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学管理>>阅览文章

策略性突破重难点 启语文教学之航向

策略性突破重难点 启语文教学之航向

——江宁区岔路学校第一届 “启航杯”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报道

9月17日上午八点十分到下午三点五十分,在江宁区岔路学校的录播教室里进行了校内第一届语文“启航杯”青年教师优质课的评比活动。岔路学校的魏主任,王金娣老师,陈叶老师担任比赛评委,魏主任作重要讲话。

经过自主申报和学校推荐,赵舒、吴洋、陶智娟老师等十五个老师参与了此次竞赛。她们精心准备,各展示一个精彩的20分钟的教学片段,或大气有深度,或新颖有想法,或扎实稳健,或亲切煽情……

三位评委老师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几个方面对参赛的十五节课进行了详细地研讨。经过评委老师们的认真评议,张剑楠老师的课荣获第一名,谢宜华、杨莉、陈倩雯、刘宝、赵舒老师也以突出的教学设计、生动的课堂展示从众多的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张剑楠老师将代表学校参加江宁区 “春华杯”优质课的角逐,谢宜华老师则代表学校参加实小片联片教研活动,愿她们能潜心钻研、虚心学习,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赛老师们大都能够关注单元要素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重视朗读的作用,通过生动精美的课件呈现教学内容。自然的教态,生动的语言,独特的设计,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在体验中成长,在合作中学习。她们动人的朗读令人身临其境,她们“看、读、画、听”多样的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那精心设计的板贴与简笔画也让人一目了然。学生通过“书法、舞蹈、书画”等多种形式表现“高山流水”,通过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张剑楠老师在教授《少年闰土》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关于闰土的“瓜地刺猹”等六个故事,在归纳中引导他们由长句提炼成四字短语并上台板书,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看图片,结合鲁迅的身份、生活等方法感知闰土的形象。又出示高墙天井图,引导学生理解“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从而读出鲁迅对自由的向往,最后升华对“自由”的理解。整个课水到渠成,具有深度。无论是从板书到问题的解决,还是提升和拓展,皆以生为本。

谢宜华老师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的目标定位精准,围绕“鲁迅是什么样的人”进行有深度的教学设计。她以题目中的“先生”入手,结合周晔与鲁迅的关系资料,初步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等情感,体现单元要素中“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要求。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了解空行的构段方式,在教学中有方法提示,也有引导学生进行加标题的互动……通过概括“谈论《水浒》”等五件事情整体感知鲁迅形象,点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中心句,再通过具体事例进一步感受鲁迅风趣幽默等形象。老师驾驭能力强,学生有所收获呢,课例完整成熟。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想办法突破重难点。面对同一个课,不同老师选择的策略也不一样。

在教授《慈母情深》一课时,两位老师面对“感受慈母情深”的重难点时,都能在“语言”“外貌”“动作”等细节描写中理解母亲的辛苦,抓住多次出现的“七十八”“立刻”等关键词协助感受母亲的形象。一位老师选择了通过播放缝纫机的轰鸣声让学生想象母亲工作的环境是何等嘈杂,另一位老师则通过品悟“揉”“龟裂”的意思理解母亲的不易,引导学生用联系生活经历体会“鼻子一酸”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慈母情深”,播放《朗读者》节目中梁晓声谈母亲对于自己读书的看法进一步推进对“慈母情深”的理解。魏主任建议可以补充当时的物价信息,让学生明白一元五角是多么得沉甸甸,从而进一步进行重难点的突破。

评委们肯定了老师的辛勤努力,但也提出了比赛中透露出的一些问题:(一)对课堂目标不明确,设计内容过多,抓不准重点,不能策略性地突破重难点,解读重难点。以《爬山虎的脚》为例,重点“爬山虎的脚是如何爬的”没有有效突破。老师在教授《伯牙鼓琴》时,对“高山流水”“知音”的理解浮于形式,不够深入。在教授《桥》时,没有特别的策略使人物形象分析入微。(二)随文串讲,对文本进行过多琐碎的分析,部分知识教授地不够扎实。比如,在教授《麻雀》一课时,应引导学生把故事的经过说清楚。(三)以文教文,没有文本特点。在教授《坐井观天》一课时,可以结合寓言的特点进行重难点的突破。(四)在板书方面,有的不规范,没有条理。(五)提问没有策略。部分老师习惯于引说,或进行半填空的提问,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或是提问语言不够精炼,问题不够明确。(六)有的老师对于课堂有一些新颖的想法,但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些问题将是青年教师前进的动力,愿青年教师能够扎实教学基本功,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在策略性突破重难点方面进行持续的学习和探索,在不断的磨课、赛课中砥砺前行,成为更专业的语文教师!


获奖案例:

六年级上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岔路学校 张剑楠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具体事例感悟闰土人物形象。

2、结合课文内容和资料背景,感受鲁迅内心的感受。

一、论新鲜事 分析“闰土”形象

1、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最喜欢闰土说的哪件新鲜事,并谈一谈你从中认识到一个怎样的闰土?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总结小标题概括的方法并让学生上黑板板书。(地点+情节)

(一)雪地捕鸟

(1)捕鸟的方法

A:请同学们把动词圈出来,闰土是用什么方法写清过程的?

B:抓住“只一拉”体会闰土的“经验丰富、聪明能干”(学生板书)

(2)鸟的种类

A: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介绍角鸡、蓝背等鸟,体会“希奇”

B:补充说明省略号还可能有什么鸟,体会闰土的“见多识广”(学生板书)

(二)海边捡贝

1、一般的贝壳闰土不说,你们瞧他说的是什么呀?

2、你们有没有见过五颜六色的贝壳?你们有没有见过这样稀奇的贝壳?你们有没有见过观音手?(一边放图一边提问)

3、引导——“但是闰土都知道”,感受闰土的“见多识广”

(三)瓜地刺猹

1、“猹”是什么?(学生自行借助资料介绍,体会猹的凶猛)

2、引导——想象:月黑风高,草丛茂密,突然一只猹向你奔来,你怕不怕?闰土怕不怕?(体会闰土的“勇敢”)(学生板书)

3、闰土是怎样描述刺猹的?抓住“你听”一句,让学生边想象边朗读,体会闰土的“机智”(学生板书)

(四)沙地看鱼

看什么鱼?你见过吗?新不新鲜?——体会闰土的“见多识广”

【小结:怪不得鲁迅这么喜欢闰土,迅速成了要好的朋友,原来是因为闰土给他讲了这么多的新鲜事,而且还——学生说闰土品质】

二、想象说话 感悟“鲁迅”内心

1、难怪“我”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18自然段

2、本文夹叙夹议,文中出现了几次“不知道”?为什么鲁迅什么都不知道?

3、结合背景资料理解“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井底之蛙”

4、(配乐)想象:你就是鲁迅,当你听到闰土说这些新鲜事的时候,你会想什么?

预设:原来灵活的鸟儿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捕捉到,我竟然不知道;

闰土说,跳鱼儿像青蛙一般,我素来只见过餐桌上的鱼,这么稀奇的,我不知道......

5、此时鲁迅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预设:羡慕、钦佩、渴望、遗憾......(学生板书)

【小结:我们此时再来看看(指板书)鲁迅这样开心,这样喜欢闰土仅仅是因为他给自己讲新鲜事吗?仅仅是因为闰土见多识广、勇敢机智吗?更因为闰土有他所没有的——自由(引导学生说)】

6、拓展:本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文章《故乡》,在原文中,作者不仅回忆了儿时也感慨了现在。斗转星移,物是人非,鲁迅渴望的自由不仅仅是个人的自由,更是民族的自由!请自行阅读,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进行阅读讨论。

六年级上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岔路学校    谢宜华

学习目标:

1、用较快速度默读全文,明确讲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

2、能运用正确方法,给每件事加上小标题。

3、能抓住人物细节描写,初步体会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初感“尊敬”

1.今天,我们学习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齐读课题。从题目知道,我的伯父是谁?为何不叫 《我的伯父鲁迅》?(明确:“先生”表示尊敬)

2.“我”是谁?简介作者作者周晔,和文章写作背景

3.翻一翻课文内容,你第一感觉是什么?(长)

4.这么长的文章,我们怎样提高阅读速度?(有目的地阅读)

5.这篇课文的阅读任务是什么?

二、明确事件,概括小标题

任务一: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1. 思考提示:(关注课文的构段方式)

  2. 借助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回顾添加小标题的步骤

3.交流小标题,师相机板书:

(1、笑谈《水浒》2、笑谈“碰壁”3、燃放花筒4、救助车夫5、关心女佣)

4.交流明确:五件事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5.如果请你给这五件事分分类,你会怎么分?

小结: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角度选材,这让我们对鲁迅的认识更加全面。这是一条宝贵的写作经验,我们要牢牢记住。

6.指导明确全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把每个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读书有方法,我们也要牢牢记住。

三、抓住细节,概括形象

任务二:结合材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思考提示:给问题换一种问法。(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方法提示:抓住鲁迅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找出对鲁迅细节描写的地方,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1.(超链接)根据学生的回答打开相关内容,着重指导理解重点语句。

2.指名一位同学读出他找到的细节描写,指导交流出四字词来概括鲁迅形象,指名学生上台板书。

四、课后任务布置

小结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课后在细节描写句子旁边做好批注,概括人物形象。

五年级上《忆读书》教学设计

岔路学校  杨莉

一、顺学导入

作者冰心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想要告诉青少年什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

(1)出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你们是如何理解的?

(3)让我们记住冰心奶奶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一起读。

二、 梳理信息

1.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将冰心读过的书、读书的时间圈画出来。

(1)生说。(交流5、6自然段时,学生不知道读书时间,但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看出应该在“七岁到十二三岁之间”读的)

(2)同学们将冰心的读书经历都找了出来,但在交流的时候却显得有些杂乱,其实我们可以利用时间轴的形式梳理冰心读书的经历。(读)

除了时间轴,我们也可以用表格将这些信息梳理出来,这样会更清晰。(出示PPT)

(3)我们利用“时间轴”“表格”的方式,可以更直观、清晰地梳理了冰心从“童年到晚年”(板书)读了哪些书。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冰心在七岁时是如何读《三国演义》的?(出示2、3段)请你读。谁来用表格的方式梳理信息。

3.接下来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自读课文四、五自然段,借助表格,完成对《三国演义》读书经历的梳理。

(1)生交流。

 生:引起了对章回小说的兴趣,激发了她的阅读兴趣。(正是多次阅读三国演义,使冰心对章回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是“多读书”的好处。那冰心在读其他的章回小说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2)出示“课文第六七段”,默读6、7自然段,圈画出作者读书的感受和原因。生交流。

(3)既然觉得《荡寇志》索然无味,为什么作者还要写《荡寇志》呢?(生:是为了和《水浒传》比较,突出《水浒传》人物描写栩栩如生。师:是呀,作者书看多了,也学会了挑选、比较。)

(4)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回到单元导读页,一起读,出示“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5)这对我们读书有什么启发?

(6)师:是的,正如苏轼所说,旧书不厌百回读(引读)————

三、小结

  1. 这节课,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   板书:表格 圈画

  2. 是的,我们利用表格、圈画的方式,提取了文中的关键信息,概括了主要内容,使烦琐的信息变得更加清楚,下节课我们继续梳理作者冰心的读书经历。      

五年级上《搭石》教学设计

岔路学校 陈倩雯

一、复习字词,确立学习交流话题

复习生字词,纠正读音。

二、走进文本,设疑

1.在作者刘章眼中,搭石是连接两岸的一条路,它还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紧扣“风景”,谈话,激疑:

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疑惑吗?

三、品读文本,鉴赏搭石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作者围绕着搭石描绘了哪几个生活画面?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2.反馈:谁来按顺序说一说?

3.鉴赏画面一:赶路老人摆搭石

交流第二自然段,了解乡亲们是怎样调整搭石的,从中体会家乡人的勤劳、为他人着想的品质,体会人性美。  

(1)从这段文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2)哪些词语打动了你,为什么?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会”,“踏上几个来回”,结合这些词语谈自己的体会。

(3)在学生体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教师采访:现在你们就是这位摆搭石的老人,我想采访采访你们:

①当你发现了不平稳的搭石,你想到了什么?

②当你摆好了搭石,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满意离开时,你想到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4)延伸:上了点年岁的人都是这样,那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呢?

(5)“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美?

4.鉴赏画面二:“众人走搭石,协调有序声影美”。

一行人走搭石的,体会动作美、声音美、画面美,感受人们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

5.鉴赏画面三:“两人走搭石,谦让敬老传递美”。

(1)两人走搭石,体会谦让

(2)体会敬老

三、用心感悟,加强理解

抓住两个“联结”,用心感悟,升华感情

引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年级上《田家四季歌》教学设计

岔路学校 刘宝

【教学目标】

1.读诗歌,初步了解农民在不同季节的劳动内容,体会农民的辛苦和快乐。

2.初步了解相关农事,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会写生字“季”。

2.正确流利的朗读第一小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冬。我们称为“四季”。

  2. 板书“季”字,讲解:上下结构,偏旁“禾”字写得扁一点,下方“子”字的横写长。课件出示“季”的演变过程。生练写“季”字。

  3. 你知道哪些描写四季的古诗,指生交流。揭题:田家四季歌。

  4. 理解“田家”的意思为农村人家。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上感知课文。

2.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1)出示二类字,指生读,请学生当小老师读,开火车读。

(2)找出生字当中的多音字,场和了,并解释。

(3)出示小练习,区分“了”字的读音。

(4)玩游戏:收集水滴。

(5)出示词语,男女生赛读。

3.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1)引导了解“时间顺序”这一概念.

(2)做练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第一小节a

(1)生齐读第一小节。

(2)这一小节描写了哪些景色?引导找出:春风、花草、蝴蝶、麦苗、桑叶。

(3)出示图片理解每一处景色。

(4)做练习,春天中,还可以有哪些景色呢?用课文的形式去说。

5.夏季、秋季、冬季,田家又会做哪些农事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田家四季歌

四年级上《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岔路学校 赵舒

【教学目标】

1.认识“操”“占”等 10 个生字,会写“茎”“柄”等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找出文中写得准备、形象的语句,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领悟作者连续的观察。

【教学流程】

一、主题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的文章——《爬山虎的脚》(齐读)(出示人文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

(1)请同学们齐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谁来说说你是何如理解这句话的?

(2)总结:是啊,我们常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人说,生活就像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大到人类起源,文字产生;小到小朋友们学的加减乘除,童话故事,无一不来源于生活。这需要我们小朋友仔细看,认真听,用心感受。(齐读)

2.本单元还对留心观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请同学们齐读这一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齐读)显而易见,本单元的课文与——观察有关。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观察有关的课文。同学们还记得是怎么观察的吗?

预设1:《搭船的鸟》是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来观察的。

预设3:《金色的草地》是在不同的时间段观察

预设4:《蜜蜂》是做观察实验

  1. 总结:是啊,要想写出精彩的文章,必定离不开对生活连续细致的观察。

二、整体感知,厘清脉络

  1. 那叶圣陶先生是如何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来描写爬山虎的?

  2.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了解每一节讲了什么内容?说一说作者观察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板贴内容)

预设:生长位置、叶子、脚

3.总结:请同学们认真看黑板,叶圣陶爷爷先写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再写叶子,最后写脚。如果你也能模仿这种结构,你也会写出一篇优秀的观察日记!

三、品读语言,感受细致观察

  1. 同学们,作者着墨最多,写的最详细的是爬山虎的哪个部分?也就是文章的第3-5自然段。

  2. 默读第3-5自然段,读书要求:用“_____”画出你觉得作者观察细致的地方,旁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 教师巡视,引导画好的学生读读自己画出的语句。

评:老师喜欢这样安静、富有思考的课堂。

  1. 交流汇报。

*预设一:




(1)从哪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相机板贴)

预设1:作者写出了爬山虎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出示图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爬山虎的两个部分——茎和柄。

①观察图片,认识茎和柄

②板书“茎”“柄”,学生书写

预设2:细丝的数量:六七根

预设3:形状:枝状、蜗牛的触角(出示图片)

评:把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真是太形象了。说明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和蜗牛的触角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找出了他们的相似之处。

预设4:颜色:嫩红(为何不用浅红?)(板贴:准确表达)

总结:这段话描写了爬山虎脚的位置、数量、形状、颜色。看来作者观察得十分细致(引读这段话)

(2)画一画: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如此精准,我们能不能根据作者的描述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①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找到爬山虎的位置(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②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枝状,画一画。

③师反馈,生修改。

总结:我们为什么能这么快画出来,画得这么准确(源于作者细致的观察)。是啊,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板贴),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段文字。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作者细致的观察呢?

*预设二:





(1)指名读,交流观察仔细的地方

预设1:动词“触”“巴”“拉”“贴”(板书)

预设2:细丝头上变成了小圆片,细丝弯曲了。

总结:这段话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引读)

(2)我们可以尝试加上动作演一演:你的手臂是爬山虎的茎,手指就是爬山虎的——脚。

①请同学们边做动作,边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②指名上台边说边演示爬的过程

③齐读(一起做动作)

(3)换一换:现在四个动词的顺序发生了改变,你来读一读,说一说这样改变可以吗?(爬山虎的脚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他紧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1:第一处不能把“触”换成“巴”,“触”表示碰到,而“巴”的力度比“触”大。

预设2:第二个动词应该用“巴”,此时此时细丝变成了小圆片,很用力地巴在墙上。

预设3:最后一个动词用“贴”比较合适,此时爬山虎的茎是紧贴在墙上的,因为作者还说“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足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茎贴得很紧。

总结:看来叶圣陶爷爷写文章时,用词确实十分——准确。

(4)指导朗读(“触”要读得轻一些,“巴”“拉”读得有力些)

(5)看一看:老师把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做成了动画,想看吗?

(6)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能否换成“一步一步”?

总结:作者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会发现脚细微变化的过程。

*预设三:





(1)指名读,交流观察仔细的地方。

(2)引读: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的时候——(齐读),触着强的时候——(齐读)。这其实是爬山虎的脚的一种变化。

(3)这种变化一时半会可以看清楚吗?(引出连续观察)

四、感受连续观察

  1. 过渡:通过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和脚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大家发现作者不仅观察十分细致,而且进行了长时间的连续观察。哪里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连续观察?(板贴:连续观察)

  2. 快速浏览第3-5自然段,读书要求:用“~”画出表现作者连续观察的语句。

预设1:作者观察的时间很长

①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他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预设2:作者是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的

预设3: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①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学习逐渐,什么意思?近义词?指导朗读,声音拉长,说出时间理解的过程)

②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总结: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五、总结提升

1.总结: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而且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大自然中的每种事物都藏着秘密,如果我们也能进行细致连续的观察,就一定会有收获。

六、板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生长位置

叶子                                 准确表达

              位置、数量、形状、颜色            细致观察

      脚                                 连续观察

              触、巴、拉、贴

照片集锦:


 图片6.png图片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