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学校特色>>效能评估>>B11-3>>阅览文章

岔路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初级班——外出培训感想

苏阳参加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

 

转化?何为?

——观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1016日,以“让教育人生更绚丽”为宣言的“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如期在南京举行,也许是为了衬托此次会议的重要性与严肃性,地址选在了解放军理工大学的大礼堂内,主讲人不乏有王崧舟、薛法根这样的教育名师,与会人员也是来自祖国各地,可以说是“声势浩大”。

二天半的课程听下来,如果非要问有何感受,那么我能想到的一个字是:累。如果再问对于语文教学有何感受,那么我想到了一个无所谓褒贬的词语:五花八门。这五花八门的课堂与演讲底下所想表达的主办方的思路无非是“现代与经典”。这五个字像一只无形的手抓住了中国的每个语文老师。回首研讨会上的十位老师,每位老师的课堂都可以说是创意十足,也都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沟通经典与现实,主办方更是请来了宝岛台湾的赖玉莲老师,希望可以在更广的地域范围内沟通这个经典与现代。

概言之,语文老师所做是:中国传统的现代性转化。林毓生先生在《中国人文的重建》一文中认为,我们的“人文”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这层危机有内在的一面,也有外在的一面。内在危机最为主要的来自于“权威的失落”,此处的权威指的是哲学家韦伯所说的“卡理斯玛权威”,即依靠个人非凡的魅力而获得的权威,孔子是也、杜甫是也、胡适亦是也。作为语文教育者,首先,我们必须坚定汉语的正确性;其次,我们要服从对汉语有重要贡献的人的权威性。从文学史的跨度来看,从甲骨卜辞到当代90年代新文学,时间历程之长;从权威类型来看,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们传统中的各项权威,已经非常薄弱,不能使人产生敬畏之心。所以当研讨会老师称《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经典为“冰冷的东西”,不该让孩子们阅读时,我愤然离席,在会场外游荡……呜呼,我们的精神家园何处安放?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博士对中国人的影响极大,最广为人知的是那句激励了万千学子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林毓生先生对胡适是很看不起的,他将胡适的这句话称之为“科学的庸俗见解”。胡适是形式主义的,胡适是实用主义的,我们当下的语文老师也是形式主义的、实用主义的。至于这个形式主义与实用主义好与不好?姑且不做评论。参会的每位老师,心中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有些老师是有情结的:孙双金老师是民俗的、王崧舟老师是诗性的、管建刚老师是文心的……而他们都是胡博士的忠实践行者。吴永军老师报告《从BBC“中国教师英国教学”看我们的语文教学》大谈中国教学的弊端,让教学与时代、国际接轨,愚以为:我们的教育理想不需要非与国际接轨,我们的教育成果也无需由诺贝尔来检验。

在经典与现代之间,强调转化,而且是创造性的转化。林毓生认为,在中国我们需要的是重建,重建中国人人文,重建中国人心中对汉语的“卡理斯玛权威”。重建的着力点是研讨会所提出的“让教育人生更绚丽”吗?当然不是!让教师的教育人生更绚丽,是让他们走上巡回表演的观摩舞台,他们的教育人生才会更绚丽?还是让本身具有独立思想的教师走向模拟学步的绚丽道路?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电子传媒时代的来临让我们懂得的比以往更快、更多,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我们娱乐至死,失去了以往的严肃与高贵。正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所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拜托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作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教育者的教育人生不需要更绚丽,只需慢慢修养、默默开放、绚丽不过三尺之地。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魏蔚参加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 

高山?景行?心向往

一直对王崧舟老师充满好奇,这种好奇从大学时代一直延续到工作中,好奇他的“诗意语文”教学在课堂上如何实行。走进“现代与经典”,不仅消除了我对王老师的好奇,而且让我见识到更多的名家名师,给我灌输了更多的养分。而然,因为一直以来的崇拜,我对于王老师课堂的感受尤为突出。

一、风度翩翩,温文尔雅

一身似唐装的乳白色衬衣,面带淡淡的微笑,双手合十拿着话筒。终于,见到了一直想见的王崧舟老师。远看他就有智者的气质,只是淡然地站立,就让我心潮澎湃,而他一开口,轻柔的声音又将我带入了平静的世界,儒雅的姿态让我忘却这是一节课,这种心境的转变,若非是亲临现场,难以体会。

二、诗意语文,大道至简

《天籁》一课,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较大的难度,王老师以朗读的方式来贯穿全文。老师领读,口口相授,由扶到放,师生共读,男女轮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没有太多的花架子,就是单纯的让孩子们在读中体会庄子的思想。王老师的范读,或润物细无声,或激情澎湃,在他的声音中我们仿佛听见了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有人籁、地籁和天籁。

在课堂的结尾处,他问学生:“庄子最推崇的是哪种声音?”对于学生的答案,他没有否定。当他表达自己想法时,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课件上文字一个一个的慢慢滑落的画面,让学生去看,去想,去猜,去感受。当学生一脸茫然时,王老师并没有说破,也没有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这与其教学的初衷“要在学生的内心播下一颗纯粹文化的种子”相吻合。

三、实力超凡,内力深厚

原来深奥的古典国学是可以被我们唤醒的,王老师用春风化雨、行与流水的语文教学功底让远古的《天籁》从剥落的竹简上一个字一个字来到我们面前,一曲一曲与我们心灵共舞。他似从千年积淀的国学精粹中走出来的一位儒士,让诗意般的语文如涓涓细流流入每个孩子纯洁的心田。课堂情感的淡定源于内在的富有;教学姿态的从容始于内力的深厚;课堂语言的精炼来源于日常教学的磨砺。《天籁》让我再一次对王老师深厚的语文教学素养感到敬佩!

面对这样一位大家,观摩过他的《天籁》,我从心底感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杨莉参加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 

孩子是一切灵感的源泉

——全国小学语文观摩研讨会感想

201510161718日,我们在中国解放军理工大学参加了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观摩研讨会,那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堂让我印象深刻,徜徉其中。

作为一个师范毕业生,刚刚开始工作,而这工作有一个美丽醉人的场所,那就是学校。是的,有什么比老师更幸福的职业呢?可是对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不足以让我做好这份工作,我还需要扎实的专业教学素养。而这三天的观摩就像一场及时雨,从外至内,让我的心田变得沁润起来。当教法学法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当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那一张张笑脸,那一个个让人惊喜的回答,都成了一个课堂丰满起来的重要组成要素,此时,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也就显露无疑了。

《春联》这一课是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容易展开,也容易受限,然而当孙双金老师跳出文本学语文,从学生兴趣出发,致力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这样的课堂,不仅有趣,而且更加有效。所以,学生在本节课中,不仅了解了春联的特点,甚至能够自己开始创作,这不正是课本转移运用到生活最好的例子吗?当老师在课堂上致力于引导,当孩子被你吸引,课堂上的惊喜肯定会无处不在,这样有情有趣的课堂,处处有爱心,处处有关怀,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心向往之。

当然,赵志祥老师的授课《赵州桥》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古代诗文与现代课文内容的穿插,吟诵与歌词浅唱的结合,可谓独辟蹊径。赵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让课堂活了起来,“坚固”,“美观”,“创举”这些抽象宏伟的词,在指导朗读中,在低吟浅唱中进行了深入的理解,恐怕这就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吧。

而薛瑞萍老师的报告,从她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深深打动了我,“我们的孩子那么可爱,你怎么忍心让他们读、背、记那些冰冷的文字?儿童文学,可爱的传统民谣可以让他们得到快乐,感受到纯真的童心。”是啊,只要我们愿意放下身子,低头感受,真正的关注到儿童的本质,想必教育定是只有美好吧。

三天的观摩转瞬即逝,获益匪浅,还有很多名家,在此就不一一赘述。说说我感触最深的吧,那就是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如何巧妙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思考、阅读、总结、反思中碰撞出火花,点燃学习兴趣并且延续学习的热情,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尤为重要。

 

 

张婷参加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教师,你会“不讲”吗?

——第21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会有感

 

我们改变不了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态度;

我们改变不了过去,但我们可以改变现在;

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我们可以掌控自己。

很荣幸的参加了“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让初出茅庐的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从一开始的满怀期待,到随着特级教师一个个的展示,自己都忘记了身在何处,只是被他们的教学艺术深深地吸引了。

孔企平老师在《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中谈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像工厂里的两个齿轮,老师的教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形象生动的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教学,完美的诠释了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不但要成为表达者,还要成为倾听者。”这句话让我情不自禁想到了自己,在课堂上我说的话量明显大于学生说的话量,师傅也常说我,让我少说,让学生多说。想想也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就如贲友林老师所说的,我们不知道课堂会发生什么,但要相信学生会学习。真正的好课,不是老师的出彩,而是学生的出彩,简言之,出彩要处在学生的学上。

除此之外,今天的观摩课让我大开眼界的就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一群课堂上敢于提问敢于表达的孩子。每一个孩子在回答一个个问题时总能表达的很完整,几乎每一个学生在回答完也都会问其他同学像这样的问题,“大家觉得我说的对吗?”、“有谁还有补充吗?”、“大家同不同意我的说法?”、“还有谁有比我更好的想法吗?”……在保证师生互动的同时也关注了生生互动,把课堂展现的淋漓尽致。回想一下我自己的课堂,惭愧不已,一堂课上下来,基本上都是我去问学生问题,很少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去问学生问题。

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相信我会学着去改变,努力做到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马梦颖参加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善退——让课堂少点匠气多点灵气

——听贲友林《因数与倍数》有感

1023日,我很有幸地参加了“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这里,不仅获得了一次与大师贲友林、华应龙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也收获了一次与大师教学思想交流的情感体验。之前也一直在拜读贲老师的《此岸与彼岸》,此次又很荣幸能听到他的课,也是受益颇多,课堂那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流程的设计,不花哨不浮夸,这足以让我安静的聆听与思考。。

我曾经听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是创造奇迹的魔术师”,我不否认这句话,要想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常常需要我们老师精心备课,充分预设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课前,尽心准备,调动好奇心,做到课未至,趣已生; 课堂上,逐层揭秘,步步紧扣,做到课堂上,趣更浓;课后,启发思考,留置悬念,做到课已毕,趣犹在。这样的教师为学生想的面面俱到,而此次在听贲永林老师课的时候,我真正见识到了教师的善退,诱发学生的惊艳,孩子们的敢做敢言,使得课堂的每一个知识都变成了生成性知识,课堂少了教师的匠气,却多了学生的灵气。

一、放手让学生做——自制导学案:

上课伊始,没有非常精彩的导入,没有太多的师生互动,贲老师简单说了两句后,学生拿起导学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仔细观察导学案可以发现,导学案并不是老师所设计,而是由本班学生自己设计,有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到36的因数有哪些,再到3的倍数有哪些,每一个题目都有三个子标题:知识、我的发现、我的提醒。

多好的设计,知识是学生自己从书本中就可得知的信息,而发现可以算是知识转化过程中生成性的东西,是含金量再高一层次的设计,而提醒则是对发现的细化。简简单单的“知识”、“发现”、“提醒”六个字,抵上老师课堂上多少句的追问与赘述。学生导学案的自我设计,更能让他们在课堂有目的性的汲取知识,明白我还需要知道哪些,我还会不知道哪些,使得他们自己更加具有灵动性。

放在之前,如果我教因数和倍数,我并不敢这样大胆放手给学生这样去尝试,我只会小心翼翼,按部就班的设计好情景,从情景一步步设计问题,让学生从我设计的问题中一步步走下去,从而顺理成章的得出我想要他们掌握的知识点。 听完这样的一堂课,我会觉得自己的整个教学观会被刷新了一遍,第一个感受就是,这样真的好省事并且真的效率会很高,第二感受是,我那样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他们在走我们给他们铺设好的路,就很难发现原他们自己本能发现的问题,少了灵活性,却多了教师的“匠心”。所以大师为什么叫大师,他们会不断刷新别人的教学观,并且会让人心服口服的被刷新。

二、少言让学生讲——思辨式交流:

当真正开始进入新课时,贲老师话语几乎非常少,大多都是“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你觉得怎么样”“你有没有更好的”“你对他的想法有没有什么建议”之类的诱导性语言,每一句都能让学生接着畅所欲言,尽情说出自己的想法,每一位学生站起来不仅都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所想,还能在别人交流时聆听与思考,评价上一位同学所讲,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每一个人的想法并不是孤立的单体,他们之间都是有串联、有衔接的。

贲老师让学生根据XY=Z用四句话说一说他们的关系后说“谁还有对大家的提醒”时,有学生自己道出了“倍数和因数它们不是数,而是表示的一种关系”,当时我听了之后,觉得这孩子在老师没有任何针对性引导的情况自己说出了这句话,真是太妙了,而这就是在生生不断交流中碰撞出来的生成性东西,从而能使他们更好地熟记于心,不会犯“3是因数,12是倍数”这种错误。教师少言,给学生留出来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解释自己想法的空间,以及给教师自己留下了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真实想法的机会。

学生一个接一个,这样的生生对话妙语连珠,让人感叹,而此刻的舞台归属于学生,老师只是个倾听者,观察者而已,静静地听、静静的等、最后再静静的问,如此往复,不断生成,课堂也变得灵动。整堂课,贲老师的话语很少,他真正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老师在参与。常说学生是花朵,教师是园丁,我们给他们安排阳光日照,浇水施肥,修剪嫁接,他们在我们眼里或许很美丽,因为他们长成了人们所期待模样,但他们不会很灿烂。如果放手让他们自己汲取阳光,吸收雨露,他们会更加灿烂美丽。

在实习的时候,经常会被老师说,我的话语太多,为学生想的太多,自我反思现在的教学,这一点任然还没有做的太到位,真的要像贲老师说的那样,教师要关好自己的嘴,放开自己的手,相信学生,相信弱势学生,一切都会很精彩。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少一些花匠气,还学生多一点灵气,思行言至灵,则人灵。

最后一句话概括我的感受:教师的善退可以让学生走的更好!

 

马梦颖参加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回归数学本质教数学

——听俞正强《植树问题》有感

1024日,一场没有任何课件,没有任何花哨游戏互动的公开课,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俞正强老师的《植树问题》,平淡而不简单。

下午的公开课还没有正式开始,连主持人都还没有上台,一个头顶头发稀少,背有点驼的老师已经在黑板上认真地板书上课的内容了,当时一个感觉就是,这位老师好认真!当主持人介绍他之后,我百度搜了一下这位看似很平凡的老师,原来俞正强老师是全国有名的“低头找幸福的人”,这句话是我在网上搜索看到的对他的评价。

 一上课,没有十分精彩的导入,俞老师只是跟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课前谈话,从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们都觉得植树问题很难很烦,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思考第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20米,每5米分一段,共分几段?”这个问题是二年级平均分的问题。孩子很容易地就列出了算式:20÷5=4。而后俞老师问了一句“为什么用除法来做?”从而回归除法的意义,帮助学生复习用除法算式的最根本的意义是平均分。在解决此问题时,俞老师通过一个个问题如:“会做的同学举手”,“你为什么不会做?”“你什么时候会做这种题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让学生知道这个问题是已经学过的。

而后第二个问题:“20米路,每5米栽一棵树,共栽几棵树?”学生纷纷回答“加一!加一!”当追问为什么是加一的时候,学生却普遍说不出。 俞老师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追问,学生不断的进行思考回答,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地理解树是种在哪儿的,是种在点上的,最后得出答案是5棵。

回到这两个问题,俞老师又追问:“这两题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学生通过看线段图以及对问题的思考,顺理成章地区分出平均分是一段一段的分,而种树是种在点上的。从而通过这两题的对比,很容易的让学生体会到 “点”与“段”的差别在哪里,明确了种树是种在点上的。

此后,俞老师更将例题引申到更普遍的现象中,“除了园林工人把树种在点上,还有什么人也把什么也放在点上?”这个问题很巧妙的将植树问题引入到生活中,让学生回到生活中找植树问题,体会植树问题不单单只是种树。从而有学生有举例出说出:工人每隔几米打地基、路灯的建设、每隔多少米长建一幢房子、每隔一学期一张奖状,奖状是树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回答的实在太精彩了,他们的思维完全开阔了,思路得到了拓宽,教师让学生更主动地去内化了知识。

 最后,俞老师指出不同的情境,一是当路的一端有一幢房子挡住了,即带回一棵树,即:一头不种就-1,二是当路的两端都有房子时,则带回两棵树,即:两头不种就-2。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让他们体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上完之后,我觉得俞老师整堂课的思路非常的清晰,他通过简单的“点”、“段”很好地解释了植树问题,让学生体会植树问题并不是很复杂的,它和工程问题、价格问题等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它们都可以用“点”“段”来很好的解释。俞老师从平常事物中帮助学生引申,拓展思路,让学生内化“植树问题”的“树”什么是“树”,而这个“树”是种在哪里,这两个关键点是本节课的亮点,也是植树问题的关键点。

现在想想,像我们之前教授植树问题时,向学生灌输很多的专业术语,如:间隔数、距离数等,这些词语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从而会使学生将植树问题学死,当给有关树题目的时候,或许会做到手到擒来,但是碰到引申的植树问题时,说不准就抓耳挠腮不理解了。所以,个人认为俞老师的这一堂课对于我们新老师来讲,是一堂非常实用的课,在练习课上我们可以化零为整,将零碎的知识要点统一归类,然后从数学本质出发,使数学变得通俗易懂,使练习变得得心应手,能给学生启到学生醍醐灌顶的作用。

所以说,一个教师的教学不是要让课上得有多么精彩热烈,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数学的本质出发,使数学浓缩化,让人人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后我也会多多观看俞老师平时公开课的视频,希望能在他的课中学习到更多,走好自己的教师路,从而让学生走的更好!

 

张婷参加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千金难买回头看!

 ——观第21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观摩课有感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实现明天目标的唯一限制,就是对今天的疑惑!”

在两天半的学习当中,听了很多老师的课,有来自北京的,有来自深圳的,甚至有来自台湾的,从中,我也了解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

其中,吴佳慧老师让我了解到了咱们宝岛台湾的教育状况,在玩中学,学中玩,她们注重课前奠基,她们的课堂都是围绕“大概念”展开的;俞正强老师与学生“植树问题”的探讨,让我意识到教学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的过程,俞老师在“植树问题”中对“段”的研究还有“点”的研究带领学生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对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进行了良好的训练;幽默风趣的强震球老师把分数的初步认识讲解的让学生喜欢,让听课的我们喜欢,甚至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有小孩代表举手报告她不想下课,我相信,此时的学生是在享受着这堂课,这是对一个老师多么大的肯定啊;黄爱华老师整节课以讲故事新奇的方式上了一节《方程的意义》,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既爱听又爱说,你能说这样的教学不成功吗?

在两天半里听了很多节让我由衷佩服的课,其中,让我印象最最深刻的莫过于偶像华应龙的课。这其中的一个小插曲让我对这个原本陌生的老师产生了敬意,华老师在上课前突然电脑中毒,导致原本应该很吸引人的课——《阅兵引出的数学问题》PPT演示不了,临时把课改为数学黑洞,也许是上天的安排,让我见识到了在如此紧张的环境下如何淡定从容的去面对突发事件,并且能上好课,能把课上的让学生喜欢。

华老师的课是由任意三个不同数字展开的,让学生试着用三个不同数字组成的最大三位数减去三个不同数字组成的最小三位数,不停的去试,最后总会等于495,很多学生在不停的尝试,不停的计算,甚至有些学生算到495后不顾之前算的是多少依旧重复着继续算,但也有学生发现了算到495再算下去依旧是495,这时,华老师在黑板的最右边写下了“千金难买回头看!几个大字,确实,如果那些重复算的同学每算一个看一看之前算过的过程,可能就减少了计算量,能很快的发现数学黑洞的规律了,真可谓,回头一看值千金呐。

无论是教学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多多回头看一看,也许你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陈芳芳参加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讨会:

别样的第一次

今天我参加了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会期两天,今天是第一天,共有六场报告,每一场报告都很精彩,感人至深、发人深思。虽然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听报告了,但是此次的报告会让我感受到别样的“第一次”。

第一次,我感动的流泪了。

或许是我的泪点太低,或许是因郭文红老师感动了,或许是因这个老师的学生感动了,亦或是被他们这种深厚的师生关系感动了。

南京市芳草园小学郭文红老师郭老师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者应悉心地教导学生、注意检点自己、观察自己”,提出要引导学生做自觉的学习者,完成自我教育。教育者要唤起自己的学生努力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永远不要去扑灭儿童心中那一点宝贵的努力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而要点燃孩子善良的火花。郭老师喜欢用相机给孩子拍照,然后给全班孩子看,这时候孩子们都会看到自己以及别人,主动发现优点和不足,自己写评价,培养孩子的自责心,让孩子学会观察、思考、表达、阅读。郭老师在别的学校做交流时接了一个纪律最差、成绩最差的班级。她就是用这种理念和行动证明学生是可以被引导做一个自觉的学习者的。但她后来出差回来,看到学生的日记上这样写着“郭老师不在,我们也能吃好饭、上好课、管好自己了,她在和不在都一样,只是少了一个人而已。”郭老师风趣地说“我好失落啊!”我想这才是班主任最大的欣慰、教育的最高境界啊!很多学生在班主任的管制下表现得很乖,而在背后可不一定乖了,这个时候他们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总让人不放心,班主任的工作更像一个铁笼子,禁锢着学生。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成为一个自觉的学习者,班主任在和不在都一个样,那才是真正的自由。她用自己的教育实例阐释了对学生心灵深处的解救,让孩子获得自由。一个学生给郭老师买了一个黑色的马克杯,杯身可以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呈现出一幅画面和一首诗,这首诗激荡起了所有老师内心的感动,热烈的掌声是对郭老师精彩报告的最高评价。

第一次,作报告不用PPT

湖北省特级教师桂贤娣老师的报告,让我眼前一亮,她竟然没有使用PPT,好神奇啊!桂老师个子不高、衣着朴实无华、脸上洋溢着亲切自信的微笑,眼睛里透出智慧的光芒。她声情并茂,轻松活泼,没有条条框框,充满童趣,使会场仿佛变成了表演的舞台,充满欢声笑语。听完她的报告,她的那份坚持与坚守,那种纯真与质朴,那种自信和潇洒,那份开朗与活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二年级语文老师,经常给孩子们做手工玩具,她是一个爱动脑筋的老师,用铜丝和米教学生学拼音,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孩子的童年不可复制,孩子的世界里应该由游戏、恶作剧、学习…..组成。作为老师,要让自己的的工作有点趣味,让各种变得更有阳光。是的,老师是靠嘴皮子吃饭,要有小幽默和智慧,我们的热情不能被繁杂的工作淹没,应该充满阳光,让我们的孩子充满阳光、让我们的工作充满阳光。桂老师特别注重学生从小要受到艺术的熏陶,身为老师,不仅要启蒙文化知识,还要启蒙艺术。因为文化艺术的熏陶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无限的。她对学生用情用智,并享受教育、乐在其中。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出场——高歌一曲《相逢是首歌》

下午第一场报告,当音乐声想起,大家都纷纷把头转向后面,主讲人山西太原王文英老师从会场后面深情演唱,缓缓向主席台走来。大家都震惊了,真好听、真有激情。王老师是个特别爱美的女人,打扮时尚亮丽,发型很酷,有点“另类”,原来家长都不敢把孩子放在她的班级,觉得她外表不像教师,如此一个爱美的老师,怎么会将心思放在孩子身上?为此,曾经的王老师很难过、困惑、痛苦。但是她没有改变自己的信仰,她是一个爱美的人、还是一个内心渴望美女人,她只有变得坚强,努力工作,向大家证明自己。她用激昂热情的报告向大家阐释教育的责任,教育不是把将优秀的学生送入清华、北大,而是让普通甚至落后的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王老师说教育就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鼓励……一个身上充满杀气、无比可怜的孩子被王老师像弟弟一样关怀着,直到结婚时向奶奶跪下说要用生命孝顺奶奶时,婚礼现场的人都落泪了。一个人的品格境界是多么崇高,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人!当他拥有三辆豪车时,牌照可让他煞费苦心,每个牌照末尾几个数字都是9071,这是当年他所在王老师班的班级号码,家里凡事和数字有关的一定有9017,包括银行密码,还有一个等了两年多的电话号码,前面7个数字和王老师的一模一样,后4个数字就是9017,会场响起阵阵掌声。这是对王老师最大的褒奖啊!这让我又想到了瞿秋玥,虽然我对她好,可是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耐心不够了。今天我听了王老师的报告,内心再次反思,我做得远远不够啊!

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是精彩的,老师要做到让教育充满人性,使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和与身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发展。每一朵花都有她的花期,我们要了解、研究孩子,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养分、阳光,耐心地静等花开。今天我有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收获。这些老师教会了我怎样面对工作,更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我们也应该做智慧的教师,品快乐的人生,我们也应该像桂老师说的一样:我工作,我快乐,我生活,我阳光。 

 

 

陈芳芳参加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讨会:

做一个有思想的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繁杂,事无巨细,班主任常常为此头痛不已,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可是今天我参加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讨会,聆听了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陈宇老师的报告《面向集体的教育》后,感触良多。

    班主任不是勤杂工,是思想者;不仅要做具体的工作,更要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的起点在哪里?我能把他们带向哪里?否则就失去做它的理由了。一个班集体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它应该是班风、班训、班级精神等概念的整合与升华。班级建设的重点是“三观”建设: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

班主任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积小胜为大胜。确定周工作重点,一个星期解决一个问题,当然我们学校也是这样提倡和要求的;一个月培养一个好风气;一个学期培养一个主题教育。可是我自己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又一锅端了,什么都强调,工作重点不突出,学生反复性较大。

    陈老师说“好关系带来好教育”。例如心理学中的“霍桑效应”——每个人都有被关注的需求。作为一个老师、一个班主任,我们关注最多的就是优等生和调皮捣蛋给你惹麻烦的后进生。然而却忽视了成绩中等、安安静静、不惹是生非的中间力量,而这部分学生恰恰是班级的主要力量。陈老师按照学号顺序不间断地和学生谈心,通过周记和学生进行笔谈,通过QQ群和家长保持沟通,关注学生的生日,带动全班学生给同学过生日等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存在的,是受到老师、同学关注的。我以前是鼓励学生给我写信,说说自己的心声,有时候我也给学生写信,进行沟通交流。这学期我也想到将学生的生日时间贴出来,然后利用水果时间和学生一起对过生日的孩子说“生日快乐!”可是最终都还没弄起来。看来有想法不实践也是空想!以后要大胆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好方法。

要管理好一个班集体,班主任要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关教育。“三公”原则的本质是尊重学生的权利:知情权、话语权、选择权、选举权、隐私权、无权……尊重权利就是放权、放权就是分责。要建立某项制度或班级遇到问题、挫折,就把事情拿出来大家讨论,班主任不要一言堂,让学生去讨论,想点子。通过主题班会、树立典型、案例点评、主题演讲、主题征文等多种方式开展教育。我最欣赏陈老师的管理策略是他给学生写信、进行主题演讲性的励志教育,这可不是说教,而是很有方法的给学生“洗脑”,学生还能甘之如饴,这就是管理的艺术!

班主任要多元化评价学生。多元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用评价促进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发展。可以采用评价与岗位挂钩、评价与制度配套、评价涉及到班级生活的各个方面。原则是以正面为主、以激励为主,任何评价制度如果不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就不是好的制度。树正面典型,激发正能量,鼓励阶段性的好表现,让更多的学生有被认可的机会。我对“班级月度风云人物”、“感动班级年度人物”的评选很感兴趣,陈老师还设立了很多奖励办法:拍照留念、和校长合影留念、为获奖者制作精美海报并在全班展出、获得奖励证书和颁奖词、获得小纪念品、向家长通报嘉奖。我觉得这都能极大并有效地提高学生要求进步的积极性,那他还好意思犯错吗?

当一个好的班主任是需要智慧的,是需要管理艺术的。我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每天繁杂的工作中增添一点趣味,做一个有思想的班主任,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有意义、有意思!

 

 

黄玮涛参加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

感受现代魅力 学习经典课堂(一)

现代与经典,是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一个迸发激情的舞台,也是英语老师共同成长的舞台。课堂是一个强大的磁场,它的力量源于教师自身深厚的功底,平和的语态,智慧的设计,对学生机敏的评价

第一天第一节顾洁老师的课给人一种朴实而又奢华的感觉,她的语音语调优美,极富亲和力。她上的课题是Healthy eating,教学过程设计精妙,课堂语言输入量非常大,学生口语流利,师生之间的交流自然,生动且有深度。没有复杂的课件,而是借助教师个人精深的专业素养围绕教学重点层层递进开展活动,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整堂课就是一个语言生成的过程。课上,关于文章主题的问题,顾老师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并不评判对错,并且让学生自主评价,并告知学生如何操作,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的语言生成都源于教师智慧的设计,从内容的准备,句式的巩固到篇章结构,整节课都非常流畅自然。整个课堂的师生话语比例,学生远远超过了老师,在整个课中顾老师把教学目标的标杆从知识技能和语言技能的层面上升到思维能力和文化技能的层面。听到学生们一口流利的英语,我看到了一位优秀教师给他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并且深信这位老师赋予了他们充分自由的身心和灵魂。语言的学习不仅是词汇语法,更重要的是用英语思维来思考问题,思维模式的创设不是一日形成的,作为老师应该把握最敏感的时期帮助学生。引用张伊娜教授的一句话“我给孩子一份信赖,他必还我一份欣喜”。

我印象为之深刻的另一位老师是林丽老师,林丽老师人如其名,伶牙俐齿,她的课堂像外教的课堂,老师引导,学生追随,在自由交流中让英语升华。活跃和开放的课堂,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让学生学的轻松有趣,课堂上笑声不断,掌声不断。本课的一大亮点是教学材料的选择地道,教学资源的选取贴近学生实际。每个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一步一个台阶地发展思维。在整个课堂中,林老师的神态和肢体语言都有一种西方人的感觉,在交流中她与学生自然而真实的谈话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英语学习的气氛。

第一天的活动让我听到了不同风格的课,名师们的个人魅力,纯正的口语,幽默的谈吐,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都让我大开眼界。希望在大师们精神的引导下,我能找到自己的教学魅力,发掘孩子的潜力,让每个孩子能自信快乐的学习英语。

 

黄玮涛参加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

感受现代魅力 学习经典课堂(二)

学生灵魂的启迪源自教师自身的学识魅力,我深深体会到,名师之所以为名师,不单是教学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魅力的影响。我所见到的名师每位都平易近人,而不是高高在上,严肃古板。他们善于揣摩孩子的心理,寻找孩子的兴奋点,不断在课堂中自然而然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始终情绪高昂,时而专心倾听,时而凝神思考,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大师们的课堂没有华而不实的包装,给人的感觉就是真实自然,每节课都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上道,就如婴儿学走路,扶着扶着老师就不见了,课堂交给学生,慢慢地学生占据了课堂,在不断地课堂生成中,完成教学目标。他们的课堂不只是教学,更是教师个人才华的折射。唱歌,作曲,写歌,画画,精彩纷呈。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感受了十二节观摩课,风格各异的老师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课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所有教师都追求符合学生学习规律,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课堂教学。教学所要求达到的不是统一的模式,而是对教学的自我把握。设计出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科学的系统的教学方法是我所应该坚持的,真正的做到教法无止境,教学无止境。

 

黄玮涛参加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

聆听、感悟、提升

师生们的课堂给我最强的震撼是他们扎实的基本功,老师们英语发音极其准确优美,语音语调纯正地道,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精美的简笔画,幽默的话语,智慧的应变能力,课堂上的游刃有余,都深深的吸引着学生们和我。

课堂讲究实效,细微之处显匠心。看似不经意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新的单词、句式,还巧妙的化解了重难点,在行云流水中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正如沈峰老师所说:上课要给学生明确的定位,让他知道该学什么,就像和学生一起去旅行,你必须知道让他该往哪走,目的地在哪。在旅行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落后一点,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这样在学习过程中能产生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前进的力量。用热情点燃的课堂。抑扬顿挫的话语,丰富多彩的活动,独到的情境设计,让我应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