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课程研究>>课题研究>>阅览文章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的个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的个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南京市江宁区岔路学校课题组   211101

 

一、本课题研究背景及价值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产生的。自上个世纪末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大量外来务工者涌入城市、流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举家迁移,相当数量的青少年也加入到流动的行列中,使流动人口中的儿童、青少年数量呈不断增长的态势。但是由于流动人口数量大,流动性大,管理比较难,造成了流动适龄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并且,今后将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岔路学校是江宁区教育局批准的四所农民工子女接受学校之一。在地理位置上, 岔路地区是介于南京与江宁东山之间的第三类社区,兼有城郊生活方式的特征, 是城市与郊区的一个过渡地带。近十年来,学校周边建设发展迅速,人口急剧增加,居民成份日趋复杂,既有由原来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又有在岔路居住的南京人,更多的是外地来宁经商或从事其它各种经营活动的暂住人口。由于人员的流动性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整天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疏于管教。外来务工子女又是未成年人之中的弱势群体,并且存在转化为“高危”群体的可能性,这就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如何使这类学困生的学习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符合义务教育的质量标准,是涉及到保证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行素质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这类学生的转化和提高。

时代赋予学校教书育人的重任。当我们面对不同背景、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时,深感责任重大,于是面对现实迎接挑战,我们提出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的个案研究》这一课题。

本课题在研究实践中寻找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有实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转化学困生模式。既能促进社会发展进程中此类教育问题的有效解决、服务当前新课程的需要,又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界定

为避免产生混淆,特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加以界定。本课题的界定包含四个层面上的理解: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指跨省市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并在我校教区内接受教育的学生。

●“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y)的涵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属于特殊教育对象,其鉴定为由情绪、动机、文化环境等因素导致的学业落后。而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以学习成绩为鉴定标准,它包括了各种原因,因而外延比前者大。

本课题组假定“学习困难”,是指学生在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中,由学习问题引起的、较为持久的适应不良(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学困”是相对的、可变化的。“学困”的鉴定具有直观性和综合性的特性。

●“学困生”的成因。本课题组主要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个体生理因素、个体心理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和周边社区环境因素来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个体心理因素有:智力、注意力集中能力、成就动机等;生理因素有:生理缺陷、体力衰弱或智力不足;学校教育因素有:早期教育阶段未得到应有的发展等等。

●“学困生”转化的对策。是指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或发挥其特长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个案研究:是以单一的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本课题组是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的学困生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针对研究个体的典型特征作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的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策略。

综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的个案研究》课题是以跨省市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且在我校教区内接受教育的学困生个体为研究对象,从家校整合的角度切入,结合教学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的视角研究学困生的成因,问题行为,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生的工作经验与理论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1、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人成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必须发挥家长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的直接影响,身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有义务、有责任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任。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大多忙于赚钱,而疏于家庭交流。

家庭是学生教育的载体,学校不仅是教育的主导,而且应该为家校整合搭建平台。为此,学校将与社会、家庭的紧密配合,学校将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共同施力,以达到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以培育家长的教育意识,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合力施教的功能。

2、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确立。学校将践行陶行知先生平等教育的思想,从提高教师们的思想认识,树立全局教育观念入手,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以“学生原有水平上的最大潜能的发展”为目的,真正落实教育的公平性。

3学困生的形成一般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不适应过程,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形成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从多元智能理论中我们了解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长,教师应该善于发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特长,促进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4、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实现,没有人不期盼得到尊重、得到爱、获得最大的成功,从而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这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说更为迫切。我们也只有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他们才有可能积极努力地学习,才有可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5、从教学过程看,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就其本质而言,教学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构建意义的过程。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及环境组成的复杂的社会体系,师生在课堂中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的交往和互动来完成教学,达到教育目标的。因此,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学困生的课堂行为能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学生的问题行为。

课题研究创新之处: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产生的。本课题的确立与研究正是着力于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教育问题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模式,探索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制。

2、本课题突破了传统研究学困生问题行为的视角,探讨如何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家庭教育中去,家庭教育的质量。从家校整合的角度切入,结合教学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的视角研究学困生问题行为,突破单一性研究实践性、指导性不强的弊端,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3、本课题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努力探索公平教育, 践行陶行知先生平等教育的思想,用新课程理念审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这一现代教育难题与传统学校教育管理及师生关系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四、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探索适合城乡结合部地区全日制公办学校对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基本策略,形成一套可供推广的教育方式。

2、探讨如何指导外来务工家庭的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家庭教育中去,促使家长观念的转变,促进家校教育思想及资源的整合。

3构建全日制公办学校的经济保障体系,使每一个到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得起书。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有效地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

4、探索外来务工子女融入全日制学校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研究,实践陶行知先生平等教育的思想,使全校教师树立教育平等、为全体学生服务的崇高思想。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原则

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本课题的研究是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的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特色;切实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的学困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研究原则

①实践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定位在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应用性研究为主,强调把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有机结合,理论研究为课堂教学实践服务,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对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根源、影响的认识,不断探索解决问题行为的策略。研究的主要问题要紧紧抓住当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在学困生的教育管理问题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研究成果要充分考虑到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②统一协调原则:教师主动地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使他们按照培养目标,统一地发挥作用,协调一致地影响学生。

③开放性原则:既注重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教育的策略,也必须着眼于社会,延伸到学生课余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学校与家庭与社区的有机地结合。

④激励性原则:对学生关注、赞赏,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比别人强的闪闪光点;运用正强化理论,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

⑤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原有的差异和发展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及评价尺度;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力求达到上限,承认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就是能行,就是教育的成功。

民主性原则:在个案的研究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在教育的点拨、启迪中,让学生从受到鼓励、增强信心,明确方向。强调学生始终在友爱、信任、尊重的气氛中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用辩证的观点,发展性的视角审视,对待学生的错误和缺点。倡导“四多四少”,即“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民主性还要求老师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转变观念,以朋友式的平等的身份,接受学生、感受学生的内在体验 

六、课题的研究对象

现就读于江宁区岔路学校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九年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七、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①文献法:

通过对国内有关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方面的资料收集,进行文献的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本课题的研究在已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突破提和高。

②个案分析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生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情况进行一至二年的追踪研究,以总结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转化的教育策略。

③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适合9年一贯制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开展教育的方法。

八、研究内容:

鉴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取得合格要求的学习效果,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学困生的形成一般也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不适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困生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形成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至于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对策,更是一件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探究性深刻的工程。无论是学困生的成因,还是教育对策,都需要我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为此,我校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取精、由分到合的原则,确定了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两个研究重点,并具体分解为以下四个方面共六个切入点的研究:

(一)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的外在表现: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的学困生在不同学科中的表现模式

(二)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形成的内在机理: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形成过程中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作用

(三)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形成的外在因素: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形成过程中的学校教育(课堂生态、教师心态等)、家庭教育、社区环境教育的影响

(四)探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转化的教育策略:

① 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纠正

②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生教育艺术的探索与激励机制的研究

九、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措施

本课题研究的途径是:⑴以课堂教学为农民工子弟接收学校中学困生转化的主渠道。⑵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联系和相互配合。⑷实行普职沟通。

课题研究的措施:

1、为便于操作管理,利用学校现有的行政机构:教务处、德育处、教科室、校团委等机构,作为研究管理机构。教务处的主要职责是:学法指导,教师培训等工作;德育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学生活动,学困生的不良行为矫正和学困生的生活指导等工作;教科室的主要职责是:研究资料,学困生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写作和理论研究等工作;总务处的主要职责是:装备。

搭建机构后,制定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课题组通过会议制订出课题研究的研究制度。包括组织制度:对主研人员和参研人员的组成,参研资格的取得与失去等等作出规定;学习和学习反思制度:每月召开研讨会一次,成员写读书笔记一篇,在会上轮流交流学习心得,每期阅读专著一本;领导组研究课题制度:定期每月研究一次,不定期的根据研究的需要随时召开;会议制度:考勤、按学校考勤制度办理;调查研究制度:如何制定或选用量表,如何实施测评等作出具体要求;教师培训制度:规定培训原则、对象、内容、方式、时间等等;学困生实践活动的实施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

2、建立学困生的日常管理系统,制订一系列的学困生管理制度和教师转化学困生的管理制度,并促使学校实施一些转化学困生的激励机制。

3、对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本课题组准备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对教师转化学困生的能力进行培训。

⑴建立培训制度,把对教师转化学困生的能力作为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⑵每年举办一次“青优课竞赛”,把学困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依据。

⑶教师自学。我们把教师自学作为培训的基础。

⑷定期的学习:“每周三会”:教师业务学习、班主任例会、校会,“每月一会”:课题组研讨会,⑸不定期的学习:平时研讨、突发事件处理的研究等等。

⑹专家讲座和专家咨询:预计每年1~2次,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形式可以是请进来,或上门请教等。

⑺教研活动:我们的研究不是纯理论研究,要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校内或校外的教研活动中,注意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开展工作。

⑻查询资料:要求教师通过图书室、阅览室或网上查询,收集有关的研究资料,进行学习研究。

4、开展系列的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实践活动⑴重视起点教育,特别是进校的第一天、第一节课、第一次班会……,注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2)采取行为约束策略,矫正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3)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4)开展“一帮一结对子”互助活动。(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家校沟通。促进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互信,要求教师定期、多形式的与家长联系,遵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形成教育合力。

6、开展有特色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典型的学困生,采取“了解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主要问题-确定对策-实施教育-分析成果”等步骤来进行,在此基础上写出一些鲜活的案例,收集成册,供以后参考。

7、实施普职沟通,拓展学困生的发展渠道。对学困生进行择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的渗透,就业形式的介绍,促使学生多渠道的发展。

8、对学困生分层分类指导。

9、多方协调,治理校园周边环境。

10、帮助贫困的学困生解决生活困难,通过“助学基金会”发给贫困生补助、减免部分费用等等措施,使其完成学业。

11、培养学困生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意志,变他助为自助。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任何形式的“他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困生的自助。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励学困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帮助"学困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学会正确面对失败。转化学困生的根本因素是学困生自身的改变。从培养学困生的进取精神和纠正不良习惯入手。

十、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10——20072月)

1、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有关教师对课题进行论证并进行修改

3)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收集理论依据

4)邀请专家顾问来校指导课题开局研究工作

5)通过调查,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生基本情况”数据库

2、本阶段的工作策略

这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必须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作充分的论证,争取保证各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同时,做好对课题人员的培训工作,以保障课题的顺利开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3—200710月)

1、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了解学校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原有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情况,并依据学生的水平状况进行分类,统计,寻找原因。

2)成立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学校,每学期保证至少两次向家长们传授家教的先进经验,教师不定期家访,以促使家长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家校教育思想及资源的整合。

3)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途径对课题进行研究,并探索出一套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教育的基本策略。

4)定期邀请专家顾问来校指导课题的深入开展,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5)组织课题组有关成员进行课题研究中的情况进行论述与分析。

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解,前后对比,找出差距,对实施教育的过程和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并商讨改进方法,形成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6)分阶段对课题做好课题阶段小结。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课题实施方案。

2、本阶段的工作策略

本阶段是实验工作的关键阶段,必须认真组织实施,抓好每一个环节,这个阶段收集到的资料和得到的结论,对整个实验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711—200712月)

1、本阶段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2)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个案、论文、学生成长追踪记录、家长学校教学情况等)

3)请有关专家顾问对课题进行成果论证

4)成果推广

2、本阶段的工作策略

本阶段属于课题的总结阶段,必须系统全面地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得出课题研究的结论。

十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认识性成果

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的个案研究”,作出更为科学的界定。通过调查,把握城乡结合部地区全日制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的现状。

2、操作性成果

探索构建出城乡结合部地区全日制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转化的学校、家庭和社区一体化的教育的方法。

3、技术性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学校的制度:《岔路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生学校与社区、家庭联系制度集》;

[3]《岔路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生转化个案集》;

[4]《岔路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学校教学材料汇编》;

[5]《岔路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生转化成果论文集》。

十二、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顾问:赵炳红 (南京市教科所)                                                                                                     

课题组长:   

皇甫开平(校长、中学一级教师)

1、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进程;

2、总结整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斌(教务主任,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1、负责全部子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

并主持负责一级子课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形成的内在机理

2、进行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

课题组主要成员及分工:

A、刘海燕 (教科室主任,中学生物二级教师)

1、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

2、整理汇总课题成果,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的课题研究终端总结性报告;

B、中心组成员子课题分解一览表:

子课题名称

负责人

主要工作职责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的外在表现

王云虎

方案的制定,负责课题的实施

 

整理汇总相关的课题资料及成果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形成的外在因素

 

方案的制定,负责课题的实施

王跃华

整理汇总相关的课题资料及成果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转化的教育策略

朱友妹

方案的制定,负责课题的实施

王金娣

整理汇总相关的课题资料及成果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困生形成的内在机理

 

方案的制定,负责课题的实施

吴云飞

整理汇总相关的课题资料及成果

十三、实验保证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实验教师队伍;

① 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按照不同学科、不同专长、不同能力、不同年龄的比例科学协调和搭配合理,形成多维互补的人员结构。

② 本课题组以教育科研、教育行政、教育实践人员三结合的形式组成研究队伍,形成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集体攻关的理想的结构模式。

2、完善设施,建立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连通,满足课题实验的需要;

3、建章立制,规范实验,从严要求;

4、有研究时间有稳定的专家咨询指导力量

有实验经费保证,根据实验的需要,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