
4.学生自主提问(本节课你还想进一步了解有关字母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生活和数学知识中有很多用字母表示的事物,这样导入可以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经验,为概念形成储存丰富的表象;自主提问主要是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探索学习。】
二、新授
第一环节:用字母表示数
1.先盒子为空,再不断增加盒子里面硬币的枚数,让学生分别用确定的数来表示。
2.抓一把硬币,盖上盒盖,现在盒子里是多少枚硬币?孩子可以猜一猜。能确定有多少枚硬币么?该怎么表示呢?
3.介绍韦达,渗透数学史的相关知识。
4.拿出另一个盒子(事先放了一些硬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明确:一般不同的对象我们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5.重新回到盒子,探索字母的取值范围。
练习巩固:师生年龄问题(确定的用数字,不确定的用字母以及字母的范围都包含其中);丰富年龄问题:例如一年后老师的年龄是多少?两年后呢?老师的妈妈比我大26岁,你们能表示出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孩子经历从已知的确定的数中产生认知冲突的过程,形成自然生长的必要;另一方面用老师和孩子的年龄问题作为巩固练习,既调动孩子的兴趣,又为下一环节作铺垫。】
第二环节:用字母式表示数量关系
报告厅人数问题:
1.提问:报告厅有多少学生?有多少人,有多少名老师?
2.以“a
3.两个盒子用两个字母表示的,为何不能向上面一样一个用字母,一个用字母式表示?(关系)你能给他们架起一座无形的桥,让他们有关系么?
4.出示红盒子,提示里面装有a枚硬币。做四个超链接,学生自主选择难度挑战。
⑴ 蓝盒比红盒多2枚
⑵ 蓝盒是a-2表示什么意思?
⑶ 蓝盒是红盒的2倍
⑷ a÷2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利用现场资源,以报告厅人数为例介绍字母式可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紧扣“关系”二字让孩子反复练习字母式的正确表达。同时也不断变换呈现方式,让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自主选择和独立思考。】
第三环节:深入理解字母式,规范书写
以上面盒子的形状引入。
出示例题:a表示正方形边长,C表示其周长,S表示面积。尝试写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做练习。
1.自学书上100内容,了解含有乘号的字母式的规范写法。
2.独立学习后组内交流,小组汇报,组内补充,组间碰撞。
3.教师适时补充,辨析
4.口答完成书上练一练。
【设计意图:变被动式的教授为主动式的独立自学,小组汇报组间质疑的形式把课堂还给孩子,教师退居幕后,真正发挥生生互动的魅力。】
三、练习
1.填写日记。
星期天上午,妈妈带张华乘公交车到动物园玩儿。上车时,张华数了一下,车上共有16人,到了动物园门口,下去x人,现在车上共有( )人。到了动物园,他看见黑猩猩和人一样,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n只手有( )个手指。而后又听管理员说:“鸵鸟的奔跑速度为每小时
2.你来出题。
⑴50+a;⑵3b;⑶x+y+z
四、小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和疑问,并相机解决课始孩子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让课堂浑然一体。孩子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江宁区岔路学校 杨志燕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感悟认识图形的学习方法,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验证正方形四边相等的方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知特征
1.导入: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想不想来认识他?你们有没有觉得叮叮的身体很特别?怎么特别?
2.是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3.在我们身边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4.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机器人入手,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接着欣赏一组生活中的图片,让数学圆融生活,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探索,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特征。
⑴通过预习你了解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板书:边、角)
小组汇报,师相机板书: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重点交流:对边的含义。
【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通过预习能知道长方形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但不一定明白对边的含义,所以这里通过质疑引发学生思考,加深对对边的理解,为后面的验证扫清障碍。】
⑵这些都是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要验证一下。请拿出长方形纸,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刚才的结论。
小组合作验证
⑶交流汇报: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情况:
① 用尺量方法
② 折的方法
③比的方法
注意引导学生折法的优化。
【设计意图:友善用脑的理念表明,调动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能更有效地激活大脑。在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的特征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用耳倾听、动脑思考、开口讨论,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现了新课改倡导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同时引导学生把长方形的四个角 “重合成一个角”,这里体现了方法的优化。】
⑷小结:刚才我们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验证了预习时的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课件演示由长方形变正方形的过程。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提问:通过预习你知道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吗?(板书: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适时介绍边长。
验证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
①用量一量的方法测量出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
②用折一折的方法:对折,再对折。
引导学生发现对边相等。
师:怎样折才能证明四条边都相等呢?
启发思考:先斜着对折成一个大三角,再斜着折成一个小三角,借助四条边涂上不同颜色的正方形纸展示,四条边完全重合的过程。
【设计意图:教师启发学生把四条边全部重合在一起的验证方法,是学生探究学习中的难点。利用验证正方形对边相等的折法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一张四条边有颜色的正方形纸,探究出四条边全部重合的折法,直观形象,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学生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理解。】
师:正方形的四个角有什么特征?还需要比四次吗?
【设计意图:这里学生有了验证长方形角的经验,利用经验迁移,很快地探究出正方形角的特征,凸显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观察比较,深化认识。
想想这些经过我们验证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引导思考:对边相等也是相同点。
【设计意图: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相等这一相同点,是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不容易感悟到的。这里进行比较,无形当中沟通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较好地渗透了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知识点。】
三、小组活动,动手创造
1.利用不同材料(钉子板,两副相同三角尺,方格纸,长方形纸,小棒),动手创造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看看哪一组想的方法最多(小组合作)。
小组汇报展示:
……
在展示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师适时提问:假如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
【设计意图:新课改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索的过程也许是曲折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相对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就减少了。不过一堂课也是需要有练习量的,以保证夯实双基。本节课将书后习题进行整合,寓练习于活动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学活用,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2.游戏:猜图形。
【设计意图: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环节使本节课达到高潮,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巩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加深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使学生感悟到要想确定是什么图形,须看到图形的全部。联系到在生活中也是这样,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事情的表象所迷惑。】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新课程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有了疑问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研究的乐趣。】
“概念圆融生活”的思与行
——区级数学教研活动现场交流汇报
江宁区岔路学校 沈俊
一、学校数学教学管理简述
1. 集体备课。
我们推行“课堂+课题”的集体备课模式。即倡导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关注课堂中发生的问题,关注儿童学习中的问题,关注自身专业发展,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从中提炼出自己研究的“微课题”,使教学和研究避免分离,融为一体。本学期我们数学组以“概念教学”为研究中心,每个年级组在此基础上,要有本组的研究方向。比如,五年级备课组就以“数学史”为主线,来深入研究数学概念形成的源头,引领学生理解经历其过程。
2. 校本教研。
每个学校都会做教研活动的设计。贵在坚持,贵在有效,贵在成就教师。
⑴教研分层设计。校本教学研修分为三个层面:校级教研、大教研和小教研。
⑵执行教研流程。计划→备听→观课→议课→博客→总结(见附件1)。
⑶提炼教学主张。通过“岔路学校小学部观课单”(见附件2),帮助教师认识课堂,体认儿童,反思教学,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并积淀成为学校教学研修文化“优点不漏、缺点说透、策略管够”。
二、“概念圆融生活”思与行介绍
对于儿童学习而言,各种数学概念知识是蕴藏在生活经验之中的。如果把概念知识看作种子或一棵树,学生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便是其赖以生长的土壤了。概念知识植根于土壤之中,才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避免走上死记硬背的歧路。概念等数学知识的精确性是需要强调的,但是,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概念形成、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教师自说自话,或是照搬来教材文本,而是用来进一步学习和解释应用于生活。
1. 为什么:概念教学,我们的缺失在哪里?
⑴缺乏“备学生”,漠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⑵没有“备知识”,无视知识既有的系统结构。
2. 是什么:我们所理解的“概念圆融生活”。
⑴概念: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构成,外延与内涵,假概念与真概念。概念教学,贴近儿童讲,就是如何将客观的、科学的、冷冰冰的概念变得让学生有亲近感,可触摸,乐学,会学。
⑵生活:包括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需要关注:纯粹的生活现象和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习发生的经验和阻碍知识迁移的经验;显性的经验和默会的知识。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巨大差异,任何时候都不能假定两个学生对一个概念的理解是一样的。差异性在于:智力发展水平、个人生活经验、文化背景。
⑶圆融:数学概念既来源于生活,又得剪断生活的脐带,高于生活,使其抽象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建构新的概念,使其结构化系统化,并能解释应用于生活。“圆融”一词是佛教语,有“破除偏执,圆满融通”的意思,于知识教学来讲,“圆融”是一座桥梁,圆满地将概念和生活融通起来。
3. 怎么做:我们达成一些粗浅的教学理解。
⑴更新原有的认知经验。
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和问题。大家都知道概念很重要,也清楚许多学生做不出题是因为概念不清而不能自如运用概念的结果,但是,用于概念教学的时间却常常很短,主要是因为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学生做题训练上了。
从教学的角度讲,概念学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顺应其学习方式和特点,改造其原有的结构,建构新的概念;二是将教师的知识,或者说是教师对概念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前者居多。比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后者如“质数和合数”等。所以,研究基于生活经验基础的概念教学,才显得格外有意义。概念教学需要在大量的事实积累与辨别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这样的知识才生动鲜活,不易遗忘。
⑵重视基础概念的教学。
对于教师个体来讲,是没有足够的教学时间教授学科领域中的每一个概念的。于是,选择合适的概念进行教学是教师的一项主要备课任务。即所谓的基础概念、种子概念或关键概念。基础概念就是一种可供迁移、可供继续生长的概念。就以计量单位为例。计量单位的学习基本贯穿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主要有以下八类:(略)
在上述八类计量单位中,长度单位是小学生最早接触,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因此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习具有核心概念的特质。而在一系列长度单位中,“认识厘米”无疑是最重要的。这是在二年级的时候,先在上学期安排学习厘米,再在下学期学习毫米和分米的意义所在。即:学习厘米后,对后续学习具有迁移作用;同理,学习长度单位后,对学习其它计量单位也具有正向迁移作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恰恰是“会学”需要着重要培养的能力。
那么,哪些是基本概念(种子知识),这就是值得我们教师(教研组)花时间,投入精力去做的事情。
⑶关注概念的经纬连通。
荷兰数学家费赖登塔尔对“数学化”进行了分类:“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是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过程,就是横向的数学化;数学知识之间的归纳、概括、推理、论证、推广、引申等,则是纵向的数学化。这是数学的产生与发展的两种不竭动力。
对教师概念教学而言,是很有启示的:建立起概念的经纬联系,形成概念知识的结构化,把所见的树木连片成森林,避免概念的碎片化。
没有一种几何图形的抽象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比如长方形,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绝对的长方形。桌面、黑板面等严格讲,都不是长方形,它们仅仅是长方形的“生活原型”;再比如讲线段的本质属性是长短,而非粗细,但学生用不同的笔画一条线段时,可能就有粗细之分。而且,生活中的线本身就是有粗有细,这些都是与科学概念不相符的生活概念,是需要进行改造和进化的。这就需要教师既关注生活概念,又要研究概念的纵深,理解比较透彻之后,才能让概念学习比较好的发生。
⑷养育良好的学习情感。
学习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应该是建立关系,形成联结,融通既有的学科知识、生活经验;学习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授受,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流淌和情绪的流露,教学要更多关注“人”的在场。知识仅存于表面,情感却在深处流淌。
①设计是前提;
②课堂是阵地;
③教师是纽带。
在岔路学校,我们提倡教师“每一周上一节让孩子留恋、让自己回味的课”。教师珍视自己的课堂,需要像鸟儿珍爱自己的翅膀一样,用心对待孩子,精心设计教学,努力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成长和拔节的场域。
附件1:
岔路学校观课评课基本流程
计划→备听→观课→议课→博客→总结
1. 计划。教师学期初申报校级教研课(大教研),其他教师上组内教研课(小教研)。教导处审定、汇总,全校公示后,开设两级教研课。 2. 备听。即让教师做好观课的准备。由开设教研课的教师提前一天,把准备好电子课本和教学设计,发布在学校博客上,并请组长发送通知给组员和相关领导,查看博客以“备听”。 3. 观课。观课不迟到,倡导教师提前两分钟进入指定班级入座;尊重上课教师,观课不议论;不仅“观教师”,更要“观学生”。 4. 议课。当天须完成。议课时,由组长主持,每次安排一位“中心发言人”做重点发言,其余组员也须发言。达成议课文化:优点不漏、缺点说透、策略管够。 5. 博客。开课教师将教后反思发在博客上,观课教师整理自己的发言稿“跟帖”,形成网络互动交流。 6. 总结。组长要做好组织工作(安排桌椅、通知观课、摄影拍照、收集材料等),将相关的文本与电子材料周内上交教导处。 |
岔路学校小学部
2013年9月
附件2:
岔路学校观课议课单
执教者 |
|
课题 |
认识图形 | ||
观课者 |
|
班级 |
一(1)班 |
日期 |
|
优点不漏:您的褒奖是对我最好的激励! 新教师的第一节公开课,能达成这样的教学效果,令人欣喜和兴奋。印象深的有两点: 一是设计的问题有数学思考性。这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数学之所以难学,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人为的肢解知识点,缺乏整体性建构知识的意识,教师设问的琐碎和无效也是重要原因。在张老师这节课里,重视了精心设问,激发了儿童思考的积极性。比如,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部分,“小狗会在雪地地留下脚印,各种不同的积木会在雪地上留下什么脚印呢?”这是多好的设问呢!要知道,生活原型中是不存在纯粹的平面图形的,包括直线、线段、射线等。平面图形存在的基础应是立体图形,如此,便将平面与立体建立了练习,数学经验对接了生活经验。还有对头发丝围圆的设问,课的结束部分“长方体上最多能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的设问等等。 二是让孩子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就是友善用脑的策略,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之所以学习不成功,很可能缺乏相应的科学引导,我们以及他们还没有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现场,张老师引领孩子认知图形,采取了多种形式(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认一认、画一画、冥想、健脑操等),激活、拓展了孩子思考的时间空间,值得推崇。 | |||||
缺点说透:您的建言是对我最好的帮助! 1.过渡语的设计可再有关联一些,流畅一些,具有美感。 2.教态上还可以再亲切些,具有一个女性教师特有的温婉和循循善诱。 3.多学习,积累经验和智慧,形成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和主张。 | |||||
策略管够:您的方法是对我最好的引领! 课的开始设置的教学情境很有趣味,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但感觉教学语言没有设计好——图形王国下起了大雪,小狗留下了一串串可爱的脚印(呈现脚印),积木留下的脚印和小狗一样吗?(不一样)。请你们选择一个积木留下的脚印画出来。 | |||||
请帮我凝练教学主张(教学风格)。谢谢! 简约、灵动、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