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 增强实效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效果调查浅析
课题组:张明泉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少年为目标的课程。“从生活出发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通过课程所学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再以解决他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由此可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书本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激发学生践行课堂教学要求的愿望,着重协调学生周围的人与物,将课堂教学效果向课外延伸、向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为他们提供道德实践的场所,架设道德实践的平台至关重要。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虽然是教学的主渠道,但它并不是教学的终点。家校合作,增强课程德育的实效性,是我们不懈的努力。
如果说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课前是准备活动,开阔视野,丰富学生道德感知,课堂学习活动,体验感悟,提高学生道德认识,那么课后开展活动就是升华内化,建构道德,从而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并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认识上得到了升华,课后实践活动就是学生转化行为、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就《送给新年的礼物》、《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两个教育主题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的预设方案,并请家长监督、检查、评价,以求增强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
尊敬的家长: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园延伸到家庭,这正体现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最终要回归生活”的理念。我们的学生如果在这堂课(《送给新年的礼物》)上有所得,就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自我建构,真正达到道德内化,从而形成良好道德的品质。我们的家长参与了课程,走进了课堂之后,您认为您的孩子有哪些变化呢?您的教育方式有没有变化呢?
调查表(二):专题调查  《送给新年的礼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效果调查
1、您认为孩子在通过这堂课学习之后自信心:
A、   明显增强  B、有点变化  C、没有变化
2、同伴进步了,您的孩子:
A、   为之喝彩  B、视为榜样  C、妒忌自卑
3、孩子能正确处理好“竞争”与“谦让”、“自信”与“骄傲”、“谦虚”与“自卑”的关系吗?
A、能   B、不能   C、说不清
4、孩子在课堂上的个性、特长和闪光点在家有表现吗?
A、经常有  B、偶尔有  C、根本没有
5、孩子能否用多种方法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别人?
A、肯定能   B、基本能  B、不能
6、您认为您以前对孩子的认识、评价全面吗?
A、较全面  B、基本全面  C、不全面
7、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对话能做到民主平等吗?
A、能  B、基本能  C、不能
8、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您认为应以:
A、激励为主   B、训斥为主  C、激励加训斥
9、“为他人的成功喝彩,为自己的进步加油”。孩子能视您为榜样吗?
A、肯定能  B、基本能  C、不能
10、这样的活动好不好?愿不愿意继续开展这样的活动?
A、好,愿意  B、好,但抽不开时间来参与  C、不好,不愿意
注:在您认为合适的答案选项上打“√”。
| 
 题号  | 
 接受调查人数  | 
 选择A人数  | 
 约占百分比%  | 
 选择B人数  | 
 约占百分比%  | 
 选择C人数  | 
 约占百分比%  | 
| 
 1  | 
 58  | 
 21  | 
 36.2  | 
 28  | 
 48.2  | 
 9  | 
 15.5  | 
| 
 2  | 
 58  | 
 22  | 
 37.9  | 
 33  | 
 56.8  | 
 3  | 
 5.1  | 
| 
 3  | 
 58  | 
 19  | 
 32.7  | 
 14  | 
 24.1  | 
 25  | 
 43.1  | 
| 
 4  | 
 58  | 
 24  | 
 41.3  | 
 30  | 
 51.7  | 
 4  | 
 6.9  | 
| 
 5  | 
 58  | 
 27  | 
 46.5  | 
 23  | 
 39.6  | 
 8  | 
 13.7  | 
| 
 6  | 
 58  | 
 26  | 
 44.8  | 
 25  | 
 43.1  | 
 7  | 
 12  | 
| 
 7  | 
 58  | 
 23  | 
 39.6  | 
 30  | 
 51.7  | 
 5  | 
 8.6  | 
| 
 8  | 
 58  | 
 34  | 
 58.6  | 
 5  | 
 8.6  | 
 19  | 
 32.7  | 
| 
 9  | 
 58  | 
 21  | 
 36.2  | 
 31  | 
 53.4  | 
 6  | 
 10.3  | 
| 
 10  | 
 58  | 
 20  | 
 34.4  | 
 35  | 
 60.3  | 
 3  | 
 5.1  | 
尊敬的家长:
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最基本的理念,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要努力实现《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组建家校合作互动德育资源。我们的学生如果在这堂课(《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上有所得,就让他们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自我建构,真正达到道德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的学生如果在这堂课(《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上有所得,就让他们将自己所得自觉地向自己的家庭渗透、延伸、拓展,从而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一与共赢。
调查表(二):专题调查(《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效果调查
1、              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给您的生活:
A、带来极大便利   B、没有影响   C、没在意、无所谓
2、由塑料制品产生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您的孩子在家建议您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一次性购物袋以及一次性塑料饭盒等塑料制品吗?
A、经常建议     B、偶有建议    C、没建议过
3、您的孩子在课堂上许诺回家给妈妈制作一个袋子或选购一个非一次性使用的袋子,以备妈妈外出购物用,以减少塑料袋污染。
A、没提、更没做     B、提了,但没做     C、做好了
4、您认为您的孩子对减少“白色污染”的环保意识,较以前
A、有所增强     B、没有变化      C、偶有增强
5、在孩子较强环保意识影响下,您能对身边的工作同事宣传减少“白色污染”的重要性吗?
A、能     B、偶尔能     C、不能
| 
 题号  | 
 接受调查人数  | 
 选择A人数  | 
 约占百分比%  | 
 选择B人数  | 
 约占百分比%  | 
 选择C人数  | 
 约占百分比%  | 
| 
 1  | 
 34  | 
 23  | 
 67.5  | 
 8  | 
 23.5  | 
 3  | 
 9  | 
| 
 2  | 
 34  | 
 19  | 
 55.8  | 
 14  | 
 41.2  | 
 1  | 
 2.9  | 
| 
 3  | 
 34  | 
 4  | 
 11.7  | 
 16  | 
 47  | 
 14  | 
 41.1  | 
| 
 4  | 
 34  | 
 22  | 
 64.7  | 
 5  | 
 14.7  | 
 7  | 
 20.5  | 
| 
 5  | 
 34  | 
 24  | 
 70.5  | 
 8  | 
 23.5  | 
 2  | 
 5.8  | 
由上述调查表反馈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主题课堂生活化教学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如《送给新年的礼物》学生在学校、在课堂上的特长、闪光点在家也时有表现,家长对孩子的认识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等等,如《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使学生乃至家长更能理性选择塑料、辩证看待塑料,同时学生在家能开展“我是绿色小卫士” 活动,并能向自己的父母和周边的人宣传减少“白色污染”的重要性等等,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增强了课程德育的实效性。课堂只是一个起点,建构家校合作生活德育体系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课堂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课后活动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使导行生活化,营造学生道德实践的大环境,形成教育的强磁场,让学生体验实践,发展道德能力。道德教育源泉于儿童生活, 贴近儿童生活 ,从而最终引领儿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