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探索
江宁区岔路学校教师培训材料
一、从学习的特征理解有效教学
学习是人的心理内隐的活动。上课时学生们跳出座位、谈话,或在做小动作,很显然是没投入学习,学生不投入的方式可能更加隐蔽,比如看起来精神集中但实际上却走神,教学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一个事实是:在上课的任何时候有可能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走神,要纠正这种不投入很难。要增加学习时间,更要致力于增加学生的投入学习的时间。
人的内隐学习与外显活动是有规律性的联系(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从学生某些外在表现推断学习者的内隐学习活动,明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情况:包括参与的广度(参与的人数)、深度(探究、独立思维)和自觉程度(积极还是消极的)。
人的活动环境、条件对人的内隐活动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教育者要能在积极创设学习者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上下功夫,促进学习的内隐变化)
中国教育以大班化教学为主的现实下,要求教师分层辅导和补课,没有充分的时空,我们最可为的就是在创设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条件和环境上下功夫,发现学习者的内隐行为,对其进行诱导、指导、帮助、促进使其向积极高效转化。在这一点上教师是有机会的、有条件的、有责任的。
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比较,有效教学更侧重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惟一标准。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的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的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低效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效教学注重的是:
(1)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度。“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
(2)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做一个成功的教师,一定需要致力于如何能教得轻松而学生可以学有所成。今天我们一方面面临着学生学习的增加,但我们又需要不断提高学科教学成绩,这就使得教师没有很多时间去反复教学、低效劳动,追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充分的教学效益是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命题,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必须建立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之上。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尽可能明确与具体的目标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寻求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有效教学是以教学的效益和效率为核心,以教师“教”的质量为主要支撑,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
有效教学目标:中小学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学生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诸方面发展主要的是:
(1) 基础知识的获得;
(2) 认知方法的建构;
(3) 学习能力提升(主要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的基本技能);
(4)创新意识的培育(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并勇于尝试新的过程和方法、敢于发表新的思想、观点);
(5)学习情趣的形成(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及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有效教学应体现在促进这些方面的协调发展。
有效学习面对的两个基本矛盾:
一是教学的要求,不能完全适于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1、或者是成长的不成熟,如:一个未来的钢琴家,不会很早就明了了苦练指法的重要性。2、也有统一的要求不切合实际的需要。
二是普遍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无论多高明的教师在推动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时,一定会有差别的,程度不一,取向与别,进度也难一致,分化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学习差异可能使长期困扰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是教师实现有效学习的障碍,也是教师在追求有效教学时,必须坚持目标的有限性的根本原因。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与教学活动中,不应追求目标与进度的完全统一,不再追求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齐步发展,也不再简单的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来评价教师的活动,我们才有可能实现让大多数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度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不仅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们对这些有热情”。求知热情是推动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催化剂。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适当变换刺激的呈现方式,给学生带来新、活、趣的学习过程,可以释放激情、潜能和创造力,提高学习效益的同时有利于学习情趣的形成。
(一)童心,一片冰心在玉壶——走向人本的回归。
例:学生习作《舅舅》:
我的舅舅,我妈妈的亲弟弟,比我大十五岁。
我出生的时候,舅舅十五岁。因为舅舅比妈妈整整小十一岁,所以他就只比我大十五岁了。十五岁的他正值中考关头,却整天陪着我玩,逗我笑。婆婆说,他有时还会逃学回来看我呢!那时候,我和舅舅最亲,妈妈告诉我,当我连“爸爸”还发不清楚时,就可以很清楚地喊出“舅舅”了。
我三岁的时候,舅舅十八岁。他不是个好学生,没有考上大学。在家闲着没事,他便天天陪着我。他和我打牌,陪我玩“踩乌龟”。每次我都玩不过他,被他“制住”,他叫我说几句“好听的”便放了我,有时我会说“求求你了”,他立即放我下来,严肃地对我说,不管对谁,都不许说“求”这个字。从那时起,“凡事不求人”成了我做人的准则。有时看到箱子里有烂苹果,他会告诉我,如果苹果烂了,就不要吃了,因为吃完烂苹果,剩下的好苹果也会烂掉,那么吃的就一直是烂苹果了。虽然那时的我似懂非懂,但十八岁的舅舅,第一次教给了我“放弃”这个概念。
我七岁的时候,舅舅二十二岁。他参加了成人高考,取得了大专文凭。每到周末,他就和我一次看电视,评析里面的人物角色和演员。我记得我们看的、讲的最多的一部片子叫做《校园先锋》,这部片子至今还是我的最爱。
我十岁的时候,舅舅二十五岁。我清楚地记得,十岁生日的那一天,我邀请了一大群小朋友,还有爸爸妈妈婆婆公公,可是我最亲的舅舅却没有来。因为那时,他已经是“苏宁”公司的广告部经理,那天加班来不了,只是托人给我送来一个大大的史努比玩具。那天,虽然我玩得很开心,心中却总觉得缺了点儿什么。是不是我的童年过去了,我和舅舅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也一去不复返了?
我十三岁的时候,舅舅二十八岁,他就要结婚了。偶尔和他在一起,也有我的“准舅妈”陪着他。有时候他说,我现在长成大姑娘了,不像以前那样疯疯癫癫了,变得安静了许多,我总会有一种鼻子酸酸的感觉。舅舅大喜的那一天,我哭了,因为我再也不能和舅舅一起玩了,他有了他的老婆,还将有他的孩子……我远远望着在酒席中敬酒的他,心里想:以后我找丈夫,就要找舅舅这样的!
我的舅舅,我最亲的舅舅,只比我大十五岁。
这篇文章舅舅教我做人要自强;教我懂得了放弃;关心我;但很精彩的是:一个细节——当我连“爸爸”还发不清楚时,就可以很清楚地喊出“舅舅”了。
一个句子——“我将来找丈夫,就找舅舅这样的”这句话。
这是中学生这个特定年龄的自然和真实的心里话,真切的表达让人感到了天真、率真和清新的学生气。让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才是最有价值的。
例:
南师附中高一学生做过一次有点意思的作文:《预留给儿子(或女儿)的信》预感到若干年后,学生肯定会把高中时代的故事说给子女听。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作文。
我的孩子,现在是2003年,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已经是2033年。我人到中年了。
我的女儿,你一定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我不会想到要把你培养成神通,那不现实,即使可能,我也不会那么做,我只希望你平平安安,做个普通人,过简单快乐的日子。
看了我16岁时写给你的这封信,你也许会问:爸爸,为什么当年你也有许多毛病?为什么你也有那么多牢骚?为什么你会验血?为什么你竟然会怕作文。
看到这些作文时,我发现同学们都有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这些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让我感到非常人性化。
王栋生:“我永远记得那次作文讲评,写这个题目的学生都写得很坦白,我再看徐染枫的作文时,想到他的母亲也许把一种良好的秉赋传给了他,这个不太爱说话,有点害羞的女孩请同学代读了作文,她的真情获得了一片掌声。从同学赞许的目光中我读出的是与我心有戚戚焉。周昭信很真诚,班上总有人笑话特像初中生呢,我在与他的接触中感到他以后会是一个对别人负责的人,当我问他是否请人代读时,他说:“不,我自己读”。当他读到那些煞有介事的细节时,全班不时发出笑声,而读到“儿子,你是个真正的人时”,全班同学的神情凝重。
例:
南师附中高中学生的绘本创作:乘着童心飞翔“
创意缘由:一些教师和学生对儿童读物始终保持着好奇心,那些儿童读物,特别是绘本,洋溢着纯洁的童心和丰富的想象,令人遐想不已。
写作尝试:让高二学生创作儿童故事,并配上一些画,能唤回一些童年的记忆,恢复一些童心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教师讲述三个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真是有办法》、《三个强盗》,并提醒学生在听故事时,注意儿童文学的两个特征:一是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儿童故事的主题很深刻,甚至关系到人之为人的基本命题,但它采用的却是浅显也好玩的故事形式。二是重复中的变化,单调中的丰富。这是儿童文学经常采用的叙事手法。在一个看似简单而重复的结构中,内涵逐渐展开和加深。
写作收获:很多作业让人眼前一亮,图文并茂,故事也吸引人。形式上:有的学生用彩笔为每个字注音,字的大小有了变化,带有阅读的新鲜感。有的学生写了《一个糖果的故事》,在一张硬纸上用彩色纸年成了两个糖果形状,才知上还细心画上了图案,贴上小纸片。从中间打开是另一层彩色纸,再打开一层,才才是故事——故事就这样静静地躺在美丽的糖纸之下,带给我们糖果般的甜蜜。有的学生把故事做成连环画的形式,为怕订书钉刮伤孩子,就在纸上穿孔,然后窜上柔软的毛线,打上个美丽的蝴蝶结。有的学生用左手写故事,说这样才像稚拙的儿童体。用心灵手巧来形容学生,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这灵和巧没有做作之气,反而露出一派天真,使潜藏于心灵深处,容易被忽略和遗忘,而又非常珍贵的童心。
故事的内容上主人公千奇百怪,有豌豆、萝卜、苹果树、云朵、小虫、小兔、鱼丸、棒棒糖、皮球等等。主题丰富而深刻:亲情、友情、爱情,多种情感,构成广阔而深成的情感世界;求知、旅行、探险,寻求真正的“我”,寻求生活的意义;描绘美丽和谐的自然,团结互助的动物大家庭。在通话中寻找现实的却是,有些完全是天真有趣的想象,仿佛是无心的故事,《超级喷嚏》,表现的是思维和创造的乐趣。
例:《豌豆的故事》。这个故事封二上写着:这个故事献给我的孩子,你们的妈妈从十六岁起就爱着你们。封三为后记《故事背后的故事》,介绍这个故事受到那些作品的启发;结尾:“写完这个故事后,连我自己也陶醉在风中,暖暖的午后的阳光,天空中飘着海豚形的云,荡着翡翠波浪的草地,”,远处缓缓转动着风车。希望这个故事,无论是你还是豌豆,都能安静的沉醉在甜美的梦境中”最后六个调皮的小豌豆成了妈妈颈上那串最美丽的项链。
例:《猜猜我有多爱你》今天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猜猜我有多爱你”,宝宝文妈妈:“妈妈你有多爱我呢?”,妈妈在熬汤。“我爱你就想着浓浓的鸡汤”。宝宝问爸爸:“爸爸你有多爱我?”,爸爸在看电视:“我爱你就想着电视后面长长的下,伸到不知道哪里的远方”。什么地方?有什么在发芽?宝宝问外婆:“外婆你有多爱我呢?”外婆在织毛衣,“嗯。。。我爱你就像这卷卷毛线”。宝宝问爷爷,爷爷很惊讶,“现在的孩子。。。我爱你就像烟斗上冒不完的烟”。这可真好,宝宝想。他问自己,“你有多爱我?”,“我最爱的是你,最不爱的也是你”。
看似简单的结构,爱却在多重关系中获得了多种特征,变得厚重而深成起来爱最简单也最复杂。故事的最后,作者写下了这样的话:今天是
教师感言:看这样的作文,觉得自己是在和一群富有情感的人在对话,为他们的爱心和诗情而激动,为他们的想象力而赞叹。发现一些平时比较刻板的同学,也说出了有趣的故事。阅读这样的作文也唤醒了自己的童心。
哪里有趣味,那里就会有愉快的劳动和创造;哪里有趣味,那里就会有人生的一分乐趣和温暖 。趣味,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内诱”,也是处于紧张学习生活中的学生的一种“供享”。 仅使人“有所得”而不使 人“有所享”的语文课,其实,还不能说是好的或成功的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其教学与教育效果至少要减半。
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不论是对教材的解读还是写作训练,我们最缺少的就是这样的精神情趣,有许多人不大会这样说话——说话像印刷品,没有人情味,像宣传动员报告,不像是经过思维的,语言中权力强势突出。有时去参加学校庆典活动,校学生代表发言时,活脱脱是一个教育局长的架式。看中、高考作文更是件苦差事,保守的估计60%的作文是官腔,做政治表态。语文教学变成是培养官腔的学习。学生只关注政治生活的大事:作文中常常看到连片的欢呼欧派克会议、欢呼加入世贸、欢呼申奥成功、欢呼足球出线,中华民族雄峙东方,亿万人民豪情满怀。学生常常是把众所周知的宣传当作自己的作文。
归咎原因:我们教学中常常是告诉学生:别发出你的声音。我们教学中给以学生的束缚得太多:作文
能性情所至,自由挥洒吗?不,注意“中心”;
能实话实说吗?不,注意“立意”;
能想象发挥吗?不,提倡“真实”;
能标新立异吗?不,请毋“出格”;
能写自己感兴趣的吗?不,注意“命题”和“要求”;
能长短不论吗?不,字数“规定”;
能自由地在作文中展现个性吗?不,应试“规则”;
从起始就这样:
例:
例:在一所学校校门口是“八荣八耻”的标语,可在校园的园林景观中置放的还是“八荣八耻”的铜牌。这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场所,不如《观书偶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他)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例:在一所学校,看到的四幅标语是:“勤奋、刻苦、求实”。“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谁知按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所学校宣传中过分张扬学习苦的一面,快乐学习也是人之本,我们一样应该宣传。
例:
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读到三年级,学校的作业要用“考”字组六个词,她组了考试、考卷、考题、考场,就组不出了,向我求救,我让她好好想想,她想了一会说:考分。我让她再想想,我特意把想想两个字加重,意在启发她想出“思考”、“考虑”这样的词,可她认真想了一会说:“月考”。我无奈,要知道他三岁时说出鸡蛋发芽这样富有想象力的句子了。——今天的学生能组出的六个词语无一不是与考试相关的词。语文的学习就只有了考试一个目的,是学习的贬值。
例:在幼儿园听语言课,老师教孩子说话:一节课准备了很多的教具图片,但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中,教师只要求孩子跟着自己说,“小蛇走呀走,看到一个苹果,阿乌一口吃下去,真甜啊!”,一遍又一遍,变化只在于换成:橘子、西瓜、葡萄、桃子,而且不管吃的是什么,都是这一句话,一节课就说这一句话。学语言变成了没有生活体验的抽象的背诵式的表达。这样的语言课,越上学生语言表达越贫乏,越僵化,语言的活力和魅力都消失了。
例:
“我的名字有奥妙”、“第一次自己过马路”、“我想这样过9岁生日”(小学)
“额上有粒青春痘”、“衣服怎么短了一截”、“少年初识愁滋味”(初中);
“不满与犹豫:另一种体验”、“学会说‘我认为’”(高中)
①设想你正在一家商店(或……等),用五要素(何人、何为、何时、何地、何故)讲述你的故事。②从另外的角度看待世界:一条鱼会怎样看待渔夫?外星人怎样看待你的活动?一只老鼠怎样看待盆中的乳酪?③假设你是“超级神童”,你将做什么?你的感觉会怎样?为什么?④做一个报告者,与家长谈话,与兄弟姐妹谈话,或与动物园的老虎谈话等,把内容写成作文。⑤如果让你做一天校长(或……等等),你将做什么?⑥如果你能让世界发生三种变化,它将变得怎样?为什么你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⑦创造并描述一种混合型动物。例如,这是一头奶水牛(它是由奶牛和水牛相结合而成),那么什么是虎鼠?什么是兔象?
能激发想象力的题目:
富有诗情画意的题目:
新奇的题目:
富有挑战性的题目:
……
对学生的心灵情感产生诱惑力,视觉、神经产生冲击力,引发学生个性创作的欲望。
在家里可以帮助你生活的一个东西,例:有一个机器人,学生想的就是机器人,中国孩子就想不出来了,外国孩子随顺口说很多。
(二)教材,一本读不完的书——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
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难在我们的教学对象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文字上有某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者工具书也不费事。这和数理化或者英语课程不同,数理化的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阐释,学生不可能凭着自发的感悟就理解了。数理化和英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教师,却没有这样的便宜。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语文教师是要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有恍然大悟之感,学生才会觉得学习对他有意义。语文教师的使命,要比数理化和英语教师艰巨得多。数理化英教师的解释,往往是现成的、全世界公认的,而语文教师却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教学与自主阅读是1234的关系,学生说出12,教师要有34的深度。不能胜任这样任务的人,有一种办法,就是蒙混,把人家的已知当作未知,视其未知如不存在,反复在文本以外打游击,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力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简单图解,肤浅分析。主体性的表面化,标签化。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自我迷惑,愚弄学生。
王安忆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体会是:“我看懂了一些,我不相信只有自己所能看懂的那些,可除去那些,我又真地看不见别的” 面对语文课本,学生的心里也会有类似的感觉,有读懂的快乐,也有不安和期待,教师教学就是要挖掘出学生期望得到的,让学生读到了读不出的东西,学生才能体会满足期望的快乐。当学生的阅读前期的视界与文本之间产生背离时,文本会产生更强的吸引力。教学对作品理解和把握的高下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度,教师一定要尊重文本,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别出心裁,显现个性,要让学生读出来了读不出的东西。
1、教材解读要有自己的独特领悟
对作品的解读,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西方批评家写过文艺理论的文章《作者之死》,说的是作品一旦完成,作者就死了,别人怎么读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作者可能有一个含义,读者可以管也可以不管。文学欣赏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的。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生离死别,羁旅情怀,思念之苦。
(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唐)崔涂《七夕》:“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
例:
一部《论语》,可以有一千种解读、一万种解读,于丹的解读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版本,是她真实的感受并对人向善有帮助、能给人美的享受,就是好,真、善、美怎么可能不喜欢。
与其说于丹在读《论语》,不如说于丹在读自己、读自己的人生,读自己生活、工作、读书、学习、做人、做事等等的感受,读到一个真实的于丹、一个真实的生活、一个真实的人生,至于是不是把她说的贴上了一个“论语”的标签,已经不重要了。
易中天评于丹:于丹为我们讲述的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的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是单纯的,。。。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的孔子,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孔子。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我们欢迎这样的孔子
《月光启蒙》“那时我们日子清苦,黄河不长五谷,却长歌谣”。两个“长”字的含义。
歌谣给了我什么——故乡的爱,心胸开阔了,穷苦中母亲给我的启蒙,在月光中的启蒙。
启蒙了什么?母亲给了我最早的文学启迪,是母亲升华了生活,给了我高于现实的理想的境界。没有母亲,我的世界是现实的,荒凉,凄苦的,母亲的歌谣把我的童年带入了梦幻神话的世界,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是诗的意境。母亲给我的是对生活的爱,是对生活中的乐观的态度,是感受、创造美的智慧,她的形象在我心中是圣洁的雕像,是诗。
上这一课,教师不一定非把编者删去的母亲最后的痴呆症的结尾补出来,非逼着孩子掉眼泪才是好的。这课也可以上得暖的,美的,欢乐的。在苦难中母亲不是悲苦的,她是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像阳光滋润着花朵,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歌声如此芳香?我们更不应悲苦。
冯骥才:人一进入文学作品之中即换了一番天地,一时间自身的烦扰困顿乃至四周的破门败墙全都化为乌有,书中的世界与心中的世界融为一体,即便有忧伤之情也换了一种审美的意蕴。——书把一切都审美化了。
《推敲》
一、检查预习。分组完成填空题。细节:分组完成全班说填空内容就难以较好的表达。教师可把天的内容出示出来,以便其它组的同学也能有清晰的认识)
二、读第一小节。重点内容如何读好。配乐朗读。
三、读第三自然段,读懂了什么?1)贾岛专心推敲词句。还有哪些词最能反映贾岛的特点。学生读,一个学生表演。(教师应注重品味:吟哦,推敲意思差别不大,都可以用,但贾岛却沉浸其中,可见对字句的精益求精。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赏析——乐趣、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不要停留于表演)
四、重点句:贾岛竟然闯进仪仗队中。(分析贾岛的痴迷程度,结合生活经验,有没有这种经历)
五、贾岛与韩愈的对话,很有生活情趣,正巧碰到的是韩愈,也是诗人,巧遇知音。(这是很有戏剧色彩文坛佳话,建这样的文章应当讲出文人之乐)。
讲故事的要求:1)2)
六、表演故事
三人表演,(已编排好的)
一人表演(已排好的)
大多数学生长时间的听,没有能参与活动。教师意识到这样的问题
2、教材解读要高度概括、高度凝练、高度提升。
例:《愚公移山》(概括)
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
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1、愚公平险,险在哪里?(故事的背景)为什么要平县(故事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故事的发展)平险的反对者有哪些理由?(故事的高潮)。结局是什么?(故事的结局)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故事人物分析)
拆分组合,提炼精华
3、教材解读要抓语言:词语知冷暖;抓细节:细节见精神。
语文阅读离不开对字词句的理解揣摩,而词语的揣摩又不能脱离语境孤立的进行。现实中我们常常是:以语言的抽象性牺牲了语言的具体性,以语言的普遍性语言的特殊性,以语言的公开化牺牲了语言的私人性。脱离语境的架空分析的倾向较为严重。我们更热衷于思想观念中的话题谈论,也就是集中于文本内容和精神的层面,却始终徘徊语言之外。阅读时要将语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品析鉴赏,读出美感,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进而产生对文本的亲切感、认同感。
对文本语言的体味,功夫在于细微处见精神,越是细微,越是尖端,越是有学术水平。这正是智慧的尖端,生命的高峰体验。“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彻底的分析是不可穷尽的。缺乏微观基础的空话、套话、大话、胡话。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空空洞洞,糊糊涂涂。在处理课文的方法上作秀,多媒体豪华包装,目迷五色。但是,对于文本内涵的分析,有时是蜻蜒点水,有时则如木偶探海,
例:如梦令①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②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③
酒后独特的状态;
试问卷帘人,丫环不经意的回答,有善意,有不在意。
小姐和丫环为什么感觉不一样?小姐的伤春,年华易逝的愁绪。小姐的闲愁,有闲更多愁。有闲更多情。多愁与善感。
例:《孔子游春》第一小节:“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细细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阳光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清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1、一个句子:“大自然是母亲”大自然和母亲有哪些相似之处?她美丽、心胸宽广,善良,给人温暖,温情。
2、一个细节:“絮语”。母亲的话语是絮语,想想母亲说话的方式,想想絮语是怎样的说。
4、解读教材要珍视孩子自己的感悟。
语文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应由诸多的可能性,中学生能凭借自己的阅读能力,更能反映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上,学生也是凭着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也是在进行文本意义的再一次建构。一篇课文出来后给学生学,教师教,它的意义有确定的一面(预设),也有不确定的一面(生成),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注重了确定的一面,而忽略了不确定的一面,孩子阅读时都有自己的视野,可以是这个孩子原来的情感,生活经验,也可以是孩子阅读作品的心情心境,在不同心境下读课文感受体会也不一样。因此我们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重视孩子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要摆脱教师的自我中心,不要让学生被标准化的答案束缚,学生的理解不一定是首创,但却是他从未有过的感受和理解,在一个群体的对话中,各种意见会相互碰撞、交流,学生的提问、质疑、反驳或批判,必然会形成对同一文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这些理解有着不同层次的合理性,尤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多元理解也体现了文本具有结构的开放性和意蕴的丰富性,不确定性。
《藤野先生》一课中有一句话“当“先生”介绍自己时,“后面有几个人笑了起来”。备课时教师对这句话并没在意,教参也并未涉及。可学生对这段更感兴趣,而且每个学生的理解都不一样: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笑先生的随意,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不尊重先生,有的学生认为他们很浅薄,有的学生认为课堂十分压抑,能有机会放肆地笑纯粹是找乐,也有的学生觉得这是因为藤野先生为人随和,学生都不怕他。这一段分析过程学的积极、有兴趣。细想起来,学生的回答都有道理;或者说,因为他们自己本来就是学生,对这种心理的揣摩比教师来得更真切,更有话说,分析更有味道。其实阅读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可能性”最多,这种“可能性”就是学生独特的阅读经验和感受,这是语文教师不能忽视的。一个认真教师应该能跳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换位到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去品位。
可以说,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
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
阅读教学的现状时,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结论上,而这些问题又不是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不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学生只关心教师的结论,而老师的结论大多是现成的结论,教师教学的方式常常是前方明白资的引导学生猜测事先准备好的结论,是一种“请君入瓮”的手段。学生长期在我怎样才能跟上教师的定式主导下,求异思维的能力和创造性潜能就会慢慢被扼杀。我们教师要宁可学生对课文作幼稚、浅薄但却鲜活的原创性解读,也不愿意学生接受貌似深刻的“克隆”的结论。
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当然要高于学生,教师在阅读中是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将自己的感悟与学生交流,有着导向的作用,也帮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感受和间接作补充,或进行调整和修正,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三)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学的点睛之笔:
现在的教学,大多比较重视教学资源的运用,认为这样可以带来优化的教学,我们首先要明确多样化学习的核心,不是着眼于有很多的活动形式,富有意义的多样化教学,最关键在于不同类型的问题。课堂教学成败关键在于教师的问题,问题好,课成功了一半。这又是教师的智慧和专业能力的表现。自己懂了会不会通过巧妙的方式,让学生理解:
简约(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清晰教学流程)
例:《人民解放军八万大军横渡长江》
例:《说屏》假如去掉这一段?
假如去掉这个词?
灵动(智慧创意,活化文本,美化教学角度)
例:《柳叶儿》
请三个学生读标题,教师示范读
强调“儿”煞费苦心的课文标题,“儿”不可少。
生读课文,看看为何“儿”不可少?
(1)、表现作者和柳叶的感情
(2)、与文本亲切明快活泼的总体风格是一致的。
(3)题目就用《柳》行不行?
这篇文章不是写柳树而是写柳叶
(4)柳叶换成柳芽行不行
小结:品读语言,根据文本内容用比较的方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例;
由影片《春风化雨》谈谈语文的课堂教学:影片中教师留了一项作业:每个学生写一首诗,
一学生作诗:“一只猫坐在垫子上”。(大家笑)
教师:祝贺你,按照普里斯特评分方法,你的诗是第一首得负分的。我们不是在笑你,是在恭喜你,最漂亮的诗,主题也很简单,像一只猫、一朵花,一场雨,只要有新意什么都可以写出来,只是不要让你的诗太俗套。
师:安德森在坐立不安,来吧。站起来,让我们结束你的痛苦。
生:我们没有作诗。
师:你认为自己内心的想法是没有价值的,怕人笑话。板书:“站在世界的屋脊上,我喊出我野性的狂叫”。这是惠特曼的诗。你给我们演示一下什么叫咆哮。
生:咆哮。
师:大点声!
生:咆哮。
师:不能坐在凳子上,咆哮,野性的咆哮,那是老鼠叫。
生:咆哮!
师:你瞧你身上也有野性。你看见了什么。
生:一个疯子。
师:么疯子?
生:一个疯狂的疯子。
师:可以,解放你的思想,发挥你的想象力。
生: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同学笑)。
师:我的天啊,你还是有诗人气质的。好了,闭上眼睛说看到什么,(用手捂住学生的眼睛。
生:我闭上了眼睛。
师:看到什么?
生:他的形象在我眼前晃悠,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瞪我心怦怦直跳。
师:好,让他做点什么?
生:他掐住我的脖子。
师:好极了,好极了。
生:他一直在念叨。
师:念叨什么,
生:念叨真理。真理就像,
师:就像什么?
生:就像总让你双脚冰凉的毯子。(生笑)
师:别管他们,继续说。说毯子、毯子,继续说。
生:它、它、它,你怎么扯怎么拽总也不够,你踢也好,打也好总也盖不住我们,从我们哭着降生到我们奄奄一息,他只会盖住你的脸,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叫喊。(同学惊呆了、掌声响起)。
师:“不要忘了”。
教师引导的艺术:
诗是什么,诗言志,说你想说的话。诗中丰富的想象:牙齿流汗的疯子。真理就像毯子。
体谅:对写不出说不出的孩子,教师没有责怪,更没有迁怒于家长。
激情:以咆哮,让学生冲破了压抑和束缚。
怎样教学生学会写诗,不是教条的告诉你怎么做诗,而是带着你作诗。我们教学中往往是学院派,教条多于行动。例:如何审题:总结:审题要注意,全、深。步骤:找出题眼、丰富含义、分析关系、深入思考。
(四)课堂,一根火柴点亮一片天——简单与丰满的统一,
提高效率,“一篇课文两课时教学”的改革。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师习惯于用三课时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不论低中高年级,都这样教学,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课堂本该是高于学生自己阅读层面的,它应该更深入,更丰富,思维更充分,好的课堂应该给学生带来高峰体验的愉悦和兴奋,而我们有些课堂却拖沓,缓慢,学生有学习的行为,内在的思维却是消极的。一节课的内容过少,甚至还达不到学生自主阅读的节奏和效益,教学滞后现象比较突出的同时也带来教学时间总是不够,一说课外阅读教师就说没有课时。我们提倡教师从精减时间的角度重新思考过去用三课时的篇目,教学效益怎么样?能不能把更多的课文用两课时完成?我们不断推出简捷明了,真实常态的示范课,促进教师进一步剔除课堂上的低效重复,回归语文教学的“倡简、务本”,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益。
但是,语文的倡简,绝不是简单的表面的处理,使语文成为越来越机械单薄的刻板教条,语文如果教死了,是令人痛心的事
语文教学担负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南京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振兴阅读工作的,新课改中强调的终身教育的理念拓展语文教学的视野,小学是读书的黄金年段,是终身发展打底色的,在小学阶段若能培养起学生读书的兴趣,若能使学生更多的读书,打开一扇感受经典的大门,学生将来感受生活的境界不一样,由此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不一样。我们认为,今天让学生多读书是在为学生及未来的生活铺垫幸福的道路。语文教师应当更多承担起指导学生阅读的责任。但是我们在课外阅读指导上还比较薄弱,教育中很多不尽人意的方面需要我们去同整,去改进,基于此我们出台了《南京市振兴小学生课外阅读行动计划》。在语文教学上,我们致力于较厚一本书,语文课要有阅读生活意识,语文课是在擦亮一根火柴,要照连一片天空。教学一篇,能带出一本书,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引出《水浒》阅读,带出一个主题阅读,如“向命运挑战”淡出高士其、史铁生、海伦。凯勒的作品的阅读;带出一个系列读书实践活动,通过表演和实践活动深度阅读理解。
语文课应该有可外阅读的交流和方法指导课。不应把语文课事都钉在书本的框架内,上海建平中学副校长陈红兵讲道,他的语文教学每一个月全班共读一本推荐书,拿出三到四堂语文课,汇集读书心得,每人都说一点,后面的人不能和前面的人重复,教室最后将。对教师也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要不同于所有学生。
李希贵的语文实验室计划,每周只有两堂课上语文书,其余时间学生到阅览室阅读相关书籍。
五、教师,一颗丰富而安静的心——教学不断的源头活水
林崇德等学者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三个方面: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情景和相关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师本体性知识并不是与教学效果一定成正比,有的教师是“学高为师”,有的教师是“学高为匠”。条件性知识的获得将从根本上改变“高耗低效”的教学方式。实践性知识可以更好的促进本体性知识的传授与条件性知识的运用。任何一方面知识的缺失都会影响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行。
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方丰富的情感世界,有诗情和文学的感受力。同时在于丰富的积累:教师的相关性知识的广度制约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深度,决定教学的效度,有些教师,没有读书的时间,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打天下,照本宣科太单薄,是讲不好课的。(唐江彭的演讲课:他课后说:学生一堂课提了四个问题,我主要讲了这四个问题,但我准备了二十几个问题。学生演讲中可能的问题,我自信提不出我准备的范围了)。我们现在总是强调重视处理好教学中的生成,我们觉得教师把握不住、处理不好、应对不了教学的生成,有的教师甚至于惧怕生成,仔细想想还是教学的准备不丰厚。
一位退休教师,积累了六万张教学卡片。他说要救学生出题海,教师必须下题海。教师必须静下心来练内功,教文科的不能看更多的书,教理科的不能做更多的题,教学就不会有理想的效益。没有内功,哪怕教学不断的有声、光、电的的教学手段,只能让人感到花哨,没有内在积累,为提高成绩就只能不顾学生身心承受力,一味开大处方,下猛药,拿不出特效药。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今天出这样的问题,明天又出那样的错误,甚至让学生怀疑教师水平还不如自己,这样的教师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到自己的教师是一个精神面貌好,教学水平高,能解决学生“各种”问题的既博学多才又具备人格魅力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