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传达区教研组长会议精神
一、 继续关注常态课教学
1. 提倡本真、生态的课堂,建议教师们多用小黑板,自制教具。
教师不仅要学会教书,还要学会思考。
教师要读懂三本书:教师用书、教材和教参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前预设但绝非牵强刻板;
(2)设计新颖但无需花里胡哨;
(3)媒体可以辅助但无需完全依赖;
(4)课堂需要气氛,但不要乱成一片;
(5)过程需要问题,以问题引领课堂;
(6)教材可以调整,但要合理灵活;
(7)学生需要合作讨论交流,但要在关键处、难点处;
(8)练习可以延伸,但课内要有量的保证。
二、 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
1. 要经得起考试
2. 解题能力要强
推荐教师们读两本杂志《江苏教育》、《小学数学教育》
三、 区级活动安排
十一月初在我校举行区级示范活动
主题:概念教学圆融生活
小数报的征订。
四、 另几件事情
1. 学习岔路学校观评课流程
2. 备课组制定备课组计划
教研课:
张云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9.18
教案:
一、激趣导入。
1、先请小朋友们来欣赏一张照片,猜猜他是谁! 继续看。
师:同样是陈劲葳,为什么拍到的样子会不一样?
2、小结并结题:因为所站的位置不同,所以拍到陈劲葳的样子,也就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1、出示教室照片: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能看出拍的是什么地方吗?(我们的教室)
2、问:这两张照片拍的都是我们的教室,为什么会不一样?
追问: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第2张照片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在教室的前面拍能拍到教室后面的场景。)
问:另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的?为什么呢?
3、小结:你们真会观察。同一个教室,分别从前面和后面看,看到的场景是不同的。
4、练习
教室的里面是这样的,教室的外面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把目光一起转向学校的大门。下面两张照片,哪一张是在学校的外面拍摄的,哪一张是在学校的里面拍摄的?
学生判断。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在学校的外面拍摄能看到学校里面的场景)
师: 同样是观察校门,分别在里面和外面观察,看到的场景也是不同的。
三、组织活动,观察引导
1.老师:小朋友,刚才你们欣赏的都是老师拍的照片,想不想自己来当摄影师,亲自动手试一试?
就请小熊来给我们当模特(贴小熊)。请小组长拿出小熊,跟着老师做——让它面朝黑板坐坐正。
仔细看看你坐在小熊的哪一面。
请坐在小熊前面的同学起立,坐在小熊后面的同学鼓鼓掌,坐在小熊左面的同学挥挥左手,坐在小熊右面的同学挥挥右手。
2.老师:接下来,我们就要给小熊拍照了。请大家面朝小熊坐坐好,拿起我们的小相机,我数到三,大家一起说“咔嚓”。(数数)
(1)师:脑中记住你拍到的照片,在小组内说说你坐在小熊的哪一面?拍到了小熊的什么?
(2)全班交流
①请坐在1号位置的同学来说一说,你坐在小熊的哪一面,拍到了小熊的什么?(出示4张照片)
请小朋友找找看,他说的是4张照片中的哪一张?
1号同学,他说的对吗?
②请坐在3号位置的同学汇报:你坐在小熊的哪一面?拍到了小熊的什么?
找一找,他拍到的是四张照片中的哪一张?
③2号同学、4号同学呢?
3、换位观察
师:刚才我们坐在自己的位置只看到小熊的一个面,想不想从其他三个位置观察小熊呢?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4、活动二:发照片
过渡:刚才我们从小熊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进行了拍照观察,闭上眼睛,将这些照片深深印入你的脑海中。下面让我们来玩一个发照片的游戏。先看看这四个小朋友是怎么玩的?
要求:1、每组1号小朋友拿出四张照片摆放在桌上,再将照片发给其他3位小朋友;
2、发对了就握握手,发错了就挥挥手,重新发;
3、三张照片发完了,每组2号小朋友做这个游戏,直到4号小朋友完成这个游戏。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相信大家对小熊的观察一定更全面了。可是杨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能帮帮我吗?
5、课前杨老师也给小熊拍了两张照片,可是我分不清哪一张是在小熊的左面拍的?哪一张是在小熊的右面拍的?你能帮我判断一下吗?
学生判断。
请咱们班拍到这张照片的小朋友起立,拍到这张照片的小朋友也起立,你发现什么?(他们是面对面的)师:因为他们是面对面的,所以他们看到的刚好是相反的。
6.教学例2
师:又有4位同学小明、小青、小玲和小梅用同样的方法为一只小猴拍了照片,这是他们拍的照片,(指第一张)你知道这张照片是谁拍的吗?你是怎么想的?
这3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你能在书上连一连吗?
师:刚才杨老师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的小朋友不是按顺序连的,而是挑着连的,哪些是挑着连的?你为什么要挑着连啊?那你接着挑的是哪一张?为什么?
还有哪张也比较好连?
四、巩固练习
1、其实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的情况,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瞧,校园里停了一辆汽车,三个小朋友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想一想,右边的汽车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
集体交流时,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游戏互动:“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的4个小朋友正在观察一架飞机呢,老师指到这里的一个小朋友,请你们很快地选出他看到的是几号图片。
师生互动,说一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五、总结、提升。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观察时,你知道了什么?
师:同一个物体,由于观察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可能不同。
一、 现在你知道杨老师是怎样拍出这4张照片的吗?
活动报道
活动刚开始,数学教师张云在二年级进行了丰富精彩的课堂展示。张老师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了几张学生每天必经之路——岔路学校大门不同角度的照片,由此展开了对《观察物体》的课堂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
在课堂中,张老师把班级分为十二个小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了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改中强调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生动有趣的小组互动,让每一位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以小组加星的形式给予了学生及时的表扬与奖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
在课堂展示结束后,岔小数学团队对于张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予了及时的评价与探讨。对于课堂的每一细节,数学团队都进行了严格、全面的讨论与研究,共同探讨如何上好《观察物体》,每一位数学团队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众人拾柴火焰高”,岔小数学团队是个团结的集体,相信每一位成员都心系岔小,心系数学,心系学生,相信岔小的明天会更好!
“营造小组活动学习氛围,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课堂展示活动
俞萍老师执教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五入调商)》9.23
教研活动记录:
一. 授课教师讲述授课思路和教学疑问
二. 各教师发表自己的观点
戴大美:教学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了联结,教师“隐”到后台,却更关注“人”的存在。知识仅存在于表面,情感却在深处流淌。教育是会发生在这些细微之处的。
车彤:真实的课堂最能打动人,简单又纯粹。
周云:课堂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人文情愫贯穿始终。
孙平:学生是小老师敢于执教,学生又是思辨者敢于质疑,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杨志燕:俞老师超强的亲和力、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的机智简直就能称得上教学艺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带给我的是震撼,是愉悦,是享受,真想自己化身她的学生。
高伟老师执教的《认识比》10.21
教研活动记录:
一. 执教老师发言
1. 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入手
2.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感受生活中的黄金比
二. 教师发言
1. 中心发言:房芸
(1)态度端正,合理运用多媒体,教态亲和
(2)生活中的比激发学生的兴趣
(3)细节把握准确到位
建议:(1)生活中的比与数学中的比拓展延伸
(2)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多运用
(3)语言简练少口头用语
2.张荷香(1)两点是呈现自学环节的设置
(2)生活中黄金比的应用价值
(3)选材上渗透了数学文化的熏陶
建议:纠正学生的细节错误;学生汇报时结构要紧凑
3. 魏文婷:层次清晰
4. 胡志凌:区别生活中的比,有收有放
5. 张婷:(1)由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增加趣味
(2)不仅是老师的教,还要小老师的学
6.沈校:融合生活和思想
(1)一节完整的课,轻慢缓急要适度
(2)一节用心的课(在乎板书、教材的解读)
在乎自己的课堂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翅膀一样
建议:使用前置学习单,却没有呈现
难度不大的课可以更多的放手,形成生生互动。
启发:何为好课?乐学、会学,建立起联系
如何锤炼出一节好课?
深入解读教材
注意课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 孙平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1-63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2.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学生会利用身边的“尺”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小组活动,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难点:建立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导入:《阿福的新衣》。启发思考:(1)故事中衣服为什么会做小了呢?(2)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问,导出统一测量标准的意义,从而引导出“尺”的重要性。】
二、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尺
1.学生介绍自己在生活中都见过的尺。
2.教师设问:观察屏幕上的尺,上面有些什么?
【设计意图:每位学生都有一双会观察的智慧双眼,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正是他们追求新知的过程。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适当补充和完善,导出新知“刻度线”、“刻度0”、“cm”,从而揭示主题“认识厘米”。】
三、建立
1.教师设问: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2.引导学生同桌相互比较1厘米是否一样长?思考所有的
【设计意图:厘米是国际通用长度单位,让学生通过课堂相互比较直尺上的1厘米,从感知教室里的1厘米都是一样长的,到感悟所有的1厘米都是一样长的。】
3.小组讨论: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4.魔术:用吸管比划1厘米。
5.说一说在生活中寻找长度或宽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设计意图:数学产生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通过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等课堂活动为建立
四、认识几厘米
1.学生活动:创造( )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自己画一条长几厘米的线段,第一、巩固前面学习画线段的方法,强调一条直直的线和两个端点;第二、抛开束缚,让学生自由认识几厘米,为后面小裁判员做铺垫。】
2.小小裁判员
⑴设问:哪位裁判员的测量方式正确?
⑵蜗牛爬行比赛。
设问:谁获胜了?它们分别爬行了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这两局比赛在设计时,第一局是一眼可以看出红色蜗牛爬得快,第二局由于蜗牛爬行的路线是倾斜的,所以无法一眼直观,这就要求学生体验在测量的时候,直尺要与测量线段对齐,并且学会描述不是整厘米数的测量结果:“比8厘米多一些”、“比8厘米少一些”。】
⑶蚂蚁跑步比赛。
设问:哪只蚂蚁跑得最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判断过程中学会测量线段的方法:第一,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线段末尾指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第二,不是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可以通过数几大格来判断,也可以用线段末尾的刻度减去线段开端指着的刻度。学生汇报的语言不会是标准的、书面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用儿童的语言表述数学观点和方法。】
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带着尺,这时候我们要灵活运用我们身边的尺来测量,例如“手掌宽”、“一拃长”。
学生活动:带着你的“尺”,量一量身边的物体大约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选择“工具”进行测量和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估算意识,也进一步积累了测量经验,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用我们身上的“尺”测量,学生还要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尺”,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六、课堂回顾
设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三、 戴大美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99~100页。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口答出相关式子的值。
2.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于概括性,发展符号意识。
3.初步形成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多样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难点: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概括过程;用字母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拉下幕布,出现字母“a”。板书“字母”二字。
2.学生调动旧知,说说在哪儿见过字母,都表示什么?
3.进一步缩小范围,提问:在数学知识里有没有见过字母,都表示什么?
4.学生自主提问(本节课你还想进一步了解有关字母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生活和数学知识中有很多用字母表示的事物,这样导入可以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经验,为概念形成储存丰富的表象;自主提问主要是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探索学习。】
二、新授
第一环节:用字母表示数
1.先盒子为空,再不断增加盒子里面硬币的枚数,让学生分别用确定的数来表示。
2.抓一把硬币,盖上盒盖,现在盒子里是多少枚硬币?孩子可以猜一猜。能确定有多少枚硬币么?该怎么表示呢?
3.介绍韦达,渗透数学史的相关知识。
4.拿出另一个盒子(事先放了一些硬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明确:一般不同的对象我们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5.重新回到盒子,探索字母的取值范围。
练习巩固:师生年龄问题(确定的用数字,不确定的用字母以及字母的范围都包含其中);丰富年龄问题:例如一年后老师的年龄是多少?两年后呢?老师的妈妈比我大26岁,你们能表示出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孩子经历从已知的确定的数中产生认知冲突的过程,形成自然生长的必要;另一方面用老师和孩子的年龄问题作为巩固练习,既调动孩子的兴趣,又为下一环节作铺垫。】
第二环节:用字母式表示数量关系
报告厅人数问题:
1.提问:报告厅有多少学生?有多少人,有多少名老师?
2.以“a
3.两个盒子用两个字母表示的,为何不能向上面一样一个用字母,一个用字母式表示?(关系)你能给他们架起一座无形的桥,让他们有关系么?
4.出示红盒子,提示里面装有a枚硬币。做四个超链接,学生自主选择难度挑战。
⑴ 蓝盒比红盒多2枚
⑵ 蓝盒是a-2表示什么意思?
⑶ 蓝盒是红盒的2倍
⑷ a÷2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利用现场资源,以报告厅人数为例介绍字母式可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紧扣“关系”二字让孩子反复练习字母式的正确表达。同时也不断变换呈现方式,让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自主选择和独立思考。】
第三环节:深入理解字母式,规范书写
以上面盒子的形状引入。
出示例题:a表示正方形边长,C表示其周长,S表示面积。尝试写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做练习。
1.自学书上100内容,了解含有乘号的字母式的规范写法。
2.独立学习后组内交流,小组汇报,组内补充,组间碰撞。
3.教师适时补充,辨析
4.口答完成书上练一练。
【设计意图:变被动式的教授为主动式的独立自学,小组汇报组间质疑的形式把课堂还给孩子,教师退居幕后,真正发挥生生互动的魅力。】
三、练习
1.填写日记。
星期天上午,妈妈带张华乘公交车到动物园玩儿。上车时,张华数了一下,车上共有16人,到了动物园门口,下去x人,现在车上共有( )人。到了动物园,他看见黑猩猩和人一样,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n只手有( )个手指。而后又听管理员说:“鸵鸟的奔跑速度为每小时
2.你来出题。
⑴50+a;⑵3b;⑶x+y+z
四、小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和疑问,并相机解决课始孩子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让课堂浑然一体。孩子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三、杨志燕老师执教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感悟认识图形的学习方法,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验证正方形四边相等的方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知特征
1.导入: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想不想来认识他?你们有没有觉得叮叮的身体很特别?怎么特别?
2.是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3.在我们身边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4.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机器人入手,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接着欣赏一组生活中的图片,让数学圆融生活,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探索,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特征。
⑴通过预习你了解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板书:边、角)
小组汇报,师相机板书: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重点交流:对边的含义。
【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通过预习能知道长方形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但不一定明白对边的含义,所以这里通过质疑引发学生思考,加深对对边的理解,为后面的验证扫清障碍。】
⑵这些都是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要验证一下。请拿出长方形纸,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刚才的结论。
小组合作验证
⑶交流汇报: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情况:
① 用尺量方法
② 折的方法
③比的方法
注意引导学生折法的优化。
【设计意图:友善用脑的理念表明,调动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能更有效地激活大脑。在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的特征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用耳倾听、动脑思考、开口讨论,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现了新课改倡导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同时引导学生把长方形的四个角 “重合成一个角”,这里体现了方法的优化。】
⑷小结:刚才我们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验证了预习时的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课件演示由长方形变正方形的过程。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提问:通过预习你知道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吗?(板书: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适时介绍边长。
验证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
①用量一量的方法测量出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
②用折一折的方法:对折,再对折。
引导学生发现对边相等。
师:怎样折才能证明四条边都相等呢?
启发思考:先斜着对折成一个大三角,再斜着折成一个小三角,借助四条边涂上不同颜色的正方形纸展示,四条边完全重合的过程。
【设计意图:教师启发学生把四条边全部重合在一起的验证方法,是学生探究学习中的难点。利用验证正方形对边相等的折法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一张四条边有颜色的正方形纸,探究出四条边全部重合的折法,直观形象,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学生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理解。】
师:正方形的四个角有什么特征?还需要比四次吗?
【设计意图:这里学生有了验证长方形角的经验,利用经验迁移,很快地探究出正方形角的特征,凸显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观察比较,深化认识。
想想这些经过我们验证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引导思考:对边相等也是相同点。
【设计意图: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相等这一相同点,是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不容易感悟到的。这里进行比较,无形当中沟通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较好地渗透了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知识点。】
三、小组活动,动手创造
1.利用不同材料(钉子板,两副相同三角尺,方格纸,长方形纸,小棒),动手创造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看看哪一组想的方法最多(小组合作)。
小组汇报展示:
……
在展示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师适时提问:假如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
【设计意图:新课改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索的过程也许是曲折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相对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就减少了。不过一堂课也是需要有练习量的,以保证夯实双基。本节课将书后习题进行整合,寓练习于活动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学活用,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2.游戏:猜图形。
【设计意图: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环节使本节课达到高潮,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巩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加深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使学生感悟到要想确定是什么图形,须看到图形的全部。联系到在生活中也是这样,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事情的表象所迷惑。】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新课程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有了疑问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研究的乐趣。】
岔路学校成功举办区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活动
——“概念圆融生活”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活动报道
为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11月4日在江宁区岔路学校成功举办了“概念圆融生活”的区级教学研究活动。本次活动共三个议程。第一个议程由岔路学校的孙平、戴大美、杨志燕三名老师围绕概念教学进行课堂展示,第二个议程由岔路学校的沈俊校长做了“概念圆融生活”的思与行交流汇报,最后由教研室戴厚祥主任做专家点评与指导。
概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高级思维的基石。如何将概念与生活圆满融通,三位教师的课堂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第一节课是孙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孙老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生活中的故事引入,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1厘米长度,将练习寓于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中,较好地建构了厘米的概念,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愉悦。
第二节课是戴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整节课在灵动的师生对话中展开,利用孩子们身边熟悉的教学资源,巧妙整合,设计新颖,流程清晰,脉络分明。戴老师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深受同学们喜爱。
第三节课是杨老师执教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杨老师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注重多感官教学,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最后的猜图形游戏环节,将课堂互动推向了高潮。
沈俊校长就岔路学校数学教学管理进行了交流汇报,就本次“概念圆融生活”的主题教研活动作了三方面的介绍:为什么:概念教学,我们缺失在哪里?是什么:我们所理解的“概念圆融生活”;怎么做:我们达成一些粗浅的教学理解。他强调,教学要更多关注“人”的在场,知识仅存于表面,情感则在深处流淌。教学要做到眼中“全”人,成全所有的孩子。
莅临现场的三位区学科带头人朱本飞、段培和张勇老师也对公开教学作了精彩的点评。
江苏省特级教师戴厚祥主任对本次活动做了点评与指导。他谈到:第一,三位老师都立足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从经验出发,建立概念模型,从而能使学生很好的内化概念,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第二,她们都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认知实践,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实践操作中不断迸发,让数学冰冷的美丽变成火热的思考;第三,岔路学校数学课堂注重细节培养,教师能充分给予小组里每位学生展示汇报机会,既照顾到优等生,又让潜能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这次活动对岔路学校的教学管理、数学教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教师体认儿童,反思教学,促进了教师对数学概念教学的深度思考和践行。
芮姗老师执教的《7的乘法口诀》11.19
教案: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制7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表内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情景导入。
屏幕先后动画出示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
师:请看屏幕——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谁呢?她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七个小矮人)数一数,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
随着学生数数,屏幕出示1至7。再在气球中出现7、14、21三个数。
师:七个小矮人他们每人手拿一只气球。观察气球上的数,你发现了什么?接着往下写,是哪些数呢?
学生回答28、35、42、49,屏幕中出示各数,教师追问是怎样想的。
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 1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 1个7是7,2个7是14……
2.揭示课题: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展开
1.试编。
师:大家能编7的乘法口诀吗?每位小朋友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把大家编的乘法口诀写下来。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如果有困难,可以看一看屏幕上的这一列数,再编口诀。
学生小组活动。
2.汇报。
师:现在请各小组先汇报你们编写了几句乘法口诀。
视频展示学生各小组编的乘法口诀。
辨析:所编的口诀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如何改正?
追问:编口诀时你是怎样想的?
3.排序。
师:小朋友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你能将这些口诀按顺序排一排吗?再读一读7的乘法口诀,发现一些规律了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 从上往下看,得数依次多7;从下往上看,得数依次少7。
4.记忆。
师:如果我们现在就记住这七句口诀,大家愿意试一试吗?我们大家自由读读记记。
学生读、记、背7的乘法口诀。
5.交流。
师:在背的时候,感觉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西游记》图片和相关文字,并组织探讨记忆“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等口诀的方法。
教师随机指屏幕上气球中的数,学生根据得数说口诀。接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学生填写课本例题中的口诀。
三、应用
1.游戏。
(1)“对号入座”。
师: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呢?根据口诀能算出哪些乘法算式的积?我们做一个游戏——送算式“回家”。
教师将1×7、2×7……7×7、7×1、7×2……7×6等13张算式卡片分发给各小组,学生把它们贴到相应的乘法口诀后面。
黑板上形成板书:
一七得七 1×7 7×1
二七十四 2×7 7×2
三七二十一 3×7 7×3
四七二十八 4×7 7×4
五七三十五 5×7 7×5
六七四十二 6×7 7×6
七七四十九 7×7
组织学生检查:是否有算式送错了家?
指出:七七四十九,只能算一道乘法算式。其它几句口诀,都能算两道乘法算式。
2.欣赏。
(1)“七言诗”。
师:7,是个神奇的数。我国古代与7结下难解之缘。
屏幕出示唐诗《山行》。
师:大家看到的这是唐代杜牧写的一首诗。你能用哪一句口诀算出这首诗共多少字?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每句七个字,这样的诗,又称七言诗,
(2)“七巧板”。
屏幕出示由五副七巧板拼成的“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图。
师:这是用——七巧板拼成的故事图,这5副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块?
学生口答。
3.解决问题。
师:从古至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中。在实际生活中,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现象与7有关?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
结合学生的回答,屏幕相机采用对话、图文等形式出示下列诸如计算一周喝水多少杯、7音琴键的数量及几只七星瓢虫黑斑的个数等有趣的生活问题:
学生逐一列式计算解决以上问题。
师:还记得七个小矮人吗?
屏幕出示七个小矮人画面(与课始准备题的画面相同),并以游动字幕形式
出示儿歌:1个矮人1张床,7个矮人7张床;1个矮人2只碗,7个矮人14只碗……学生跟读,引导学生课后续编儿歌。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研活动记录:
一. 授课教师讲述授课思路和教学疑问
二. 各教师讲述自己的观点
孙平老师:1.芮老师有耐心、细致
2.编儿歌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发挥了孩子的创造力
哪句口诀最好记,问问孩子为什么好记?
贾成娣老师:1.教态自然
2.练习有趣、多样
3.故事导入吸引孩子注意力
4.记忆口诀形式多样
黄同德老师:语言亲切,符合孩子特点
马梦颖:练习形式新颖
建议:声音大一点
张婷:芮老师细致、耐心
数学与生活联系
编儿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车彤:课件有趣味性,让课堂充满生机
记忆口诀形式多样
建议:编口诀可以多请人汇报
戴大美:1.提问有艺术
2.加深了乘法本质的理解
3.培养了学生数学素养
张云:1.多感官教学
2.渗透了文化底蕴
3.让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陈芳芳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11.9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列举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
2、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有条理地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本、小棒(22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
1、飞镖激趣:如果让你来投一次,可能得几环?【板】10、8、6、0
2、揭示课题
刚才同学们将这些环数一个一个列举了出来了,寻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一一列举。(板书课题)用这种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许多问题。这不,我们村的王大叔就碰到了一件麻烦事:……(课件出示例1)
二、自主探究,运用列举
1、出示例1:
王大叔要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1)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哪些信息?
①长方形花圃由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花圃周长是22米。
②长和宽都是整米数。
③长与宽的和是:22÷2=11(米)
长方形的长和宽不确定,所以围法是多样的。
(2)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①可以用22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再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
②可以画图。
③可以利用数的分成,把符合条件的长、宽一一列举出来。
2、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用你自己的方法试试看。
①展示汇报:
②引出表格列举。
3、比较,优化策略
展示学生表格。教师适时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4、观察结果,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道题中有的量是变化的,有的量是不变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表,比较它们的长、宽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长方形周长不变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5、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6、想一想: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练习运用,内化策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一种新的策略——有序的一一列举,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场闯关大战,你们有信心吗?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仔细读题,交流自己对题意的理解,比较已经给出的几个发出铃声的时间,发现规律,再运用列举的策略进行判断。
2.出示第2题:菜的搭配问题。
3、练习十七第3题
适当帮助学生理解:“每两天、三天、四天”的含义。
4、练习十七第3题
引导理解:“邮资”的含义。可以先选择1枚邮票,看能够付多少种不同的邮资,再一次考虑选2枚、3枚、4枚邮票的情形。
5、思考题:王大叔用22米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同学们,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反思
这是我来到岔路学校的第一个大教研,也是第一次会有这么多老师听我的课,内心分外紧张,一根弦始终紧绷着。上周我自己试上了一遍,之后请组内老师来听了2遍,还看了沈校长的教学视频,收获良多。组内老师说我今天的授课表现进步很大,我也觉得有进步。
学生在一年级时学习数的分与合,四年级上学期学的“搭配的规律”,五年级认识小数种都在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且在不断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孩子们已经体会着一一列举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举要注意有序,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知识到现在为止,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解题行为而已。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对这样的思考更身纳入、更系统。课堂上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到符合条件的长方形的长、宽之后,通过比较找到最大的面积,并且还自主发现了长、宽与面积的关系,让我感觉学生的能力是无法想象和估量的。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发言还比较积极,表现有进步。这也是他们重视这节课的原因,因为他们特别希望我在本班级上公开课,他们也很激动、兴奋和一些紧张,但是他们很开心。
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
1、课堂上表现还比较沉着、冷静,紧张感在开课3分钟后逐渐消失,慢慢淡定下来了。
2、对教材把握较好,教学流程比较有序,教学目标明确。
3、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找到所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让学生自主展示。
4、注重学生的表达,对不正确的表述给予指正,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5、将练习中“菜的搭配”问题进行趣味化,先出示单独一份菜单,说是食堂叶老师交给我的一份任务,让我帮忙调查孩子们学生吃什么,通过荤素搭配、合理膳食来渗透情感价值观教育,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乐于解题,也将数学与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了。引导学生从不同思路重新列举,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策略在不同思考过程中的相同作用。
不足之处: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可以再认真推敲一下,使得衔接更自然。
2、有时候会重复学生的话,这其实是孩子们不喜欢的。
3、教学语言再有亲和力一点,抑扬顿挫一点。
4、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可以丰富一些,评价要多元化。
5、可以展示一组无序的、一组有序的列表,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一列举的特点及其价值。因为我在巡视时没有发现无序的,所以这一环节没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其实可以自己事先准备一张无序的列表。这也是教学的一种机智吧,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发生的方面。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想上好一节课真是不容易啊!
6、练习方面不能仅仅停留于解题的层面,还要让学生时刻感受一一列举这一策略的特点及其价值。
7、课堂上要学会“忍”,尽可能地将“表现”的机会留给学生。
通过这次大教研我还学会了一点制作PPT的知识。
1、知道怎样进行“超链接”,因为我担心学生会在“交流我们曾经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哪些问题”时会说到菜的搭配问题,所以我对练习题做了一个超链接,为了能顺利完成练习环节,还得设计好几个“超链接”。
2、学会简单的动画设计。
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进步,你说我的收获大不大?
许鸿老师执教的《丰收的果园》12.1
教案:
【教学目标】
1、应用学过的数、计算以及简单的方位知识解决现实情境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秋天我们会看到这些景象
图片展示 → 果实累累 北雁南飞 满山红叶 稻谷飘香 菊花开放
同学们,秋天美吗?你们喜欢秋天吗?(喜欢)秋天的果园更加地美丽,小猴想邀请我们去它的果园做客,你们愿意吗?(卫生习惯
要求:不乱扔垃圾、不随便采摘瓜果、不损坏花草树木,你们能做到吗?)那我们就出发吧!
二、参观果园,搜集信息,解决问题。
想像: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小猴的果园会是什么样子?
课件出示(果园全景图)
1、引导学生观察果园全景图
提问:睁开眼睛,看看,小猴的果园都有些什么呀?
引导:谁能用学过的数字说一说?(果园里有5棵苹果树,4棵梨树,一共有9棵果树。5+4=9 )
谈话:小猴想请两位小朋友来做游戏,请的是谁呢?
(课件)女孩(胡茜):我的右边有4棵梨树。
男孩(江莱):不对,不对,左边是4棵梨树。
质疑:为什么梨树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又在右边呢?
小结:站的方向不同,看到的情况也就不同
2、观察梨树局部图
提问:先来看看小猴的梨园,注意观察 :谁在梨树上?谁在梨树下?
小猴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第二个问题“在谁的下面?”是说哪个在谁的下面?
追问:谁能根据小鸟和小兔的情景图,说一句话?用算式怎样表示?
(小鸟图)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3只,一共有7只?算式:4+3=7或3+4=7
(小兔图)有4只小兔在捡梨子,1只篮子盛满走了,还剩3只。算式:4-1=3
3、观察动物局部图
谈话:果子成熟了,小伙伴们来帮小猴摘果子了,它们是谁呀?
提问:(1)小猫前面一辆车是谁在推?后面一辆车是谁在推?(谁能把第二问补充完整?)
(2)小猫前面有几辆车,后面有几辆车?
(3)运苹果的车有( )辆?是哪几辆?运犁的车有( )辆?是哪几辆?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犁有( )筐?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1个1个数
2个2个数
2+2+2+2=8
(2)苹果有( )筐?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1个1个数
3个3个数
3+3+3=9
(3)从前面数,小猫排在第4个,从后面数,小猫还是排在第4个,运输队一共有几个小动物?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
4、方位操:前面前面前拍拍,后面后面后指指,左面左手拍左肩,右面右手拍右肩。(连续说两遍)
三、你问我答,发现问题,自主探讨。
谈话:请小朋友把在“丰收的果园”里看到的、想到的提出问题来考考大家,比一比哪一组提的问题好?哪一组回答的问题多?(出示评比表)
1、各组代表戴头饰上台提问(小兔组、小鸟组、松鼠组、小猴组)
预设场景:
(1)哪一组能回答小兔组提出的问题?
(2)小鸟组,你想请哪一组回答?他(她)的回答你满意吗?
(3)松鼠组,这个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
(4)小猴组提出的问题真与众不同……
问题(如):苹果树有5棵,梨树有4棵,一共有几棵? 5+4=9
一共有9棵果树,苹果树有5棵,梨树有几棵?9–5=4
一共有9棵果树,犁树有4棵,苹果树有几棵?9–4=5
苹果树比梨树多几棵? 5-4=1 →
→ 追问:“5”表示什么?“4”又表示什么?
2、谁还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为自己的小组获得更多的红旗吗?
3、结束讨论,评比小结
激励:小朋友们,你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夸夸自己吧!
四、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巩固拓展(给果树浇水游戏)
谈话:刚才你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发现并解决了果园里的许多数学问题。瞧,果园里的果树渴了,小猴在给它的果园浇水呢!你愿意帮忙给小树浇水吗?(愿意)不过浇的时候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先看看你的小水珠得数是几,那么你就浇得数是几的水果,可不能乱浇哟!比一比哪一组浇得又快又准。
(一组学生将口算卡片贴在黑板上,另三组学生在作业纸上连线)
刚才我们在果园里发现并解决了那么多问题。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数学问题
1. 看一看,说一说。
看看你的前后左右都是谁?你能用上下、前后、左右各说一句话吗?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2. 玩扑克游戏。
同桌两人,各拿出一张扑克,扑克上的点数合起来等于老师手中的扑克点数。
3. 连图游戏。
劳动后,小动物们都饿了,小猴为伙伴们准备了午餐,看看他都准备了什么(快速口算,按得数顺序连一连),看看这些东西谁爱吃。
2、总结延伸
小朋友们,你们今天在小猴的果园里玩得开心吗?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开动脑筋,就能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更多有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