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学管理>>阅览文章

江宁区岔路学校(小学)语文中高年段第五次大教研(5)

学习古诗 明意悟情

——语文中高年段第次大教研

一、情况概述

2017年1212日,吴洋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年级上册教材《观书有感》。这是本学期语文中高年段的第次大教研。本次教研课紧紧围绕学习古诗 明意悟情”这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的。

二、综合评价

【优点不漏】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吴老师在这节课中,做的非常到位,她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诗句的意思,而是抓住:鉴渠徘徊等词语,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理解诗句的意思。

    2. 注重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真实的,贴切的,而且不是单一的。如;她评价一个学生的写字说“你的字很干净,端正,看出你是个聪慧的男孩”。在评价一个女生有勇气回答问题时说:“虽然你的回答不够完整,但你的勇气令我佩服,希望你继续努力”。在大部分学生回答正确时,她竖起大拇指说:“你们真棒!”……

3. 作业具有针对性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很注重读写结合。老师在最后给学生留了两个作业:1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一写诗的意思。2 说一说,写一写朱熹先生写的是池塘的水,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读和写,更能理解诗文与诗题的联系,从而领悟诗人在诗中说明的道理。

【缺点说透】

1.如果把开始的背诗改成读诗,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是不是会容易些,举手的学生是否会再多点。“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读的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从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2.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稍有欠缺。

三、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情境导入

1.学生寻找关于读书的名言。

教师PPT展示名言: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这些名言都是谁说的?

2.指名答

3.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关于读书的,它将又会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一起走进(板书:观书有感)。

4.齐读课题

二、了解作者

1.学生交流

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对这首诗的作者了解多少?请同学们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共享一下吧

2.教师总结归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资料(PPT)

三、整体感知

1.指名读古诗

2.齐读古诗

四、从字面上解析古诗

过渡:读完了我们就该一步一步的解析古诗,以往我们都是先从古诗的题目开始,今天我们用一种不一样的解读方法来解读,我们先从诗的内容开始,首先看第一句(PPT),说有哪些字词不太好理解,

1. 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说说你觉得其中的那些字词不太好理解

2.重点交流“一鉴开、徘徊”

师:下面我们重点来看 “一鉴开,徘徊”如何理解?谁能告诉老师这里的“鉴”字如何理解?

3.教师总结

师:这里的鉴字是镜子的意思。在古代的时候,镜子一般会用镜袱包起来,用的时候打开,所以这里的一鉴开指的就是一面打开着的镜子。

4.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这里的“徘徊”怎么理解呢?(来回移动)?

5.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名读。

师:说在这句中你又碰到了那些拦路虎?

6.重点交流“渠、清如许、为”

五、翻译全诗,悟诗中哲理

过渡: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我们已经全部都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用现代文翻译全诗,注意在保留诗意的基础上,译得优美一些。

1.学生翻译

2.指名读译文

3.教师总结,引出问题

师:通过同学们的翻译,我仿佛看到了那清澈的池水,那美丽的景色,然而一看题目,我就觉得这首诗写的有些拙劣,因为是明明是写池塘里的水,可题目却是观书有感,所以我觉得不如将题目改为观塘有感,你同意吗?为什么

4.学生思考并交流

5.教师总结,学生深入思考

师:这首诗看似有点文不对题,诗中写的是池塘的水,可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池塘的水和读书有着一定的联系,究竟有着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6.总结板书

1)先板书“活水方塘清”

2)学生交流总结出第一个问题后,教师相机在“方塘”二字下板书“心智”

3)师生合作完成板书,有学生交流“活水”“清”下分别应写什么,教师板书,后推敲得出最佳答案

师:下面同学们还要面对的一个任务就是帮助老师完成板书,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活水、”下面应分别写什么,(学生说,教师板书)下面我们也来学一学贾岛,推敲一下这里到底应该写什么。

如:读书心智明

7.交流感受

师:你能不能谈谈这首诗带给了你什么启示?

六、知宋诗理,悟全诗主旨

1.师:这么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呢?(请大家来看一段资料),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宋诗,宋诗讲究理趣,然而其中最优秀的哲理诗往往都是不直接说理,而是全凭一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一种意境之美,有意无意间,引发哲思,正是在这个意义的基础上,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成了千古名句,为历代文人学子争相吟诵。而这类名句,在宋诗中还有很多。

2.回忆所学宋诗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宋诗中都有哪些这样的名句,(学生交流),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三句我们学过的宋诗(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回忆并思考这些诗句,说说其中蕴含着什么道理?(教师随机总结)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七、朗读古诗,拓展延伸

1.齐读古诗

师:相信大家在明白了宋诗独特的魅力之后对于这首观书有感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读一读这首诗。

2.试着鉴赏古诗

师:读的真好。这首诗写的好吗?你能不能谈谈这首诗好在哪里呢?

3.引入《观书有感》其二

师:看来同学们悟性真的很不一般,接下来,老师再送给大家一首《观书有感》,试着品读一下看你能从中悟出些什么来?

1) 独立思考

2) 小组合作

3) 教师总结,并出示幻灯片

4.总结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读书、对于学习又有了新的见解,希望大家在时时为自己输入源头活水的同时,逐步去领悟厚积方能薄发的道理,从而使自己的学问更上一层楼。

 

四、教学反思

纵观整堂课,首先,在师生合作完成板书这个环节当中,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于这首诗中蕴含的哲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解析,在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同时,对于所列举的字词的贴切度的推敲,又让学生对于学习有了精益求精的意识。其次,让学生对于宋诗有了一个宏观上的把握,知道在许多宋诗表面意象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宋诗的鉴赏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基础

但由于没有教给孩子通过符码解读古诗背后蕴含的情感或哲理,从而使得在课堂重点的突破上还是有些不是很彻底,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读书与方塘的联系时应再设计一个过渡性的小问题:这里的活水源源不断的输入和读书有没有什么联系?以达到问题的坡度性突破。最后,由于课堂的应对能力还是有所欠缺,使得在课堂语言上不能很好的做到既保持语言使用时的语文味,又能简洁明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读关于教学机智方面的书籍,课堂上多加锻炼才是。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吴洋上课.JPG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吴洋研讨.JPG